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新奇 《魅力中国》2014,(26):212-212
戏剧表演艺术是演员在剧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舞台人物形象的艺术。而这种舞台人物形象,是由演员在扮演角色时创造出舞台行动的过程来完成的。这种舞台人物形象的创造是否能够称之为艺术,不仅在于他(她)应该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更主要的还取决于演员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因为演员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目的不是为创造而创造,而是要通过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舞台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评价生活,尽可能地去揭示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哲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观众从中领会生活的真谛,并且它还应该以优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戏剧表演艺术让观众从演员所创造出来的舞台人物形象中获得对于人生有益的启示,在艺术修养上有所提高,最终能获得审美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2.
白润冰 《魅力中国》2013,(22):101-101
萧伯纳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独创了“创造进化论”。并在其剧作中充分表达。使剧作迭到了哲学理性高度。在剧作《卖花女》中,“创造进化论”主要体现在作品中男女平等思想和主人公伊莉莎对人生意义的找寻。最终伊莉莎在“生命力”的驱动下,实现了人生的完整。  相似文献   

3.
王静敏 《魅力中国》2010,(9):132-132
将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是学好数学的最好方法,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注重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例题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5.
田冰洁 《魅力中国》2010,(22):188-188
音乐是人的感情的表达方式之一,是通过音乐旋律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的艺术。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审美隋趣,满足人精神生活的需求。音乐是人类创造的高级语言,为了实现音乐自身的价值和音乐更好地发展,音乐教育必不可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同时对音乐教育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6.
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它不等同于现实生活,而高于现实生活,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充满了艺术家的创作激情。艺术美具有典型性。《清明上河图》透彻地说明了艺术作品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7.
网络事件是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给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在网络事件中,网民的道德表现迥异于现实生活,我们应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正确对待网络社会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近来,有一种时髦的观点在流行:用市场需求来引导文化艺术的创造活动。这种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有害的影响,在理论上也有着逻辑的混乱。  相似文献   

9.
杜芳玉 《发展》2009,(5):78-78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本教材最大特点是: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观,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只有面向社会、走进生活,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其正确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在前现代社会阶段,艺术被看作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或再现;在现代社会,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是对现实物化世界的批判与对抗。而在后现代社会阶段,艺术作品不再是对现实的模仿或者创造,它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艺术被视为一个行为、一个事件,被看作是一种参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艺术作品要真实生动地塑造典型形象,就必须写出它们的形状和神态,必须在审美地把握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摹仿自然的表象上,而是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更突出地表现对象的个性、韵味和内在精神,力图通过抒情写意强调神余象外,创造出形神统一、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来。这是艺术典型创造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回归生活,关注现实生活世界,是语文新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人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认识自然现象,理解体验社会的道德、法律、艺术等,通过与他人交往、个人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人格。生活  相似文献   

13.
樊佳娣  何英 《理论观察》2006,(2):166-167
“学会生活”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生活教育更加被人们广泛关注。教育源于生活,叉必须回归生活,回到完整的、具体的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之一。现代生活教育,要求我们把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带学生融进去。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交流、调查、访问等,获得对生活许多问题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正确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儿童品德形成过程是在活动和交流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活动和交流是生活的主要内容。所以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也就是说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更在情感、心灵充盈上获得精神体验,使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起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宁波通讯》2010,(10):65-65
生活是创造,而非发现。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抵达任何地方——而在于发现你在哪里,向来在哪里,已经在哪里。你永远处在纯粹创造的时刻中。因此生活的意义就是创造——创造出你的身份和本质,然后去经验它。  相似文献   

15.
宋茂军 《魅力中国》2014,(26):261-261
现实生活中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不是由于当代社会成员否定道德在社会生活存在的价值,而是因为在“道德共识”的认同上出现了多元化,改善这种状况的当务之急唯有进行道德化治理才是最优选择。所以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认知与实践能力,把道德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让伦理能够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广西经济》2007,(3):58-58
不经意间,日益临近的北京奥运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北京,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已经真实感受到奥运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渗透,衣食住行中,计算着自己那笔生活账。  相似文献   

17.
当今政界,公仆们渴望政绩、追求政绩、创造政绩,其心境是不难理解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同样是在追求政绩,有的为群众所称道,有的却被百姓所指责;有的成为千秋功臣,有的却成为千古罪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8.
<正>很多人都说艺术源于生活,是艺术让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更美好的憧憬。而随着21世纪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也深刻感受到:科学也是源于生活,并且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生活,创造着崭新的历史,引领着人类文明不断前行。生物科学作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科学,则更是如此,并正在以全新的姿态为我国健康领域贡献着力量。近些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让各种新发、突发传染病长距离、  相似文献   

19.
张劲梅  王普 《理论观察》2009,(3):175-175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用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辛勤的劳动创造了绚丽的色彩世界,并为电视艺术创作中的色彩设计提供了可以参照的可靠依据。然而,从色彩应用的角度来看,生活毕竟不同于艺术,就拿电视文艺晚会服饰的色彩来说,它不仅要对现实生活所提供的色彩、素材经过严格地选择、提炼、设计和加工,而且还要顾全到它与整台晚会的内容、类型、音乐、舞台背景、道具和灯光的协调,使之形成类似一幅画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比现实生活更完美的电视文艺晚会服饰色彩,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就必然使整台晚会所设计的人物服饰不符题,支离破碎,看不出总体构思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这样也就失去了电视文艺晚会服饰色彩设计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根据俄罗斯官方统计数字,俄罗斯生活水平在急剧下降,社会日渐贫困。但现实生活却让人无法理解,一些人整日游手好闲,却衣着入时,夏天还能举家前往南方休假。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皮亚舍娃认为,俄国家统计委员会的统计数字对俄罗斯的现实生活水平估计过低,而实际生活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