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经济》2011,(6):8-12
2007年12月14日,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武汉城市圈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分析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了武汉城市圈的资源环境特点和产业结构现状。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一定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完善旅游发展保障系统是武汉城市旅游圈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全国旅游业"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问题分析,从发展体制与机制创新、投融资渠道建设、旅游信息化建设和专业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保障系统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4.
2003年11月8日,湖北省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打造武汉城市圈;2004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批同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方案……  相似文献   

5.
倪琳 《开放导报》2009,(3):88-90
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是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从体制机制、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技术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构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亚平 《特区经济》2009,(4):176-177
在2007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一起,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央为什么选择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前沿阵地?如何认识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对深化改革道路,坚定构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信心,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旅游交通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经济及武汉旅游业的发展,武汉城市圈范围内的旅游需求必将进一步增长,摸清城市圈旅游资源状况、分析区域旅游发展形势、评估城市圈旅游交通现状、研究区域旅游交通发展战略,是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作为武汉城市圈内的核心城市,孝感市抢抓“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新机遇,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的步伐,按照“坚持依托武汉,积极服务武汉,主动融入武汉,加快发展孝感”的战略思想,加大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做法与启示 (一)成功做法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武汉城市圈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三年来,武汉城市圈按照"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形成了规划引导机制、政策促进机制和改革试验推进机制,重点项目建设有新进展,关键领域改革有新突破,"两型"社会建设有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有新业绩.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获批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两型社会”配套综合改革试验区,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11.
吴永保 《山东经济》2009,25(2):133-140
“一城独大”、“小城区大农村”,是武汉城市圈的典型特征。在武汉城市圈进行“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都市圈发展向高级化演进,促进区域发展与转型,提升中部地区对外开发开放水平,具有重要试验价值。“以大带小”要做到示范引领、项目支撑、产业带动、市场牵引、服务拓展。实现“以大带小”应在国家规划层面上明确武汉中部经济中心城市定位,建立健全多样化的区域组织与治理体系,遵循市场规律和市场主体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仙桃市按照“经济外向型,产业轻结构”的发展定位,抢抓“1+8”城市圈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与武汉城市圈及圈内城市的产业联动、市场联网、设施联通、科技联姻和开发联片,主动承接武汉辐射,打武汉牌,走昆山路,唱开放戏,求大发展,为融入武汉城市圈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基地,武汉城市圈迎来一轮新的发展机遇,其中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问题被凸显出来.文章重点研究了如何在"两型社会"的要求下推进武汉城市圈重化工业的发展,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自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来,武汉城市圈九市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民营经济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武汉城市圈旅游合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祖涛  陆玉麒 《特区经济》2008,235(8):186-187
近些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区域旅游合作蓬勃发展起来。武汉城市圈旅游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必须走区域旅游联合开发之路。本文在分析武汉城市圈旅游合作的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实行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做法与启示 (一)成功做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武汉城市圈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记者就高校如何为区域经济服务、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等话题,采访了校党委书记李忠云教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探讨了城际铁路对城市圈旅游业的影响,提出了依托城际铁路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为全面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促进湖北省和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崛起,湖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作出了建设“武汉新港”的重大战略决策。2009年2月,交通运输部和湖北省政府联合发文批复了《武汉新港总体规划》,此后,中央特批武汉新港设立管理委员会,其管理范围包括武汉、鄂州、黄冈、咸宁、黄石等城市的沿江港口企业。  相似文献   

20.
建设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湖北加快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意义重大。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抓手。当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硬约束的严峻挑战,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降耗工作,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顺利起步、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