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广西具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旅游资源禀赋优越,2014年广西区政府将“三月三”作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全区公众假。如何抓住这一机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旅游,发掘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旅游可持续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和谐,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的德育资源主要包括:少数民族的风俗礼仪;少数民族的英雄人物;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少数民族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的途径有:加强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开发成为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在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民族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边疆省份.随着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停含量的提升,类型多样并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以其强烈的文化差异性带动着民族旅游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旅游的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带来了各种影响,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趋同和改变,导致了民俗民风商品化,民族文化庸俗化.在开发和保护黑龙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时,应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当地政府必须重视当地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以独特民族风情和人文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其旅游文化资源的法律保护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法律保护的现状、问题和完善路径三个方面,探究如何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5.
贵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省份,如何保护好民族文化非常重要。通过对雷山县的调查发现,目前民族文化保护主要有三种方式:民族文化进校园、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和修建民族博物馆等。但当前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使民族文化的保护更有成效,应该从夯实民族文化保护的群众基础、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加强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措施的针对性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也如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生活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传统节日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视野中;更多的则以从未有过的加速度褪去其原生基因.因此,研究当代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变迁情形,探讨其变迁的规律,其目的是要从现实出发,积极探索有利于在市场经济开发浪潮中保护、弘扬与创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长效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乡村传统节日文化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源泉,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旅游开发又会对传统节日文化带来消极影响。本文结合江南网船会的案例,研究传统节日文化与旅游开发的融合和冲突,探讨传统节日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试图对传统节日文化在旅游开发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传承、保护问题提出一个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文化产权关系的现状及其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为背景,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产权现状,并认为目前的产权安排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对少数民族文化产权法律关系进行重构,将其产权归属确定于少数民族本身,赋予少数民族文化产权这一民事权利,以突出对少数民族民事权益的保障以及相关权利义务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商》2016,(5)
一般来说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是这个民族的信仰和灵魂所在。民族文化旅游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不可失的一部分,如今发展特色民族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旅游行业的必然,同时也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方法。而黔东南则以发展文明原生态旅游为主体,所以我们要发挥原生态旅游的特色,凭借本身具有的特色抓住机会来大力开发,争取实现经济的迅速提高。本文在原生态旅游开发中主要朝着原生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原生态旅游发展的具体规划、民族旅游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旅游特色商品、以及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宣传等方面着手。大力推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宣传少数民族旅游精神文化产品,全面提升黔东南旅游文化的形象,打造一个以少数民族原生态旅游文化为主题并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民族旅游文化圣地。  相似文献   

10.
刘涛 《商》2014,(22):95-95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而言,旅游经济开发模式往往成为首选,然而民俗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往往存在矛盾,随着开发进程的加深,民族文化的内在意义也愈加丧失从而产生一个开发与保护的困境。针对这种困境,从现代性内部的矛盾张力切入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指出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经济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矛盾的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11.
周俊满 《商场现代化》2006,(21):152-153
民族旅游是以少数民族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奇异的民族文化为吸引物的观光旅游,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民族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特别价值的项目和形式。区域民族旅游开发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民族价值认同,保护民族特质文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广西富川县历史悠久,是楚文化和百越文化的交汇处,具有独特的民族原生文化,在县域旅游开发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旅游。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发展对少数民族妇女的影响是复杂而又相互的。一方面,旅游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生产生活、婚姻家庭观念、文化及价值观等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妇女在旅游业中获得的发展也为当地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蓄积了后劲。选择大理市周城村为个案,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分析旅游发展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角色变迁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熊学文  王真  张念 《商场现代化》2009,(19):109-110
虽然重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得了成绩,但仍然存在开发程度不够,交通不变,政府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本文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对策,旨在提高对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之重要性的认识,探讨对其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途径,为重庆市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少数民族,各民族的文化、经济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在各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风情,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为云南大力发展旅游业带来了巨大优势和开发潜力。本文从云南省民族旅游发展现状入手,对民族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有效保护的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促进云南省民族文化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带动其民族文化的保护。近年来,在民族旅游产业普遍开发的浪潮下,广西南宁武鸣县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紧紧抓住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成功将传统节日"三月三"申遗的机遇,充分依托古朴的历史风貌、厚重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秀美的山水风光等资源优势,大胆转变观念思路,积极创新发展机制,通过规划、建设、经营、推介、服务等综合措施,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用民族文化唱响旅游、用旅游展示民族文化的富民强县之路。  相似文献   

16.
李露 《商》2013,(7Z):173-173,130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近十几年兴起的新兴旅游形式,金秀瑶族自治县属广西七大旅游区之一的“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其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也正是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发展中会经常遇到的难题.因此本课题从宏微观经济层面对金秀县旅游业开发现状及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车婷婷  黄栋 《商业研究》2005,(8):161-163,18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发展旅游商品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开发旅游商品意义很大。近年来,旅游商品生产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在旅游商品开发中,民族地区应全面认识旅游购物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创新意识,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渗透于旅游商品开发的各个环节,同时注重对资源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族地区旅游购物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邓敏 《商场现代化》2008,(6):215-215
广西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既能带动民族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文化和资源的保护,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民族区域内封闭与交往并存,民族文化中个性与共性并生,特色鲜明,底蕴深广.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已成为贵州旅游发展中的优势资源.文章指出,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同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以有力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已成为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项目。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发展、保护之间的关系对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双向关系,并就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