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奚不为政     
《现代班组》2008,(7):33-33
《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有人问孔子说,先生你怎么不从政,怎么不做官呢?孔子回答说:"《尚书》说:  相似文献   

2.
<正>《论语》作为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言简意赅、含蓄隽永。作为经典古籍,对我们依然有重要的启发教诲意义。对于会计人来说,研读《论语》可以提高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优秀的职业品质和诚信理念。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留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笔者试以"十则论语谈会计"。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相似文献   

3.
无信不立     
《现代班组》2008,(1):33-33
《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说,只要使粮食充足,战备修整,人民对  相似文献   

4.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处的安逸;做事勤快,说话慎重,接近有德行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可说是喜好学习的了。”2.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  相似文献   

5.
正《论语》子路篇第二章记述了孔子的学生仲弓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政事。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大致意思是:仲弓做了季氏家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自己先给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他们小的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说:"怎么知道哪些人是贤  相似文献   

6.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2.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说:“不要愁没有职位,要愁的是如何才能在位置上尽职尽责。不要愁人家不知道自己;只要努力,别人就会知道的。”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子说:“因约束自己而犯错误,这是少有的。”4.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说:“唉,算了吧!我看不到能认识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我  相似文献   

7.
十世可知     
《现代班组》2008,(5):33-33
《论语·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弟子子张问:"十代以后的事,能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沿袭夏代的礼制,它所废弃增添的,那是可以知道的;周代因袭商代的礼制,它所废弃增添的,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将来有人继承周代,即使过了一百代,也可以知道。"  相似文献   

8.
论信 针对春秋末年社会失信现象极为严重的情况,孔子十分重视“信”的道德思想。仅在《论语》一书中,“信”字就出现了三十八次。就“信”之内涵而言,除了“信心”(如《公冶长》篇云:“子(孔子)使漆雕开仕(做官),对曰:吾斯之末能信(信心)。子(孔子)说(高兴)。”)、“相信”、“坚信”、“信仰”(如《述而》篇曰:“信而好古”;《子张》篇曰:“信道不笃;”《泰伯》篇曰:“笃信好学”;《宪问》篇曰:“吾不信也。”)之外,主要的涵  相似文献   

9.
读李泽厚《论语今读》,始知孔子所谓“君子不争”,在孔门之内也是颇多争议的。《论语·八佾》第七节,“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的话用白话说就是:“君子没有什么争夺的事,除非是射箭比赛。相互作揖行礼,上堂比试,完毕后下来喝酒。这竞争就是君子的竞争。”君子,叫士大夫也好,叫知识分子也好,叫执政者也好,叫有德之人也好,总之,在儒家看来,皆世之栋梁,治国平天下的骨干。如果都像孔子说的这样“无所争”,可能吗?好在孔学内部就有很多反对的说道。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松阳讲义〉之说,认为有三种“不争”属于“非君子也”。一是有看法不说,怕得罪于人,怕影响自己,所以不与人争,而在是非面前不  相似文献   

10.
"日勤三省,夜惕四知"这旬<贤文>出自我国历史上的两个典故.一个是孔子的学生曾子;一个是东汉时期的东莱太守杨震.曾子坚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是"日勤三省"这旬<贤文>的出处."夜惕四知"出自杨震,杨震是东汉时的名士,人称"关西孔子".他做官后,十分清廉,从不接受别人的贿赂.他在任东莱太守时,有一次路过山东的昌邑,他的学生王密在昌邑做县令.夜里,王密带着十斤黄金来见杨震.杨震非常生气地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属下说:"暮夜无知者."他反驳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也?"王密听后十分惭愧,只好带着黄金告退.从此,人们都知道杨震是一个清廉无私的人了.因此,"夜惕四知"也流传千古.  相似文献   

11.
《说苑·敬慎》中记载: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乾,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相似文献   

12.
业主自治除了在制度上界定其合法性边界外,还需要在现实的利益博弈格局中掌握主导权。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中讲到一个故事,蜀僧欲远足南海,僧友质疑其"何恃而往",蜀僧答复说"一盆一钵足矣"。彭端淑因此感慨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业主自治何尝不是如此?事在人为,哪怕一盆一钵。  相似文献   

13.
和而不同     
《现代班组》2008,(4):33-33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坚持自己的主见。"孔子认为,"和而不同"是一个人做人处事的最佳选择。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同时,他批判小人那种没有独立见解和没有创意的随波逐流的心态。有个故事讲,有位客人到主人家做客。主客相谈融洽。主人向  相似文献   

14.
敬忠以劝     
《现代班组》2008,(2):30-30
《论语·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季康子问,如何可使民众敬其上,忠其上,并肯加倍努力?孔子说,你对他们庄重,他们自然会敬重你;你让他们都能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爱,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相似文献   

15.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前提是成为圣人——最高明的医学工作者。这当然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有一个发人深省的寓言: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相似文献   

16.
和为贵     
《现代班组》2008,(9):33-33
《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学生有若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  相似文献   

17.
老子在《道德经》之"道经"第二章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从哲学观点来看,笔者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在世间万物都存在对立统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只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均衡发展,方能促进事物的进步,反之,只要此消彼长,就会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东周时期,齐桓王欲修国政,立纲陈纪,问计于管仲。管仲曰:"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今君欲立国之纲纪,必张四维,以使其民,则纪纲立而国势振矣。"这段话借鉴到企业文化文化建设上不妨这样理解: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没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企业就会走向衰败。企业要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强大、发展。一、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最主要的基础企业环境是企业文化赖以生长的土壤。我国改革开放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可目前一些国有企  相似文献   

19.
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一段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的情节,张三丰手持木剑将一路五十四式太极剑传授给张无忌,但张无忌却不记招式,只是细看他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在众人诧异之时,张三丰问张无忌:"记得没有?"张无忌说:"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随即又施展一遍,但这次和第一次的招数完全不同.张无忌看完后,道"还有三招没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