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利率期限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呈现出一层显式结构和四层隐式结构。以法定利率表为基础形成第一层利率期限结构;经过\"就高不就低\"计算方式的校正形成第二层利率期限结构;经过保值贴补率校正形成第三层利率期限结构;经过利息税扣除使利率期限曲线产生非平行下移从而形成第四层利率期限结构;最后,须将单利期限结构转换为复利利率期限结构,从而形成第五层利率期限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利率期限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明  向桢 《经济学》2002,1(3):699-713
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呈现出一层显式结构和四层隐式结构。以法定利率表为基础形成第一层利率期限结构;经过“就高不就低”计算方式的较正形成第二层利率期限结构;经过保值贴补率校正形成第三层利率期限结构;经过利息税扣除使利率期限曲线产生非平行下移从而形成第四层利率期限结构;最后,须将单利期限结构转换为复利利率期限结构,从而形成第五层利率期限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货币政策含义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文采用Nelson-Siegel参数模型连续估计了中国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实证了远期利率对未来即期利率的预测能力,分析了央行货币政策措施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和实施效果,研究了利率期限结构与未来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利率期限结构能够为研究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杨洪涛  张兴国 《当代经济》2007,(20):136-137
文章主要讨论了传统与现代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并针对我国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实际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对利率期限结构和货币政策的关系也做了一定阐述.  相似文献   

5.
利率期限结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是金融领域的核心变量,也是连接货币因素与实际经济因素的中介变量,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因此,正确发挥利率杠杆的宏观调控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由于不同债券在信用等级、流动性和到期期限等方面的差异,债券市场上的利率多种多样。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与到期期  相似文献   

6.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某个时点上不同期限的利率所组成的一奈曲线,描述不同期限零息票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反映了债券市场利率走势的特点,利率期限结构曲线有多种形状:水平、上倾、下倾、上凸、下凸,但市场的真实利率走向一般呈现上倾式,即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使用MATLAB进行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估计采描绘出中国债券市场的真实利差走势,以此来探究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策略,为债券纽舍管理策略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实际运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投资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在金融资产投资中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是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特征进行解释的理论,因此对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理解对于学生掌握利率期限结构的知识非常重要。基于学生在对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一种解决存在问题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多个交易日的国债数据,利用SV模型通过遗传算法求解模型参数得到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通过研究货币政策调整前后利率及其结构的变化,发现:长短期利差可以较好的反映货币政策状态;准备金率的调整对短期利率影响较大,而对中长期部分则效果不明显;货币政策信号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同时,基准利率的调整能有效配合准备金率的调整,通过改变投资者预期来吸收过多的流动性。结果验证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央票利率为货币政策变量,以动态Nelson-Siegel模型为基础构造动态因子模型,采用卡尔曼滤波估计利率期限结构因子,与货币政策变量一起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以此分析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短期动态影响和长期均衡影响;同时基于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和利率期限结构之间的短期动态影响表现出非对称性,即债券市场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反应较为迟缓,但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的变化反应敏锐。而长期均衡关系则表明,货币政策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有显著影响,但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央行的利率调控目标不敏感,不能形成明确预期。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对目标利率的市场引导效果十分敏感,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信息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引入利率期限结构分析了流动性过剩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弱化效应,在此基础上,在基准LRE模型框架内又引入流动性过剩因子,定量给出了流动性过剩约束下的稳健最优利率规则和流动性过剩均衡确定性条件。本文认为,当经济体存在流动性过剩时,最优利率规则体系应当至少包含最优利率规则和流动性管理策略两个方面,相应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也应广义化,包括短期名义利率目标和流动性过剩目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和流动性过剩目标,中央银行必须采用流动性管理策略保持当期流动性过剩与预期流动性过剩存在相互权衡的关系,同时降低短期名义利率对产出缺口和通胀率的反应系数,并根据预期流动性过剩与当期流动性过剩的比重调整对利率规则与流动性管理策略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