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慧  何慧琴 《魅力中国》2010,(19):148-149
目前,全国各地民生新闻热播,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一直众说纷纭,且尚无定论。“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因而可以这样认为,民生新闻就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作为电视媒介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节目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2.
童东利 《魅力中国》2014,(14):299-299
民生新闻,就是关注百姓生计、关怀百姓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讲,它属于社会新闻,在内容上主要是关注普通市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空间。是从百姓平常生活中发现、采集的新闻。主要是关注百姓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方式上采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传播的快速性.加强新闻的互动性,拉近媒体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就是“百姓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导向”。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能为了单纯夺取收视率而将严肃的民生话题过分娱乐化。  相似文献   

3.
魏国宾 《魅力中国》2009,(24):49-50
民生新闻栏目的开辟,创造了收视奇迹,成为目前在中国电视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民生新闻用老百姓的视角来报道老百姓的事情,“为百姓说话”,“说百姓话”,使人文关怀贯穿始终,便民生新闻在繁荣热门的背后,也走入了某些误区: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人情稿”现象;舆论监督的失当等等。究其原因,既有媒体从业人员素质的问题,也有媒介体制的影响,只有健全电视运作体制,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地方民生新闻才会向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浅议如何提升地方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在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的基本特征是“以民为本”,当下中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闻样式。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只有遵循新闻规律,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坚持民生新闻的人文性、理性和建设性,辩证、全面地看待和报道问题,拓展报道领域,突出地方特色,彰显节目个性,才能全面提升报道品格,最大限度提高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向曦 《魅力中国》2014,(6):315-315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最为核心的内容部分,但是相对于近年来新兴起来的民生新闻,部分地方台电视时政新闻关注度不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观众对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期待,尝试让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相有机融合是创作此类作品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从新闻采编、新闻创作实践和新闻创作理念等方面积极探索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创作规律,提升时政新闻是的节目质量和关注度。  相似文献   

6.
谷文 《理论观察》2014,(2):102-103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自从一诞生就承担着百姓冷暖痛痒、喜怒哀乐的责任,其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的新闻报道,平民百姓十分关注,新闻内容与日常生活生计息息相关,受地方受众的欢迎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节目的成熟而慢慢显现。在一种节目形态快速发展、兴盛之后,停下来认真思考、审视一下当代电视民生新闻的成败得失是非常有必要,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持续发展也终将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7.
王沁 《魅力中国》2010,(3):104-105
民生新闻从最早的纸质新闻载体发展到现在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的以电视为介质的载体,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不仅内容、体例和形式方面有了新发展,而且制作理念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播至今,电视民生新闻已经走过了个年头,此类栏目一夜之间剧增,数不胜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电视民生新闻在不断推进电视新闻改革的同时,也在探索中稳步前进。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和弊端,比如同质化、地域局限性、品牌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等。  相似文献   

8.
王沁 《魅力中国》2010,(7):104-105
民生新闻从最早的纸质新闻载体发展到现在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的以电视为介质的载体,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不仅内容、体例和形式方面有了新发展,而且制作理念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播至今,电视民生新闻已经走过了个年头,此类栏目一夜之间剧增,数不胜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电视民生新闻在不断推进电视新闻改革的同时,也在探索中稳步前进。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和弊端,比如同质化、地域局限性、品牌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等。  相似文献   

9.
丁文强 《发展》2010,(7):86-86
近年来,随着电视媒体宣传方式的多元化,民生新闻以贴近性、通俗性、参与性等特点,迅速成为各级电视台提升收视率的一大法宝。作为电视传播网络中最基层的县级台,在增加民生选题“占有量”的同时,更应提升民生新闻本身的“含金量”,更好地发挥民生新闻在促进社会和谐、弘扬先进文化、服务人民大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以其关乎民生、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的传播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的一个全新的电视现象。它无论是播报的内容,呈现的形式,主持的风格,还是节目的制作都已自成一家,并已稳稳地占据了各地方台电视新闻的半壁江山。笔者作为从业人员将新闻实践与理论探究相结合,从辩证的角度浅析民生新闻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1.
肖淑芬 《理论观察》2009,(6):170-171
一、报纸要打造民生新闻的品牌栏目 “民生”,《辞海》解释为“人民的生计”,国家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物质需求与精神特征相结合的态势。“民生”与大众传媒结合势在必行,“民生新闻”也便应运而生。一般说来,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需要有平民的视角、民生的内容、民本的取向。  相似文献   

12.
关于民生新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孝军 《理论观察》2011,(4):F0003-F0003
“民生新闻”一个电视新闻学术领域的新名词.它的方兴未艾.对它的讨论曾经一段非常热烈.但严谨的学理总结并不多.有些基本的问题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比方说.民生新闻对中国电视而言究竟带来了什么?正如人们已经认识到的那样.在操作层面.它改变了固有的新闻播报模式,实行个性化、开放式的直播和长时段的杂志化编排;在传播理念层面,以平民视角观照平民生活,从而开始了一种  相似文献   

13.
刘跃 《理论观察》2008,(3):154-155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闻报道新概念。自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开播后,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并引发了国内电视界一股民生新闻热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民生新闻最早是在平面媒体上诞生的,但是却在电视中得到了更充分地发展和应用,以至于现在人们一提起民生新闻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京零距离》,就是电视。那么,民生新闻在地方性媒体扎根的优势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被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第三次革命。从其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创始至今,诸多业内期刊关于民生新闻的讨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样一种新闻现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文章拟在一些学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结合众多民生新闻栏目的显性表征,力图进一步廓清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报道题材等基本性概念,审视和揭示其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特性所在,从而在整体上对民生新闻的内涵进行界定,对其在理论认识上的一些误解和实践上存在的农民话语权缺失、背离新闻特性、同质化等误区进行进一步辨析,并试着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刘滨 《理论观察》2012,(2):107-108
如何选取电视民生新闻题材的问题,让民生新闻更好的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下去。办好民生新闻,发挥民生新闻的特点使民生新闻更贴近百姓生活,更好的为百姓生活服务,这是做好民生新闻的出发点也是根本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生新闻发展近十年,进入瓶颈期,传播内容影响节目品质,传播手段遭遇新媒体冲击,传播效果出现滑坡等问题都成为了民生新闻谋求发展的桎梏。笔者认为,民生新闻的发展面临节目内容、样态上不能真正实现向客观真实立场的回归,本文笔者由“民生”二字追根溯源,通过分析媒体改革历程,结合所在媒体现状实例,综合阐述民生新闻未来发展的出口和路径,从而为民生新闻提出可行性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7.
于童 《理论观察》2012,(5):117-118
关注民生是媒体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提高新闻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在确保新闻真实性、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独特的新闻报道视角的同时,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民生新闻报道方式,从百姓关心、关注的新闻热点着眼,让普通人成为新闻的"主角"。通过民生新闻的宣传和报道,体现出新闻报道"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和态度。  相似文献   

18.
张忠全 《理论观察》2011,(6):F0002-F0002
多年来,地市级的电视时政新闻始终占据着新闻宣传的主导地位。但时政新闻报道时有出现形式僵化、节目编排固化、节目内容趋同情况,制约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民生新闻由于贴近百姓,反映百姓民生、民意、民求、民望,受众群体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民生新闻也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缺失,如内容流俗、监督尺度把握不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小燕 《发展》2014,(9):120-120
正1999年北京电视台的栏目《第七日》开播以来,国内的民生新闻开始遍地开花。尤其是2002年江苏卫视的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将国内各大媒体制作民生新闻的热情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在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民生新闻凭借平民视角和民本立场,占据着媒体高居不下的收视份额。如何使民生新闻真正反映"民生"赢得"民声",是每一个新闻团体和从业者长期探索的话题。首先,要精准定位民生新闻及其价值取向。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才是民生新闻的根本和核心。民生新闻的本质,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媒体和记者  相似文献   

20.
徐晓辉 《理论观察》2010,(3):155-156
电视民生新闻诞生于上个世纪末,成为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电视形态,以其关乎民生、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的传播理念.早已在各地方电视台落地生根、遍地开花。现已占据了各地方台电视新闻的半壁江山。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各地方台民生新闻大多经历了急速、火爆、躁动的“青春生长期”.继而显现出“生长痛”一成长之困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