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宏观调控的条件与手段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虽比计划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具体指标少得多,但并不意味着调控的任务减轻。相反,调控范围由全民、计划内扩展到全社会、深层次。调控的任务加大,难度更高。当前存在的问题是,调控的基本条件不完善,调控的手段不健全,调控的社会环境不宽松,调控形不成合力。要保证宏观调控得以顺利实施和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必须花大力气创建宏观调控的条件与手段体系。这些体系主要是:  相似文献   

2.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式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经营型具体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行政隶属管理转向依法职能管理,建立起新的社会经济宏观调控体系。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对市场总体的供求关系的调控,以实现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中的宏观调控既接触的条件下,也有根本的区别,所不同的是一个具体的理由,特定的功能,控制措施,方法和调控效果的因素,和经济自由之间的关系,和市场对现有系统的作用,这些差异决定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在计划经济进行下宏观调控,控制系统的根本改革,建立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更新计划观念,转变计划管理职能,深化计划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省级计划管理体制。 一、找准计划管理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位置 找准计划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位置,是转变职能,改善和加强计划管理的基本出发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越来越高,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理顺主要宏观调控部门的关系,克服目前主要宏观调控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各种调  相似文献   

5.
宏观调控的目标关系到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与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传统观点认为,四大宏观调控目标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但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历史变迁与内在逻辑深刻表明了中外差异的客观存在。中国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本质是"制度调控"与"政策调控"的有机结合,根本目标是通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来不断满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主要应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过冷"、"过热"两类总供求失衡现象,进而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科学发展观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方面的体现之一就是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的介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宏观调控目标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只是把国有企业当成宏观调控的客体和对象,而忽视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其实,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是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一种调控力量,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因素.重视并发挥国有企业的调控作用,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上来看,市场经济已经代替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同时还能够保证经济发展秩序的稳定性。因此,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需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为依据。本文主要对转轨背景下,中国经济调控政策的效用方面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参考依据和意见。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并合理配置资源.审计监督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分别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角度论述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对审计市场的改进及在宏观调控中审计发挥作用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浅析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对金融宏观调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英霞 《商业研究》2002,(11):87-88
网络银行的出现不仅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而且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金融宏观调控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网络银行的发展对金融宏观调控主体——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及金融宏观调控的外部环境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市场实际运行中,通过宏观调控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并初步建立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从宏观调控的本质来看,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就是实现国民收入和资源在区域内合理的分配和优化配置,提高区域内资源的配置效率。虽然,当前的宏观调控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已经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速度还存在一定滞后性,调控的效果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1.
发展循环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种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循环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的支持和调控能力,实现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和高效化;同时,为保证循环经济顺利发展,政府要充分利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加大政府对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  相似文献   

12.
十五年的改革,尽管计划经济体制因其高度集中、忽视价值规律而被社会进步所淘汰,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计划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中央和地方的计划管理问题上,国家基本明确为中央一级调控,中央、省两级负责的宏观调控机制,而地(市)、县(市)(为论述方便,以下简称“地县”)计划工作目前虽然维持着运转,但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有些茫然,工作起来显得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建立计划、财政、金融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计划手段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已明确提出。从国家计委确定的转变职能的三十二  相似文献   

14.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当前和长远、全局性统筹和局部调控、政策落实与完善纠偏等的关系问题。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应健全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的体制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构建金融预警体系是一个近年来研讨颇多的课题,是目前国内外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为宏观金融风险的控制服务,它不仅能对一国的金融运行实施有效的监测,而且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离不开宏观调控,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金融调控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正> 在治理整顿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调控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和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功能,既是治理整顿的有效措施,也是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本文拟对财政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财政宏观调控面临的问题和完善的对策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运用某种经济模式发展社会经济的一种手段,它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市场主体不同,分配形式不同,根本目的和利益及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和程度等方面不同。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家实行中央调控和省级地方调控的两级调控体制。作为处在宏观与微观结合部位的地市州,特别是以市管县的中心城市,在全国整个经济的运行中,接近市场,并承担着承上启下和幅射、转换的“枢纽”作用。对于这个枢纽部位,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建立“第三级”宏观调控体系,明确其主要工作职能。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经济运行是受客观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和影响。但是,市场本身存在失灵的可能,如果没有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逆向调控,那么经济既可能在繁荣时走向过热,引发通货膨胀;也可能在萧条时走向衰退,导致社会失业问题凸显。因此,从理论上看,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宏观调控的有效开展还得看宏观调控的方式是否得当,调控的时机是否及时。从2010年年底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就始终面临着控物价和保  相似文献   

20.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伴随着财政政策的角色从国家强制资本形成机制到社会安全网的转变,从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根源向宏观经济稳定工具的转变。本文采用多种指标和方法研究了1953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周期特征的转变,发现60年以来的财政支出、财政投资支出和政府消费均为顺周期;中国政府执行的是财政政策顺周期调控。财政支出用于资本形成的比例过高,是导致财政政策在计划经济时期呈现顺周期和改革开放后逐步告别顺周期调控的主要原因。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中国的财政支出政策从严格顺周期逐步走向非周期,财政宏观调控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的逆周期调控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