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及在今年11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将成为低碳经济的催化剂,可以预期,此后世界经济活动都将会以低碳经济重新定义。国家环境保护部日前在京举办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相关政策专题报告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所做的报告也提出,国家应尽早启动发展低碳经济,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十二五规划。低碳经济,不仅被视为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更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标志性拐点。  相似文献   

2.
赵晓红 《新远见》2011,(5):27-32
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此后,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一次又一次巨大的灾难和损害迫使人们不断反思.低碳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低碳经济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低碳经济的投入越来越大.低碳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一轮国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同样,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无论是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生态保护的角度,都是当前我国的现实选择。2007年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途径等向全世界做了宣示。  相似文献   

4.
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和能源资源紧缺,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遏制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的共识,建设发展安全绿色可靠的低碳能源已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及提出背景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来源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至今人们尚未确切定义低碳经济,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清洁能源结构是低碳经济的实质,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核心,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目标。2009年12月,世界气候大会于哥本哈根召开,虽然在会议上各国未就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达成协议,但是它却是推进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开始。“低碳世界”“,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一系列理念慢慢流行开来。经济问题是根本问题,“低碳经济”自然而然成为核心理念。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积极参与这个会使全球受益的盛事义不容辞。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计划,先是在2007年正式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当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拉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低碳排放量、高经济增长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又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阻止气候进一步变暖。经济问题是基础,不能因为发展低碳经济牺牲经济增长。只有提高碳的生产率,即单位碳排放产出的GDP,才能顺利实现这两个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共同的话题。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途径。我国石化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科技、资金不足、能源供求矛盾等限制因素。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石化企业应改变"高耗能、低效率"的经济模式,发展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逐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稳定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全球化石能源被不断消耗,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向了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模式。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兼顾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重任务。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绿色平台,智能电网的应运而生不但能够解决能源利用问题,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突破口和抢占未来全球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程度越演越烈。面对巨大的能源消耗,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贸易发展的主流。现今,各国经济的发展多以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为代价。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由此,本文通过正确认识低碳经济,分析制约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从而提出在低碳经济下发展国际贸易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低碳审计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资源保有量不断下降、经济持续发展的碳排放大国,低碳经济、节能环保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低碳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仅局限于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强调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升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因此,低碳经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发达国家积极探索低碳制造之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2005~2010年间中国CO2排放量、GDP、碳排放结构的分析以及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指出中国低碳制造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并通过对德、日、美三国低碳政策的分析,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充实经济手段,开发可再生能源,推进低碳技术创新等政策角度给我国制造业的低碳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这有了沼气就是好啊,不仅方便、卫生,还省钱呢!"陕西旬阳县莲花村村民陈某一边做饭,一边讲述着沼气带来的好处。告别烧煤的烟熏火燎,选择清洁能源,低碳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随着低碳家庭评选等活动的开展,在陕西省享受低碳新生活的人越来越多。虽然身处西部欠发达地区,陕西却是国内最早进行低碳实践的省份,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化工产业低碳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加剧,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对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当前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最后结合问题为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能源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世界各国强化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之路,新的大规模的能源革命必然到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能源结构不尽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能源结构的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必须从国情和能源实际出发,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建立合理的消费模式,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型能源工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正从"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再到坎昆气候大会,气候问题备受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低碳经济问题,早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里,就已正式提出来。随  相似文献   

15.
如今,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化石燃料等传统能源越来越匮乏,低碳概念成为了热议的话题。随着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如何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引入低碳的理念,是一个非常需要研究的问题。文章结合从园林的绿化和水体以及施工和后期等方面来分析了低碳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6.
《企业技术开发》2015,(2):167-168
如今,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化石燃料等传统能源越来越匮乏,低碳概念成为了热议的话题。随着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如何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引入低碳的理念,是一个非常需要研究的问题。文章结合从园林的绿化和水体以及施工和后期等方面来分析了低碳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7.
闫宁 《民营科技》2014,(10):240-241
世界各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可是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对全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威胁愈加严重。全球气候会议在哥本哈根召开后,"低碳经济"这一名词呈现在我们面前。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绿色消费也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群体不仅仅是社会消费群体中的一部分,更是中国的建设者和未来。本文通过研究如何潜移默化帮大学生群体形成绿色消费观,希望能够唤起社会各界对这件工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电力是清洁、使用方便的能源,是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设计和重要平台,在我国的能源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主要探讨电力计量在节能降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日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当前,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结合我国资源、能源、环保等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现状,阐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由来,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机会和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了以观念更新、发展新能源产业等六大措施,以确保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20.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因为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破坏和能源紧缺问题越来越严重,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开始发生转变,以低碳经济为主要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应用,本文将从经济角度出发,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进行探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