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垄断力量的国际差异导致国别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国际生产价格、国际垄断价格.按照国别价值的转化形式进行等价交换,一国用某种商品换回的劳动量不再等于生产该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剩余价值从劳动生产率与资本有机构成低、垄断力量弱的国家向劳动生产率与资本有机构成高、垄断力量强的国家转移.基于1995~2011年54个国家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与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垄断力量存在正向关系.剩余价值国际转移,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转型升级,会加剧发展中国家劳动异化的程度,会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和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2.
彭腾 《现代经济探讨》2007,23(11):35-38
近年学术界就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主要就剩余价值范畴的界定、剩余价值与剥削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分配展开。关于剩余价值范畴的界定,有特殊范畴论、一般范畴论和统一范畴论;关于剩余价值与剥削的关系,有等同论与不同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有否定论和肯定论;关于剩余价值的来源,有一源论、多源论和结合论;关于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有分享论。  相似文献   

3.
近年学术界就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主要就剩余价值范畴的界定、剩余价值与剥削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分配展开。关于剩余价值范畴的界定,有特殊范畴论、一般范畴论和统一范畴论;关于剩余价值与剥削的关系,有等同论与不同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有否定论和肯定论;关于剩余价值的来源,有一源论、多源论和结合论;关于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有分享论。  相似文献   

4.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剥削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的利润(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剩余价值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显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决定了经济现象领域中的价格和利润增长运动.关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给出总的评论:"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5.
私营经济、剩余价值和剥削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必然产物 ;剩余价值的存在 ,是私营企业主投资经营的内在动力 ;剩余价值和剥削也是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客观结果。剩余价值和剥削作为一种激励机制 ,能够调动私营企业主投资经营的积极性 ,在发展生产、扩大就业、繁荣经济、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剩余价值学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劳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强调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来克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劳资矛盾逐渐凸显而且无法回避,因而利用剩余价值学说理论指导,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矛盾,对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是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的实现方式,其实质是国际资本剥削。随着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对企业国际化经营行为的影响,使得国际不平等交换即便是国际剥削程度加剧也能长期存在和发展,而开放型国家和国际化企业为了长期利益最大化,会产生积极改善国际剥削关系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有必要运用新的分析工具深入解析和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国际不平等交换思想,根据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理性处理国际不平等交换问题,适时创新对外开放模式,提高外贸互惠的潜在水平。  相似文献   

8.
按照国际价值进行交换,剩余价值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转移。纳入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的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表明,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若不考虑剩余价值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一国的技术越先进,劳动生产率越高,从而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越高,该国的经济增速就越快。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坚持创新发展,必将使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大幅跃升,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转移我国剩余价值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经济高质量增长,有利于弱化剩余价值国际转移,推动世界经济联动增长。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用剩余价值理论说明了两极分化的剥削垄断根源和马克思时代私人资本主义模式不可持续。21世纪环境下再看《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不能停留在剥削批判层面,要看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与主要矛盾。资本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而创造剩余价值正是自愿地、持续普遍地顶着市场风险创造财富的巨大激励。剩余价值本身能够循环创造的可持续性,又以社会有效需求比较充足为条件,否则社会化大生产与少数利益集团占有剩余价值的矛盾就会积累爆发大的经济社会政治危机。从这个角度解释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大危机的两种应对模式即集权计划经济与社会保障性资本主义的实质,分析中国改革的方向,提出解放思想,转变战略,充分发挥剩余价值的投资激励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以消灭落后农业生产方式和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实现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中产阶级群体和充足的国内有效需求为立国之本,历史性消灭城市像欧洲、农村郊区像非洲的剩余价值与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局面。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以来,对外直接投资的格局发生了极大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国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对外输出资本,海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交叉格局。中国要顺应世界经济潮流,利用国际投资格局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差异,发挥本国优势对外直接投资,选择正确的投向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我国优势和若干国家、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战略,对如何选择投资地区、行业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11.
曾庆乐 《经济论坛》1995,(18):13-14
一、国际直接投资格局的新特点 国际直接投资格局自90年代开始,由于受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因素的影响及80年代国际投资趋势的惯性作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国际直接投资方向格局的变化。进入90年代后,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为了分散和转移风险,国际直接投资战线纷纷缩短,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方向上普遍产生了明显的“区域偏  相似文献   

12.
孟捷  吴丰华 《开放时代》2020,(2):159-179
竞争性地方政府作为改革以来形成的重要制度形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本文不仅承续了既有文献中将地方政府的经济动机归于租金,并将土地财政视为地方政府利用租金开展战略投资的观点,而且试图在一个马克思主义框架内进一步发展这一观点。为此我们对租金的生产性利用和国家的经济作用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并将大卫·哈维的制度-垄断地租理论运用于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围绕营建环境的投资活动。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国地方政府在以土地财政为核心的战略投资中,充当了租金的生产性分配者和使用者的角色,并因之嵌入了原本由企业之间的竞争所带来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形成了中国经济特有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双重结构,从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造就了世所罕见的高投资率,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3.
剩余价值是一个以剩余产品为尺度 ,评价扩大生产与生活消费规模行为的合理性 ,进而规范扩大生产与生活消费规模行为的范畴。决定一般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是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与劳动支出总量 ;决定超额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是个别先进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幅度和与先进劳动生产率相关联的劳动支出总量。一般剩余价值水平及其变动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平均知识水平、知识含量及其变动 ;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则在于知识在不同企业间的差异分布。必须保护知识要素所有者的权益并承认其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国际资本流动模式及其国际经济影响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高翔  王铮 《财经研究》2015,(11):58-70
国际资本流动是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章构建了一个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包含创新机制的多国多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设计了两种国际资本流动模式,对不同国际资本流动模式驱使下各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格局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1)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模式是介于投资回报率均衡模式和资本吸引力模式之间的混合模式,这种情景将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2)在混合模式情景下,各部门都存在产业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幅度普遍高于资本密集型产业;(3)国际资本流动模式的改变对国家间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当国际资本流动完全遵循投资回报率均衡时,资本更倾向于流动到具有较大市场规模的发达国家,而当国际资本完全按照资本吸引力流动时,资本倾向于流动到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可能出现"再工业化"的现象.由于三种情景下均将长期处于资本净流出状态,中国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对资本流动进行引导,提高资本吸收能力,突破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一 当前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变化及新现象导致国际资本投资流向发生了与此相适应的变化。 (一)发达国家间投资对流增加,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乏力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势力的重要途径,以获取利涧和扩大市场占有额为目标。为此,东道国经济持续增长得以确保投资利润和东道国具有  相似文献   

16.
私营经济,剩余价值和剥削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必然产物。剩余价值的存在,是私营企业主投资经营的内在动力,剩余价值和剥削也是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客观结果。正确认识私营经济的重要作用,保护私营企业主的正当收入,是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现实之一。  相似文献   

17.
吕昌会 《经济评论》2004,(1):27-30,38
本文主要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理论、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微观经济学的产品分配净尽定理进行评述 ,同时对三种分配方式的效率和公平进行比较。分析过程尽力用数学模型进行表述 ,以便说明剩余价值是如何进行生产与分配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我们平时谈起剩余价值,就会想到资本主义和剥削.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不存在剩余价值.事实上,把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是错误的,是片面的,而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同样存在剩余价值的范畴.我们要全面的来看待剩余价值相关问题,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而且要利用剩余价值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格局出现的一大变化就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展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尽管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占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不大,但是其增长速度迅猛。超过了发达国家。据统计,1985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比1960年增长了96%,而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为81%;到1988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300亿美元。本文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发展状况、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主要有:1.全社会劳动者劳动的剩余劳动;2.知识的积累和创新;3.生产力的系统效应等.剩余价值分配的流向主要有:1.物质资本所有者凭借物资生产要素获得剩余价值索取权;2.经营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3.劳动者凭借劳动力的所有权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4.部分剩余价值被剥削、被侵占、被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