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外汇储备年度数据建立相应的时间序列模型,同时考虑了政策性因素和突发事件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对模型进行相应的修正,进行了未来五年外汇储备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加进政策性因素即突发事件的影响后,预测2012年时,外汇储备值将突破五万亿美元。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过度增长,过多的外汇储备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和持有外汇机会成本的增加,因此引起了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本文利用协整的回归方法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外债、汇率、GDP、FDI对外汇储备具有长期的协整均衡关系,而进口倾向对外汇储备的影响不显著;短期误差修正模型中GDP和进口倾向影响不显著。本文根据影响外汇储备的长短期因素对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应用协整理论分析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对外汇储备规模的趋势进行预测。根据主要影响因素的参数表现分析模型的现实经济意义,并对外汇储备的规模控制和合理利用做出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4.
辛晓彤  王鸿远 《中国市场》2014,(8):44-46,59
保有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一国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需求视角,选择了对外汇储备有重要影响作用的七个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及主成分回归分析,得到修正后的回归模型。依据模型结果确定各个影响因素对于外汇储备的影响作用,得出1994—2011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实际规模与适度规模的对比情况,并通过实际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M2)的比值对结果进行验证,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但是相对而言我国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金融危机影响、巨额外汇储备、政策性银行融资、政府救助等几方面因素有利于中国企业进行战略扩张。在金融危机下很多中国企业已经进行了相应的战略扩张。本文最后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战略扩张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建立了我国外汇储备变动的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不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来看,外债余额是影响外汇储备变动的主要因素,但长期稳定关系的失衡对于短期外汇储备规模的波动影响较小。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与外汇储备呈负相关,其对于外汇储备的影响受到汇率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蓓 《商业时代》2006,(28):66-67
近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持续增长,引起广泛关注。本文运用Eviews3.1软件对1984-2005年的数据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得出了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8.
刘磊  沈亮 《中国市场》2013,(5):53-55
本文回顾了1999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新增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最新数据,对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表明我国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增长具有明显的、递增的正相关作用,且外汇储备已成为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我国外汇储备风险角度出发,基于通货膨胀风险及汇率风险两个维度,通过构建外汇储备风险机制图对外汇储备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并利用回归分析思路分别对通货膨胀风险与汇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文章最后将定性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论相结合,给出缓解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风险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闫婷婷 《中国物价》2006,(11):39-43
基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变化的不同阶段划分及相关数据。本文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采高额储备规模主要来源于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家外债,国家政策取向、金融行业改革等因素引发了对外汇储备的高需求。基于上述分析,结合近十年宏观经济数据。利用偏相关分析剔除通货膨胀率影响,从诸多经济变量中遴选出了出口总值、外商直接投资、M2、人均GDP、外债余额和平均进口倾向等六个与外汇储备规模变化最密切的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外汇储备为因变量.分别建立了幂函数回归和多项式回归两种多元回归模型.拟合优度、F检验和t检验表明二者都能较好的预测外汇储备规模.尤其以多项式回归模型预测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11.
司钰 《商场现代化》2007,(30):21-22
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充足,但由于储备适度规模的衡量尺度始终都在动态变化之中,因此究竟多大合适尚无定论。影响外汇储备的因素有很多,究竟是哪些因素在主要影响着我国的外汇储备,这些影响有什么根据和政策意义,本文将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截至2017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总额为30051.2亿美元,虽然与前几年相比有明显回落,但仍高居世界首位,国家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因此我们应准确找出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主要因素,然后进行适当调整。本文首先分析了外汇储备急增的原因,然后利用2001年~2015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建立多元模型,运用Eviews软件进行计量经济分析,得出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是我国货币供应量以及进出口总额,最后针对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外汇储备是我国国际储备的主要形式,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适量外储使一国在世界经济交往中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保持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意义重大。文章利用SPSS和EViews等统计软件对1995—2014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影响因素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实证角度揭示了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决定机制。分析结论表明,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影响较大的两个因素分别是经济总量和汇率。因此,要保持好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要着力解决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和改革我国的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4.
袁琦 《中国商论》2023,(13):8-11
本文根据2002—2021年我国外汇储备的相关数据,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广义货币供应量、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外债余额和经常账户余额五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利用STATA软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为国内生产总值、外债余额和经常账户余额。本文针对我国的外汇储备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对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外汇储备适量规模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林  梁志坚 《市场周刊》2004,(10):26-27
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适量的外汇储备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因素。研究先介绍了影响外汇储备的相关因素,并通过对我国外汇储备的相关历史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过多。之后并对如何有效地利用与管理外汇储备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三万亿美元左右,稳居世界第一位。充足的外汇储备一方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资信力、综合国力,为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高额的外汇储备也可能带来较高的汇率风险,导致我国承担高额的机会成本。本文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1994年我国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迅速,截至2008年7月已迟到16821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作用,也给我国经济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制度性原因,并且认为靠4度性因素是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从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始终处于顺差地位。21世纪初期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贸易和资本的流动更加频繁,我国双顺差局面更加明显,外汇储备激增。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多,一方面,可以增强本国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对外贸易,提升国家与企业在国际上的信用水平。另一方面,外汇储备的过度增长,增加了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为了稳定汇率央行就会相应的增加本国货币供给量,引致本国货币供求处于失衡局面。导致外汇储备增加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因素影响货币供给量的程度进行分析,从而可以预防和避免由于外汇储备的激烈变动所引发的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19.
要解决外汇储备过高或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问题,最为重要的就在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以降低人们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在此背景下,对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外汇储备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风险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照外汇储备适度性标准,我国过度持有的外汇储备高达1万多亿美元。过度持有外汇储备面临泡沫经济风险和外汇储备稳定性风险。如何控制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开拓有效使用外汇储备的渠道,就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各国外汇储备管理制度加以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新的管理模式、监控和打击投机资本、弥补养老金和社会保障缺口、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准入门槛、推动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和拓宽政策性金融业务等有效使用外汇储备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