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港澳文摘     
香港必须留住制造业 由于受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制造业厂商近年颇多远离香港。香港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可能留住制造业?作为香港最大工业团体负责人,梁钦荣的回答毫不含糊:香港经济需要工业,香港必须留住制造业。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员逾3700家,是香港最大的工业团体。会长梁钦荣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指出,香港经济需要工业,香港的社会稳定也需要工业。他认为今天的香港经济虽然已进入多元化时代,香港制造业也正在呈现萎缩,但是工业仍然是香港重要的经济基础之一。一是香港工业产品进出口  相似文献   

2.
香港的经济是以制造业为支柱的,该行业约占香港生产总值的25%,古就业人口总数的36%。据估计,香港制造的产品,90%供外销。以生产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是香港的主要工业。纺织、制衣、电子、塑胶、玩具、钟表等工业所雇用的人力约占香港工业总劳动人口的76%。1985年。  相似文献   

3.
香港产业结构的建立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如果强求贸易或服务业与本土制造业平衡发展,将制约香港经济的发展和优势的发挥,而建立以服务业为主导,轻型化高科技制造业相应发展的产业结构将更有利于今后经济的繁荣。 香港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新时期。有人认为香港“经济结构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是“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或是“从以出口带动并以制造业为主的体系向以港口带动并以服务业为主的体系的转型”。但是,翻开香港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香港任何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制造业从未占居过主导地位。自香港成为自由港以后,其经济结构模式从来都是以服务业为主。因此,对现阶段香港经济结构转型应如何界定,很值得深讨。  相似文献   

4.
<正> 80年代初以来,香港经济一直处于由以制造业和出口贸易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转型过程中。香港经济转型中最突出、最令人关注的变化,是数万家厂商把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和生产线以及上千亿的工业投资陆续潮水般地迁移和倾泻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南中国地区,而其自身的制造业则逐渐走向萎缩和衰落。1994年与1980年比较,香港的工厂数目从近5万家减为3万多家,制造业雇员从近90万减为40多万,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23.7%降为约10%。尤其进入90年代后,不仅增长停滞和相对下降,还出现了绝对下降,若剔除价格因素,制造业生产总额和本地产品出口值实际上连年都是负增长。 香港工业的起飞和成为世界级的轻纺产品加工制造中心,曾经为东方之珠增添无限的荣耀。而今制造业的萎缩和衰落则不能不引起香港社会各界的震动,由此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讨论。讨论的问题可归结为二:一是香港还要不要制造业?是让它衰落下去,还是积极寻求其发展新途径?二是如何发展香港制造业?是走高增值之路,还是走高科技之路? 一、旧工业模式的衰落不等于工业发展无路可走 不论持有何种看法或观点,都不能不面对香港制造业萎缩和衰落的现实,都不能不承认原有的生产厂家在香港高成本环境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问题在于:?  相似文献   

5.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香港的制造业与广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一大批在香港本地已失去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内移广东,粤港间形成“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这使香港经济顺利过渡具备优势的服务业,广东工业顺应这一潮流也上了新台阶。90年代以来,以金融、服务为主  相似文献   

6.
一香港经济当前面对的困难,是结构转型的困难。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经济在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但在过去一、二十年里,香港制造业北移珠江三角洲,留在香港的服务业基本上还是服务于北移的制造业,并没有转变为后工业时代的服务型经济。而当北移的制造业出现困难,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也开始转型。香港为传统制造业服务的服务行业便逐步失却了服务的对象。香港北移制造业仍在维持的部分、乃至珠江三角洲部分还未转型的传统制造业,亦多了当地新发展出来的传统生产性服务行业,且以低成本(包括费用和时间)对香港产生替代作用。使为制  相似文献   

7.
沪港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安山 《沪港经济》2006,(11):51-51
香港产业结构已经高度轻型化 二次大战前的100多年时间里,香港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利用其自由贸易港的地位,发展转口贸易.即使是制造业,不少也是为本地转口贸易服务的.由于过分依赖转口贸易,朝鲜战争的爆发及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之后,香港经济即刻陷入危机,转口贸易一落千丈.但香港人善于掌握机遇,他们充分运用来自上海等内地大城市的资金和人力,努力发展工业,使香港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在第二产业的坚实基础之上,并在上世纪60-70年代从根本上改变了香港过去100多年来以转口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950年的9%提高到1970年的31%.即使到了1988年,制造业的比重依然保持在20%以上.可以说,195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中期,是香港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8.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直到1995年才开始受到香港各界的重视的,在1996-1997年度财政预算案中,便提出发展香港的“高增值,以科技为主的制造业。”现时,究竟以科技为主的制造业在香港制造业中的比例有多大,没有人去做统计,不过大致可以估计占香港制造业总产值不足一成,而且以科技为主的制造业企业,除了香港本地的数家如益电半导体、精电集团等公司之外,  相似文献   

9.
<正>香港制造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微不足道。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香港利用国际机遇,制造业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步形成以纺织、成衣、塑胶、电子、钟表为主的制造业。这些机遇包括: 战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轻纺工业品的需求相当迫切,而当时新加坡、韩国、台湾在发展工业战略问题上举棋不定,使香港产品在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打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  相似文献   

10.
外国资本在香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十九世纪英国大贸易商建立基地至今,外资渗入了香港经济的各个领域。五十年代纺织、五金、塑胶等工业的发展,使香港开始由一个转口港埠变成新兴工业城市。随着七十年代制造业的起飞,香港已形成以工业为基础,对外贸易为主导,多种经营为特点的经济体系。纵观这一过程,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 一 在香港1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殖民地经济模式十分突出,经济此起彼伏,产业转轨频繁。50年代之后,因受国际政治形势和内地经济形势的影响,刚刚兴起的对外贸易受到制约,对内地的转口贸易额急剧下降,且这受制期持续时间长,一直持续至70年代末。幸好香港企业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对内地的转口贸易降为次要地位,转向以轻纺为主的制造业,走外向型的工业发展道路,全力拓展本地产品的出口贸易。六、七十年代,香港对外贸易藉助于制造业的兴盛而再度勃发,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进入80年代,香港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旅游业异军突起,香港经济因此而进入“发展高峰”期。由此可见,香港产业频繁转轨既是形势所迫,又是经济发展所需,而唯独香港的航运业始终作为重点发展项目,经久未改。这是因为给香港经济带来繁荣的航运业,对制造业、外贸和金融都起到内外承启的桥梁作用,根基牢固,一旦航运转轨,桥梁根基动移,可能会引起  相似文献   

12.
70年代的香港经济,主要是由工业带动,由于生产成本十分低廉,因此香港制造的产品当时以价廉物美见称。到了80年代,由于香港制造业大量北移,因此本港经济亦逐步进入服务业时代。直到近年,随着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多次强调发展高科技对香港经济的重要性,发展高科技事业已变成了21世纪香港经济的主流方向,而事实上,香港在发展高科技方面亦具备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香港除了二战日占期间之外,长期来一直是个以转口贸易为主的自由贸易港。 从1952年起,香港才开始逐步发展以纺织、成衣、塑胶、玩具,后期还发展以电子、钟表为主的制造业。70年代起,随着国际金融业在香港的迅猛发展,香港才确立地区性的国际金融、贸易、货运、信息和以轻工业为主的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制造业.由于土地成本很高,香港的制造业大多属于可以在多层工厂大厦内操作经营的轻型工业,主要有纺织、服装、玩具、塑胶、钟表、珠宝及人造饰物、电子业等.由于土地、环保、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并由于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近十几年来,香港的制造业大量北移入珠江三角洲及华南其他地区,香港与华南地区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1970年,制造业占香港生产总值的31%;至1995年,制造业仅占香港生产总值的9%.与此同时,服务业比重则大幅上升,贸易、金融等广义服务业占香港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高达83%,香港经济已成为全球服务业比重最高的经济体系之一.  相似文献   

15.
1842年香港开埠以来,经历了三次经济高速增长期。第一次是19世纪下半叶,香港航运业迅速成长,由一个主要从事手工加工和渔业生产的小型市镇,逐步发展为以转口贸易为经济支柱的商业都市,确立了作为华南地区重要港口城巾的形象;第二次是20世纪中叶,香港制造业突飞猛进。以轻纺制品为龙头的劳动密集工业带动香港经济起飞,进而取代转口贸易,成为香港的经济支柱,并由此步入现代工业城市的行列,确立了香港作为亚太地区重要轻工业制品中心的地位和世界著名的加工出口基地;第三次是  相似文献   

16.
珠三角经济合作中“港主服务业”为的是发挥香港服务业优势,实现粤港产业共赢。香港应发挥与广东制造业的互补优势,重点发展:为广东工业服务的专业服务业,为广东出口贸易服务的国际贸易业和物流业,以香港为中心的、以大珠江三角洲为半径的旅游业。香港无法或不宜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服务业、与广东制造业配套的生活服务业、广东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生产服务业、香港没有竞争力的或与珠三角没有互补关系的生产服务业。“粤主制造业”,不等于“穗主制造业”,广州仍应把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香港经济转型中制造业发展路向的探讨蔡秀玲(福建师大经济研究所讲师,福州350007)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经济由以制造业和出口贸易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结构转型。据资料显示,香港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1984年的24.3%降至1995年的...  相似文献   

18.
发达的制造业是现代香港经济成长的基础。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香港已从战后初期的转口港发展成为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城市,骄人的成就令世人为之侧目。香港制造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其工业结构有何特点?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香港的工业,主要是指其制造加工业。香港制造业的发展条件先天不好,一无资源,二无广阔的内需市场,三是场地紧张。但是香港的制造业在世界上却有很强的竞争力,如电子、制衣、钟表、塑料、玩具等制品的出口量和值名列世界前茅。制造业的成功使香港成为远东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并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为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晋升为国际著名的经济大都市立下了汗马功劳。制造业的竞争力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以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这是一条普遍规律。香港的本地科学技术研究基础比较薄弱,而在引进和实际应用外国科技方面却有很大的优势,也有很好的表现。同其他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比较起来,香港的工业化道路可以说是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20.
香港的中小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展概况香港由于地域狭小,人口稠密,缺乏自然资源,无法大力发展大型和巨型企业,因此它的企业结构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据统计,香港中小企业超过29万家,占本港机构总数98%以上,为139万多人(约占工作人口的六成)提供了就业机会。由于香港中小企业绝大多数集中于制造业,因此笔者仅从制造业来进行分析。据调查,香港制造业的产值约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2%,聘用人数约占就业人口的35%。无论从产值、就业或出口等方面来看,制造业都居重要的位置。因此,制造业的兴衰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在50年代初期,当时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