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股票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股民数量在增加,上市公司数量也在增加。但对股票市场的一些问题意见不一,仍困扰投资者的思维。本文阐述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解释正视股票市场泡沫、正视庄家行为、股票市场不是赌博市场等问题,然后提出提高股民素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回答中外记者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中国股市的问题。温总理讲:“我关注股市的发展,但更关注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一,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第二,要建立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市场体系;第三,要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特别是完善法制。最后,要加强股市市场情况的信息的及时披露,使股民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这正是一位国家总理对股市、股民负责任的回答。  相似文献   

3.
向宇 《财经界(学术)》2013,(33):127-127
股票市场扑朔迷离。上市公司信息公布对股民获取利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上市公司在信息的传递时有着明显的时间差,在时间差的过程中,信息公布是走什么路径呢,“信息圈界”是否存在于上市公司信息公布阶段?本文以经典理论为指引,结合实证案例分析,得出“信息圈界”的存在不是空穴来风,确有此事,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财经界》2007,(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回答中外记者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中国股市的问题。温总理讲:“我关注股市的发展,但更关注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一,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第二,要建立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市场体系;第三,要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特别是完善法制。最后,要加强股市市场情况的信息的及时披露,使股民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这正是一位国家总理对股市、股民负责任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已形成了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道路,规模不断扩大,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投资者积极性不断提高,制度性建设日趋完善。但股票市场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性仍较为明显。2007年股票市场看似迎来了发展契机,股权分置改革初具效力,但2008年随后进入蛰伏期,股市发展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股票市场上股民的行为是投资还是投机?我的结论是主要是投机;如果中国股票市场上多数股民的行为是投机,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要去投机,它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如果中国股票市场上普遍存在着投机行为,那中国要不要发展股票市场;从现代金融体系的全局来看,股票市场只是整个现代金融体系的一部分,期望不能过高。我们也应该关心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芳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11):123-124
股票市场具有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提高资金融通效率,准确揭示价格信息,反应宏观经济态势等功能,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股票市场也正在蓬勃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股民的队伍中。为了使股民对中国股票市场有更深入的了解,采用ARMA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市价总量等逐年攀升。截至2000年底,我国股票市场的市价总值接近5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54%。目前,普遍存在着非上市公司偏好于争取上市募股融资、上市公司则偏好于配股和增发新股的现象。在外部融资中,上市公司只要可能就不会放弃外部股权融资的机会,具有非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融资顺序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实践明显背离,被称为融资顺序倒置或股权融资偏好。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9.
我国股票市场虽然相对于国外发展比较完善的股市还有一定差距,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道路,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股市规模不断扩大,投资者积极性不断提高。股利政策作为我国上市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对公司股价和投资筹资活动都有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现状,探讨不同股利政策的影响与利弊,并以四川长虹为例,阐明了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完善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我国股票市场上,过快过滥的增发新股、上市公司不思回报的恶意圈钱引起了广大股民的极度反感。一时市场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闻增色变”。只要宣布增发,不论其本质和意图如何,该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都会应声下挫。相应地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就会因此遭受损失,即掉入所谓的“增发陷阱”。  相似文献   

11.
当世界各国股票市场处于牛市时,对股市是否存在泡沫,一直成为官方、业界、学界、股民、基民谈论的焦点。如何衡量泡沫、如何看待泡沫、如何应对泡沫,更成为人们关注、探讨的话题。如何衡量泡沫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理性的股票市场,从其发展演进的历史来看,认为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平均处在15~20倍的水  相似文献   

12.
股票市场扑朔迷离,上市公司信息公布对股民获取利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上市公司在信息的传递时有着明显的时间差,在时间差的过程中,信息公布是走什么路径呢,"信息圈界"是否存在于上市公司信息公布阶段?本文以经典理论为指引,结合实证案例分析,得出"信息圈界"的存在不是空穴来风,确有此事,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股票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信息不透明问题依然非常严重。在较为成熟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理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及时可靠的披露,财务绩效的信息应当迅速的反映到股票价格上,二者之间应有较显著的相关性。如何通过一种市场机制和手段,合理引导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增加股票市场信息有效供给,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成为中国股票市场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视角下,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与股价之间的关系进行述评,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希望在已有文献总结的基础上,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视角下财务绩效与股价相关性研究的未来的发展趋势起引玉之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股票市场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股票市场发展是我国金融深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股推动力量。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已经形成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特色道路,规划不断扩大,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但在有些方面的不完善性(不允许做空,T+1制度,交易时间短涨跌10%限制)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裴沛 《致富时代》2011,(7):92-92
随着亏损公司数量和比例的不断上升,各国学者对亏损公司股票定价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因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的股票定价呈现出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特征。该文针对我国经济制度和股票市场的特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影响我国亏损上市公司股票定价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胜利 《市场研究》2003,(11):49-50
<正> 国有股转变为优先股是解决国有股问题的一个较好方式。由于历史的原因,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股票大部分是不流通的。国有股份在数量上比较庞大,在股票市场建立初期,市场容量有限,国有股份一直没有进入交易所流通。随着上市公司数目不断增加,末进入流通的国有股份也积累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至2002年9月底,A股市场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212家,总股本5639.84亿股,流通股份  相似文献   

17.
柴兴文 《商》2014,(29):153-153
经历四年半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融资与融券的规模持续增长,对于股票市场的稳定和上市公司的价值回归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证券标的池数量少、两融业务发展不均衡、转融通发展缓慢、券商实施歧视性政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重组与股票市场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平  苏龙 《计划与市场》2001,(2):26-27,37
在中国股市整体效率不高、监管不健全的今天,研究上市公司重 组对股市效率的影响意义是深远的。 股票市场效率可简单地区分为运行效率(或内部有效)和定价效 率(或外部有效)。前者探讨的是股票市场的交易成本;后者论述的是 股票价格与有关信息的关系。 研究上市公司重组与股票市场效率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准确地 把握股票市场效率的内涵与外延,而且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指标评 估体系。我们认为测度我国股票市场效率高低与否的指标体系大致 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设计,下文将具体介绍各指标及上市 公司重组对这些指标的影响。 一、…  相似文献   

19.
王钦志 《中国商人》2023,(6):158-159
<正>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已经成为市场关注焦点。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增强自身资金实力。但是,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多,财务管理的风险也逐渐显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问题频繁发生,不仅使自身蒙受损失,而且也会严重损害市场的信誉和稳定。深入了解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类型、特点及影响,寻找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措施,对化解财务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浩 《中国电子商务》2014,(13):180-180
从80年代我国股票市场的兴起,如今我国的股票市场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第一支股票的发行,到如今的不断发展壮大到今天已有超过一亿的股民。我国的股票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高速发展、起伏波动到日渐成熟等多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