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短短20年间,中国现当代艺术走完了西方现代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模仿西方艺术中清醒过来的中国艺术家们,渴望与西方艺术的平等对话.在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标示民族身份的符号运用中,中国现当代艺术在扬弃传统和肯定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与现代艺术同行.  相似文献   

2.
黄莉 《新西部(上)》2007,(3X):167-168,211
影视艺术的创造和接受都是一种诗意的创造,影视艺术是人类当代文化中最重要的媒介载体和形象表征。影视艺术以陌生化叙事策略、引导大众积极消费的文化休闲性质和能够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消遣娱乐功能切入中国当代人们的审美文化心理,并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现实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当下的影视艺术文化在全球一体化的多元文化格局下,应关注民族自强意识,关注本民族的本土文化,以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特有的思想敏感成为当代审美文化中坚强一翼。  相似文献   

3.
黄桷坪,从来不缺乏文化和艺术。 从2009年1月17日到3月2日.长达45天,首届重庆黄桷坪新年国际艺术节将目前本土和国际的众多优秀作品、各种艺术潮流汇聚于此,不仅成为重庆向世界展示的一个文化窗口,也给予艺术家们一个具有国际性和亲和力的展示平台。一场现代与传统交织的视觉盛宴,让广大重庆市民体验到久违的震撼和感动。  相似文献   

4.
陈旺  吴玉屏 《魅力中国》2014,(20):94-94
影视动画广告艺术作为一个现代新媒体传播重要手段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本身形象符号承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具有超越国界的巨大力量.成为国际通用的一种语言符号。但是由于传统的制作技术和相对陈旧的制作观念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动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传统动画制作过程中的这种高门槛、高投入的创作方式呼唤着一种新的电影艺术形式的出现,这就是引擎电影艺术。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发展史中,书法、文学、绘画等文化艺术有过多次兴衰,书画艺术的失存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严重的损失。保护人类文化存在,从失传中觉悟,挖掘、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书画艺术,已经成为我国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共同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少不了德高望重的有志之士们的促进与推动。李沃源,这位儿时便与中国画结缘的绘画大师,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一重担,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造诣,将促进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和共同发展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来完成。  相似文献   

6.
陈曦 《中国经贸》2011,(2):95-98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现存的未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古老的表意文字体系。汉字形体的感知性影响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像一条绸带把言语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血统不同的人民的心声围在一起。任何文字都有两个文化指向其一是通过母语指向本土化,其二是通过其他文字而指向异族文化。文字不断继承和凝聚。汉字是主体精神的表达符号有象征性,是文化、艺术、思维方式的集合。汉字的表象体现了中国哲学文化传统,有创新精神的中国人、利用谐音、吸纳舶来词和网络语言,尽情发挥中国文字动机性,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7.
王磊 《魅力中国》2011,(11):264-264
汉字作为汉语中最基本的文字符号,是炎黄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中国文化坚实的载体。汉字及其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的影响与启迪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去研究和认识它,从而充分发掘其中包含的中国哲学,更深入地利用汉字进行平面设计。  相似文献   

8.
影视艺术的创造和接受都是一种诗意的创造,影视艺术是人类当代文化中最重要的媒介载体和形象表征。影视艺术以陌生化叙事策略、引导大众积极消费的文化休闲性质和能够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消遣娱乐功能切入中国当代人们的审美文化心理,并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现实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当下的影视艺术文化在全球一体化的多元文化格局下,应关注民族自强意识,关注本民族的本土文化,以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特有的思想敏感成为当代审美文化中坚强一翼。  相似文献   

9.
艺术产业成为北京经常发展的朝阳产业,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北京所代表的中国艺术家越来越多的活跃在欧美重要的艺术活动中,由于2008奥运会的影响,北京近年来在本土艺术市场无比活络热门以外,也吸引了大量海外资金进入。  相似文献   

10.
由"卡通"衍生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独立性",是运用这类语言艺术家们的共性。对自我的追问,亦是对时代的追问。在对于自我的解构中,艺术家们结构了当代青年的情感世界。人类终究要成长、衰老,卡通却不会,卡通是一个梦,梦中居住着我们最真实的记忆。借用"他人"的"卡通艺术"来营造"我"的"卡通语言"。这里的卡通,已然是一种象征性符号,一种表面的艺术语言,是艺术追求过程中内在精神世界个性化的外在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不懈的追求,赋予了中国书法无穷的生命力。它已经不仅仅是文字创始初期的一种记事符号,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成为一门艺术,是人们精神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华自古多儒将,在中国文化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等都是横刀立马的大将军,许多千古传诵的优秀作品均出自战功卓著的将军之手。戎马一生的将军们集文韬武  相似文献   

12.
<正>木雕艺术的价值,往往体现在民间对"美"的共性,它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木雕是一种造型艺术,它是创作者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思想的表达、倾诉的一种方式。平时市场因素决定了木雕的创作题材,因此上其作品常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俗套"。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笔者认为:木雕艺术家应该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木雕艺术,以充实、丰富木雕艺术的观赏性和体现时代特点,即: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拓和创新作品的艺术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3.
路勇 《魅力中国》2014,(12):96-96
它不是诗而有诗的韵味;不是画而有画的灵动;不是舞而有舞的飘逸;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扬。它就是书法。汉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了作为民族思想交流,文化继承,信息传播等极重要的社会工具外,本身又形成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还为世界文化艺术增添了异彩。书法正是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艺术。作为文字的象形,不是要把事物全部画出,而是要突出事物的特点,因此,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如高山险劲,苍松挺立,白云飘逸、舞姿柔媚等也渗透在文字当中,从而形成了意境,神韵、情趣等书法的艺术要素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自身的特点,在艺林中独树一帜。当人们涉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时,总会感觉到中国的传统书法有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而且高深莫测。书法作品像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一样,能把人们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神秘而和谐的精神世界。这也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法艺术渗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存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理念,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在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中,书法家不仅是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者,而且是时代艺术文化的开拓者。社会需要有更多的学者型的书法家,真正扬起民族文化复兴的旗帜。  相似文献   

15.
王菲 《魅力中国》2011,(8):244-244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包括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还包括像汉字、琴棋书画、京剧、唐装、传统节日……这些国粹、艺术、风俗习惯。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辉煌灿烂,曾为许多国家、民族、人民为之倾倒。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华帝国在古代则是世界的超级大国。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仍具魅力,仍在为社会主义中国提供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6.
慕橙 《走向世界》2010,(7):50-51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从《论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及“和而不同”的儒学思想在世界引发共鸣,再从各国林立的孔子像与孔子学院网络覆盖全球……无一不是传达着这样的讯息:孔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世界走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浅谈了巫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自社会科学产生以来,巫术就被当做是迷信活动被人们遗弃在艺术的角落.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潜藏在巫术背后的一种傩文化开始被世人关注.巫觋活动成为民俗表演展现在世人面前,人类学家和艺术家们也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巫术与艺术.  相似文献   

18.
丁丁 《魅力中国》2013,(19):114-115
近年来,汉字文化及其功能逐渐被世界关注,汉字艺术也逐渐被应用到平面设计之中,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领域大放异彩。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自己对汉字文化现象的理解,对汉字艺术在平面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类及归纳,并对未来汉字艺术设计进行了思考,希望对行业同仁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辉 《中国报道》2014,(9):78-79
与中国历代艺术家将中国诗词、款赋、书法、篆刻与绘画巧妙结合一样,法国艺术家将法国艺术融合于足以成为法国骄傲的葡萄酒标中,形成了"酒标画"这一特有的艺术传统形式。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技术,实现了现代文化产业对传媒领域的全面革新,在现代传播科技的支持下视觉文化传播时代来临,动漫作品已成为现代通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动漫艺术作品中存有的庸俗甚至肤浅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试图倡导动漫艺术家发掘整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特点的艺术元素,进行具有中国原创艺术特征的创作活动,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充满数字化特征,与引导大众娱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