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利用我国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引入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两个中介变量,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结果显示,总体上我国OFDI未显现出积极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呈弱负效应,但通过以下两条路径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一定正向效应,即"OFDI→国内研发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和"OFDI→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分区域看,东部地区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直接效应为负值,中部地区的正向直接效应最为显著,西部地区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直接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OFDI通过国内研发投入产生的间接效应,仅在西部地区较为显著;OFDI通过促进国内研发投入再带动人力资本产生的间接效应,在东中部为正、西部为负。  相似文献   

2.
利用我国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引入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两个中介变量,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结果显示,总体上我国OFDI未显现出积极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呈弱负效应,但通过以下两条路径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一定正向效应,即“OFDI→国内研发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和“OFDI→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分区域看,东部地区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直接效应为负值,中部地区的正向直接效应最为显著,西部地区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直接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OFDI通过国内研发投入产生的间接效应,仅在西部地区较为显著;OFDI通过促进国内研发投入再带动人力资本产生的间接效应,在东中部为正、西部为负。  相似文献   

3.
现有研究关于新兴经济体OFDI是否存在显著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未取得一致结论,且转型期中国省际经济和制度发展存在"非均衡推进"特征,在此背景下,文章以中国这一新兴经济体为例,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和非线性门槛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母国制度环境(包括法制化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政府治理水平等)和吸收能力(包括经济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对新兴经济体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可促进母国技术进步,且在各区域制度环境和异质吸收能力影响下呈现出地区差异,积极而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发生在东部地区,而非西部地区;(2)制度环境和吸收能力是新兴经济体能否获取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且存在非线性门槛效应,在法制化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条件下,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边际效应趋于平缓.因此,新兴经济体应鼓励技术寻求型OFDI,优化OFDI区域空间布局;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升母国自身的制度环境质量;提高对东道国技术溢出的异质吸收能力,从而促进新兴经济体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和22个东道国面板数据,基于国际R&D溢出模型和包含金融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探讨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金融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中国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存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且与金融发展水平、国内R&D活动和经济开放度对TFP均呈现显著正向效应,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二是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东部地区溢出效应显著正相关,中部地区显著负相关,而西部地区溢出效应不明显;三是中国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TFP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虽表现出正相关性,但不显著;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金融发展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高于中部地区,地方经济增长水平与金融发展并不呈现显著相关性。如何充分利用OFDI与金融发展来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5-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母国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且其影响效果存在双门槛效应;吸收能力对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促进母国创新能力的作用效果存在调节作用;政府因素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存在一定影响,且政府干预程度越高,OFDI逆向技术溢出水平越低;制度因素对于政府促进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作用效果存在调节效应,且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调节效应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我国2004-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双门限模型实证分析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区域技术差距的"双门限"效应。研究表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在我国存在显著的技术差距双门限效应。在低技术差距地区,"退后优势假设"效应更为显著,OFDI溢出效应的充分发挥需要更大的赶超空间;在中等技术差距地区,由于OFDI溢出效应有缩小该区域技术差距的趋势,该地区仍体现了微弱的"退后优势假设",并且应该注重从吸收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在高技术差距地区,"技术积累假设"效应更明显,需提高技术水平才能充分吸收OFDI技术溢出。同时综合三个区域来看,OFDI逆向溢出的边际效应随技术水平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中等技术差距地区溢出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回归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发现各省份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存在着明显的逆向技术溢出。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影响的作用过程中,在吸收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门槛效应,例如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研发投入力度、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外资利用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研究表明,只有当某个省份这些门槛变量达到某一门槛值之后,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带来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另外,由于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基础设施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所以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也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推进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培育内在驱动力,需要积极借助我国大规模FDI与OFDI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稳健性系统GMM动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考察FDI与OFDI技术溢出协调对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已形成良好惯性;(2)FDI与OFDI技术溢出协调对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影响呈溢出增强效应,强于FDI技术溢出和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单向作用,且存在国内区域和技术溢出来源异质性,对中西部地区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样本国家间技术溢出的拟合效果更强;(3)受FDI和OFDI投资规模及吸收能力影响,技术溢出协调的拟合作用呈显著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章构建了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影响碳生产率的空间效应模型,利用2001—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直接溢出和间接溢出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不仅促进了本区域碳生产率的提高,而且间接地提高了其他区域的碳生产率;国外引进技术合同直接效应对本区域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是降低了其他区域的碳生产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OFDI对国内就业的影响,并考察了影响OFDI就业效应的相关变量的作用程度和门限特征.研究发现:OFDI对于我国国内就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促进作用呈现东、中、西部逐步递减的趋势.OFDI对就业的影响通过对外贸易、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等渠道来传导,OFDI存量大小、投资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刚性和对外开放程度对OFDI的就业效应存在门槛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使用我国30个省份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基于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受国内自主研发及国际技术溢出两方面影响.在国内自主研发过程中,研发资金投入、IFDI技术溢出以及环境规制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国际技术溢出过程中,OFDI逆向技术溢出、 贸易溢出渠道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存在负向影响,但是贸易溢出影响并不显著.本文发现,当OFDI逆向技术溢出水平高于一定门槛值时,研发资金投入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会显著增加.因此,遵循"十三五"期间"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整合协调资源、 环境和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各省份不仅要合理增加自主研发资金投入,更要均衡考虑对外直接投资数量,以实现我国技术创新的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2.
狄振鹏 《技术经济》2020,39(4):11-16
通过梳理以往文献并采集我国2008—2017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创新模式的异质性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全国整体还是从分地区来看,OFDI均存在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国内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大于OFDI,且其仅对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对中西部地区影响不大;OFDI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模仿创新,说明OFDI的自主创新外溢效果更强;另外,研究还发现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力量相对薄弱,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高端科研人员数量不足,严重制约了直接对外投资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2007—2016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在测算建筑业碳生产率的基础上,通过空间杜宾和门槛回归双模型对环境规制和建筑业碳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上看,环境规制的总效应促进了我国建筑业碳生产率的提高,但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表现不同;从区域层面上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对建筑业碳生产率的提高较为明显,而西部地区环境规制抑制了建筑业碳生产率的提高,并且各区域环境规制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较大差异;从门槛效应来看,环境规制对建筑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受建筑业科技水平的约束,未达到建筑业科技水平门槛值的省份,加强环境规制会抑制建筑业碳生产率的提高。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9,(2)
文章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辽宁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在门槛变量的最优规制区间下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效果更为显著,其余变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均为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然后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FDI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从溢出渠道看,技术效率效应大于技术进步效应。与制造业FDI相比,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较大,且制造业FDI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渠道来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二者溢出渠道不同。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动力因素呈现地区分化特征,中东部地区主要有生产性服务业FDI、RD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等,而西部地区主要依靠人均资本存量、制造业FDI和贸易开放等,这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6.
相比传统的封闭式技术创新,在开放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双向FDI是有效的技术创新提升路径之一.文章构建了双向FDI与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结合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FDI、OFDI、技术创新均值的空间分异特征和技术创新的空间相关性,并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FDI、OFDI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FDI、OFDI、技术创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的空间相关性较显著,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FDI显著促进了中国的技术创新,但FDI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明显;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与空间溢出对中国技术创新只有较为微弱的促进作用;FDI、OFDI促进中国东中西部技术创新水平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2001—2015年我国东部沿海各地区投入和产出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各地区全要素碳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并将其分解,再利用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对全要素碳生产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01—2015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全要素碳生产率指数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少数地区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较低,各地区每年全要素碳生产率不稳定;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全要素碳生产率指数年均增长率为5.4%,其中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4.2%,技术效率年均增长率为1.2%,全要素碳生产率提高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和城市化水平与全要素碳生产率呈负相关,对外开放程度和创新能力与全要素碳生产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2—2015年我国西部地区14年的面板数据,用混合OLS、固定效应(FE)估计、随机效应(RE)估计以及差分GMM研究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纯收入、经营性收入以及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在1%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为正;在5%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为正;在1%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为正。最后,文章关于如何提高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率,实现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增加,最终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03~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国内外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逆向溢出效应;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差距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且技术差距与逆向溢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比线性关系模型拟合得更好.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3—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在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的基础上,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经济市场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传导机制的国际技术溢出存在基于市场化水平的门槛效应,当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跨越一定的门槛水平时,对外直接投资才能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提出:政府应根据地区市场化水平的不同而采取差异性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有效推动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