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学仁 《魅力中国》2013,(28):99-99
一、曲剧打击乐的发展历程说到曲剧打击乐就要从曲剧的发展历程说起。众所周知,曲剧是曲艺鼓子曲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发展而成的,那个时候没有打击乐。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著名戏曲作家、戏曲活动家樊粹庭,著名豫剧演员陈素真等,在内乡县马山口对郭振基(曲剧名艺人)、  相似文献   

2.
李红晓 《魅力中国》2013,(17):95-95
河南豫剧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居全国地方戏之首,在中华民族戏曲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为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河南豫剧,不能不说豫剧音乐,更不能缺少在豫剧音乐伴奏中占有半壁江山的豫剧锣鼓,也就是打击乐。因为打击乐是戏曲乐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王松恩 《魅力中国》2014,(4):121-121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集戏曲文学、戏曲音乐、戏曲表演、戏曲舞台美术于一体。其中。戏曲音乐好比是戏曲的灵魂。那么,在戏曲音乐中,音乐伴奏则是为演员的声腔、念白、表演来服务的,同时二者之间又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音乐伴奏中,打击乐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俗有“一台锣鼓一台戏”的说法。豫剧,是中国戏曲中的第一大地方戏剧种。它的艺术风格激越豪迈、刚劲有力、舒展大气,因此在音乐伴奏中,更是离不开打击乐。  相似文献   

4.
张爱琴 《魅力中国》2014,(10):82-82
曲剧《陈三两》又名《陈三两爬堂》是河南曲剧的传统剧目。此剧是河南曲剧大师张新芳的代表作。谙熟曲剧传统、舞台实践经验丰富的张新芳老师,以极大的创造热情和勇于探索精神,取长补短,广征博采,在综合“大调曲子”和“小调曲子”音乐旋律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了豫剧、越调、河南坠子、吕剧等姊妹艺术的音乐素材和演唱方法,大大丰富了陈三两的音乐形象,还大胆借鉴了京剧的行当程式、台步、身段、水袖技巧,增强了陈三两的舞台行动和表演能力,既不失曲剧的风格特点,又有新的形式和光彩。  相似文献   

5.
张帅 《魅力中国》2013,(14):105-105
中国京剧艺术有着200多年的形成发展史,时至今日成为中国戏曲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京剧的行当齐全、声腔完备、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我国各个地方剧种所不能比拟的、所学习与借鉴的榜样。中国豫剧艺术也有着200多年的发展史,时至今日成为中国地方戏中最大的剧种。若从剧团数量、从业人员、观众队伍来讲,豫剧则超过了京剧;若从艺术和影响上来讲,则京剧依然是霸主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申桂红 《魅力中国》2014,(15):243-244
豫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中历史文化最为悠久的剧种.听众人数居全国第一。明清以来,有据可查的剧种有45种之多。到了80年代。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剧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等。比较出名的有《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泪洒相思地》等等。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河南省作为戏曲大省,戏曲资源相当丰富,这些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非常高,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以即使是同一种乐器,在各个地方和各个民族中也往往各有不同的剧种特点和民族乐器演奏风格,如河北的“吹歌”、中原一带的“唢呐曲和咔戏”、河南的“曲剧、豫剧”、陕西的“鼓乐”、江南的“丝竹”、苏南的“吹打”和笙吹锣鼓等等。笙在戏曲乐队和民间乐队中使用的非常广泛,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河南曲剧是中国五种曲剧(北京曲剧、云南曲剧、四川曲剧和白族的大本曲剧)之一,广大群众通称为"河南曲子",1951年被正式冠名称"河南曲剧".它是河南地区土生土长地方戏曲剧种,具有鲜明、浓厚的地方特色.近百年来,经过广大群众及专业、业余艺术人员的不断创作、吸收、实践、改进,逐渐形成了目前的曲剧风格,被公认为河南省三大戏曲剧种之一.  相似文献   

9.
姚凯 《魅力中国》2013,(17):77-77
《白蛇传》是中国戏曲传统剧目中的一个经典之作,久演不衰,深受老百姓的喜欢。京剧、豫剧、越剧、河南曲剧、浙江婺剧都曾演过该剧,尤其是由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炳淑领衔主演的京剧艺术片《白蛇传》被拍成电影之后,更是风靡了全国,传播到了海外。由豫剧大师常香玉、赵义庭领衔主演的豫剧折子戏《断桥》在整个中原地区影响甚大,几十年来一直是河南各级戏曲学校的教学课。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优秀的曲剧演员,不仅要把唱腔艺术和表演艺术学好、传承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要对自己从事的曲剧艺术在理论方面进行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我在演戏之余,经常看一些戏曲理论著作,经常向戏曲专家、学者和曲剧界的著名演员请教,因此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戏曲理论知识.在这里,我要谈谈河南曲剧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相似文献   

11.
田金鹏 《魅力中国》2013,(31):118-118
打击乐是戏曲乐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乐队编制情况下,锣鼓显得更为重要。它那明快的节奏、铿锵的音量和特殊的音色,极大地丰富了戏曲乐队的表现力并成为戏曲乐队色彩的要素之一。锣鼓在板鼓的指挥下共同建筑鼓点的节奏框架。加上其他乐器的配合,能制造和体现出不同的舞台气氛和演员的人物状态。文戏的轻击慢打,武戏的急奏强击,都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打击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河南是戏曲大省,地方戏曲剧种较多,有豫剧、曲剧、越调、还有大平调(濮阳)、四平调(商丘)、道情(周口太康)、宛梆(南阳)、怀梆子(焦作沁阳)、二夹弦(开封、商丘)、浦剧(三门峡、灵宝)、大弦戏(滑县)等。豫剧:早期称河南梆子,是河南最大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优秀的曲剧演员,不仅要把唱腔艺术和表演艺术学好、传承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要对自己从事的曲剧艺术在理论方面进行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我在演戏之余,经常看一些戏曲理论著作,经常向戏曲专家、学者和曲剧界的著名演员请教,因此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戏曲理论知识.在这里,我要谈谈河南曲剧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一、河南曲剧的形成 大约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临汝县(今天的河南省汝州市)一带有很多踩高跷唱小曲的曲艺班,这就是河南曲剧的雏形.在高跷曲搬上高台形成高台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申桂红 《魅力中国》2014,(14):77-77,79
一、河南地方戏曲的基本概况 (一)河南地方戏曲的起源 河南被人们尊为“戏曲之乡”,河南地方戏曲品种繁多,特点鲜明。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豫剧、曲剧和越调。其他剧种有二夹弦、道情、大平调、怀梆、宛梆、汉二簧等。其著名演员如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崔兰田、阎立品、张新芳、申凤梅、毛爱莲、王秀玲、马琳、王善朴等。河南曲艺以河南坠子最为流行。其次是大鼓书、三弦书和鼓词儿。豫剧又叫河南梆子,  相似文献   

15.
何富伟 《魅力中国》2013,(14):83-83
我国戏曲艺术是由各地方剧种组成的,由于各地方剧种所在的地域和形成发展的渊源不同,艺术特色、表演风格不同,其伴奏乐件中打击乐的配置、运用与特点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6.
何雪林 《魅力中国》2010,(16):101-102
《秦香莲》这部戏是我国戏曲多个剧种中的经典传统保留剧目,仅拍成的电影戏曲艺术片就有京剧、评剧和豫剧三个版本。可见,这出戏在全国观众中的影响有多大、位置有多重。  相似文献   

17.
豫剧是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地方戏剧之一。笔者从豫剧的起源谈起,通过对豫剧音乐、角色行当等的分析,阐述了豫剧这一戏曲在传统戏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带给人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一重要剧种发展前景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18.
吴俊廷 《魅力中国》2014,(5):108-109
豫剧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其唱腔优美动听,地方韵味浓郁,与京剧、越剧、评剧并驾齐驱为中国四大剧种。提起豫剧“五大名旦”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崔兰田、阎立品,在河南可称得上家喻户晓。本文将通过对“五大名旦”唱腔的具体分析,总结出她们唱腔的基本特色,为学唱豫剧及民族歌剧提供科学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京剧是我国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但现今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紧迫问题。下一步如何塑造"北京京剧"成为世界城市文化名片,推动"北京京剧"的传承与"走出去"是发展"北京京剧"的重要途径。"北京京剧"发展现困境"北京京剧"源于安徽地方戏种徽剧,吸收了徽戏、秦腔、汉调等地方剧种的特点,并借鉴了昆曲、京腔之长,最终形成了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在历史上,"北京京剧"常作为皇家指定的观赏剧种,这也使得"北京  相似文献   

20.
康传广 《魅力中国》2013,(16):92-92
俗话说:“一台锣鼓半台戏.”可见戏曲的打击乐在整个戏曲表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往往一线贯穿到底,紧扣剧情的发展,左右剧情的节奏.制造出不同的气氛.打击乐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司鼓、大锣、手钗、小锣、堂鼓、定音鼓,对于这些主要乐器需要四五位专业人士来互相融合演奏,才能在戏曲伴奏中起到重要作用,它对烘托戏曲气氛,刻画人物性格,丰富剧本内容,以及节奏的变化等都起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