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分析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是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我们可以将马克思这一经典表述解读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生产组织或劳动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研究,发现了这种经济形态的特殊运动规律。这就是说,《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资本论》的宏大的理论体系的展开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个根本的方法论原则,具体化为经济学分析的一系列规范:(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2)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3)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人的经济行为;(4)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以及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关于生产关系的研究涉及多个层面,既表现为从交往关系角度研究生产关系,也表现为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研究生产关系,既表现为从总体规定性角度研究生产关系,也表现为以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研究的这些层面,是对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程中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解不断趋于丰富和发展的反映.生产关系研究的这些层面作为一个整体,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完整而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3.
论“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方式"一词在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基本用法有两种:第一,指社会生产的类型或型式,第二,指社会生产的劳动方式。在讨论《资本论》研究对象时对"生产方式"一词的理解争论极大。根据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一贯分析原理并结合《资本论》第一卷的实际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似应理解为"资本主义劳动方式"。"劳动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体。特定的劳动方式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同时受到特定生产关系的制约,具有显著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对象中首先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意味着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将直接生产过程中经济关系的考察放在了基础位置,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置于首位。我们应以《资本论》为范例,把劳动过程和劳动方式纳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或从总体上来理解的生产关系.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实践问题.目前,运用马克思《资本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入研究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并把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严格区别开来,不仅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且也具有形势上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5.
张薰华教授在60余年教学与学术生涯中,不仅对《资本论》的教学和传播不遗余力,而且科学地运用《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经济学界所称道。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着重研究以社会生产力系统为中心的经济规律体系,并特别研究了人口经济、土地经济、科学技术经济和交通经济,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土地批租"的政策建议,并得到了政府采纳,影响深远至今。张薰华教授还特别注重对生产力和经济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创新的阐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长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张老形成了两条独特的研究思路:一是从生产力研究出发、深入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探索各种生产要素的产权、使用权和所有权如何通过利息、地租和利润等分配关系在市场上的实现途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的一对基本范畴。对于二者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作过经典性的概述,并在《资本论》中作了更为翔实的论述。50年代初,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概括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957年,毛泽东同志针对我国建国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社会经济运行新格局和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变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既相互适应又相互矛盾的关系作了新的阐述。这些经典性的论述,无疑对我国理论界探讨这一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应如何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生产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序言中说,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其中的“生产方式”的真义,至今仍存在歧见。本文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这样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相符合,与《资本论》的叙述方法相契合,与《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中的有关术语的真义相一致,也与《资本论》第一卷内容相统一。  相似文献   

8.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当作“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是广义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其中包括狭义的生产关系、流通关系、分配关系与消费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从来没有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没有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二者总是互相矛盾、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结合、互相统一在生产之中。我们将生产分析看来,可以  相似文献   

9.
王金秋 《经济视角》2013,(10):12-15
生产方式是马克思《资本论》研究对象之一。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生产方式含义的界定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从《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为出发点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二重性,否定了生产方式多重含义论,同时否定了片面的将生产方式理解为劳动方式或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将生产方式重新归位为劳动方式和社会形式的统一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150年前 《资本论》 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和经济科学的一次重要变革.《资本论》 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强调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使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社会人"范式,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范式;强调运用"辩证法"分析经济现象,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强调用"逻辑—历史分析"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超越西方经济学的"均衡—静态分析".《资本论》 在哲学基础上,全面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旧哲学基础,在方法论上,具有西方经济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在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对经济危机的解释上都较西方经济学具有理论优势.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界定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总体性,包括的规定是:(1)生产方式作为历史对象和基础范畴;(2)生产关系作为社会对象和中心范畴;(3)交换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必然的社会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这是研究对象上的"基础论"与"中心论"的统一分析,即确立以一定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同时,这一总体性建构旨在建立经济分析与历史分析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基于唯物史观开放结构实现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性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政治经济学总体经济结构的理论实践。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真正能够从对经济事实和问题的分析与理论解决中,不断升华出总体政治经济学范式。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是包括生产力在内的所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此,学术界存在各种不同的认识。要正确把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有必要对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的思想做出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首先必须坚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资本论》原理.《资本论》集中体现和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大写的逻辑.《资本论》阐述了一系列原理,例如,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对生产条件即生产资料的占有决定生产和再生产的社会性质以及劳动过程的社会性质、并决定对生产结果的占有即分配关系,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只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主体承担者,按比例分配总劳动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过程而是一个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的社会过程,等等.这些原理对于经济分析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资本论》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体系等三对辩证关系不难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按照"商品—资本—生产关系"的逻辑进程依次展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进行研究的,由此呈现了同一研究对象的三重理论维度:《资本论》的直接研究对象是商品、商品生产及商品交换,核心研究对象是资本及其增殖运动,而最终研究对象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在《资本论》中,这三重理论维度是依次递进而又辩证统一的,在理论上具有统一性、客观性、系统性等特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三重理论维度契合了《资本论》的内容体系,为理解《资本论》研究对象提供了新的学术视野,也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从价值论出发比较《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由于价值论上的本质区别,因而演绎出不同的理论体系。在论述工资、利润、地租及历史观时,二者既存在对象上的关联性,又得出了对立的结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一方面要坚持《资本论》的指导地位,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又要借鉴和利用西方经济学中的合理成分,为改革实践拓宽道路。  相似文献   

16.
<正> 张闻天同志写于1963年的遗作:《论生产关系的两重性》一文(发表于《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是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论文中,最阐明事物本质的文章,其思维的深邃、理论的洞察、逻辑的辩证、论证的严密是前所未见的。它解决了许多理论上的困惑,并且指导着我国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的未来。在以往许多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论述中,的确带给我们若干片面的、不确切的、没有揭示事物本质的理解。例如:(1)以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外在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不是内在于生产关系的矛盾。(2)生产关系内部是没有结构的,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关系。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等价于生产力与所有制的矛盾。(3)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改变所有制关系。由于上述错误  相似文献   

17.
如何用《资本论》的逻辑来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议题.有人以《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来拉开它与社会主义经济的距离,也有人用《资本论》研究过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而简单地把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联系起来.这些都没有从《资本论》的逻辑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必然性.《资本论》揭示了资本能够形成对人的激励,并有着促进生产力进步的机制,但资本关系必然引起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失衡,最终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命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造了资本运行的逻辑,它不仅借用市场经济继续保持对人的激励,而且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机制.这种新的生产力发展机制,不仅降低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而且扩展了生产力的容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模式的意义越来越明显.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也会发生一些新的问题,这需要通过逐步清晰它的边界和完善它的机制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和工人阶级的"圣经",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启迪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中国共产党人对它的理解认识也不断深化。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济思想的演进,《资本论》在不同时代所折射出的理论光辉不同,与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这一过程见证了既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演进,也见证了党始终不变的人民情怀。我们将继续沿着《资本论》所照亮的前进道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回答好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中,研究对象虽为生产关系,但也包含丰富内容的生产及其生产力理论。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是一维的要素生产力理论,而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实际是由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构成的二维理论体系。他在《资本论》中就是从这两个维度展开对生产和生产力分析的。这一新的认识,不仅恢复了其原意,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为生产力的内生演变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0.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基于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两个维度,立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双向标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研判的。立足于历史主义维度的生产力标准,通过对生产的物质方式、生产的劳动组织方式、生产的社会方式、生产方式的现实基础四维研究,得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其相对正义的一面,但立足于结构主义维度的生产关系标准,又彰显了其非正义的一面。马克思憧憬生产方式内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要素的和谐,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恶化的不可逆性而必须强力建立新型生产方式的理论推断。全像解读马克思生产方式研判理论,对现代生产方式合宜性问题、检验标准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适性问题、超经济条件如何保证生产方式合宜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