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年前,她是一个被丈夫扫地出门的农家妇女,带着儿子过着有一餐没一餐的苦日子。但是,在改变儿子因家庭破裂而产生的异常表现的过程中,她竟然发现“单亲家教”是个很大的市场空白点。此后,她开始奋力开拓这块市场。三年后的今天,她不仅已经变成了一个拥有两套房子的小富婆。而且成了众多离异家长“追捧”的对象,从而完全找回了人生的自信![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个案: 文娟和丈夫结婚已经8年,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一家人生活得还算平淡祥和。可是无意间当她知道丈夫外遇的消息后,就像被晴天霹雳击打一样几乎晕倒。“怎么办?”她想到了放弃这段婚姻,因为她已无法忍受丈夫一边对她说“老婆你真好”,一边在外面和其他女人纠缠的虚伪。然而毕  相似文献   

3.
《科学投资》2007,(1):64-64
今年42岁的程梅是北京一个普通的女工,为了给即将高考的儿子挣学费,她借钱开了一个专卖T恤的小服装店。在”甩卖”服装过程中的一件小事触动了她的灵感;凭借这个灵感,她摇身一变,成了腰缠百万的富姐!  相似文献   

4.
华山 《金融博览》2006,(6):61-61
张女士的儿子已经快1岁了,她想给儿子上一份健康险。在一个理财的论坛里泡了一段时间后,她对三款保险产品产生了兴趣。一般给孩子选择健康保险,有两大类产品可选,即专门针对孩子的少儿重大疾病险和少儿、成人都可用的长期健康保险。少儿重大疾病险的特色是保险期限至孩子成年时  相似文献   

5.
回家     
雅园 《理财》2005,(2):92-92
母亲在三儿子家住了整整九年,今天,大儿子带着媳妇来北京接她回西北老家养老。站台上.三儿子一直无语.媳妇说请不了假,所以也没能赶来为母亲送行。三儿子为母亲调了一个临近车窗的位置,一切安顿好后才急急忙忙地下车。列车很快就启动了,母亲还是将脸贴近车窗,窗户是密封的,听不见母亲说啥.只见母亲不停地摆手让自己回去。  相似文献   

6.
亲情母亲节     
儿子儿媳都要出差.在他们出发之前我接到儿媳的电话.她说今年的母亲节是5月9日.他们因为出差都不能回北京,就提前选了一个“玩具”.作为母亲节礼物,商场会送货到家。我从接到电话这天起就开始盼望着能尽早看到这个“玩具”。到了第三天.商场终于送来了这个礼物。哇赛!原来是一台电动缝纫机.能通过脚踏力度控制针速.还能缝出多种花样.也能锁边.功能可真多啊。  相似文献   

7.
清晨,我去早市买菜。市场上,有一个中年妇女,笑得让人觉得不买她的菜就欠了她的人情似的,买卖做得很是精巧。我选了几根黄瓜。“三元。”她说。我交给她一张百元钞票。“找不开,小伙子。”可我当时确实没有零钱。  相似文献   

8.
济恩 《金融博览》2006,(6):49-49
我的一个朋友,妻子在美国读博士,他独自带着女儿在国内。因为经常要出差,他只得把当时正上小学的女儿宁宁寄养在外地的母亲家里。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她对母亲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千万不要惯她,能不花的钱就不要给她花”。没过多久,母亲来电话说:“你哥哥让他家儿子学钢琴,请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汲县城内有一位九十六岁高龄的军属姚大娘,儿子、儿媳等一家十几口都参军在外。前几天,儿子来信说,春节准备回家看望老人。姚大娘接信后,马上托人给儿子写了回信,说自己的日子过得赛蜜甜,让儿子在部队安心工作。为什么姚大娘能过上象蜜一样甜的生活呢?这是因为她有个“好闺女”,这个“好闺女”就是河南省金融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王兴凤。王兴凤同志原是城内储蓄所的会计和负责人。她以雷锋为榜样,从一九六三年起,经常到姚  相似文献   

10.
生活是不幸的初识她,是在农业银行总行工会召开的女职工工作座谈会上。那天,我们几个人在她的房间里“高谈阔论”,什么“女性的自我意识”、“妇女的价值实现”等等,入情入境到竟忘记了吃饭。一边被喧宾夺主的她,非但没有嗔怪我们无礼,还默默地跑去为我们买来饼干充饥。她的宽和,引起了我对她的注意,看她的面貌饱经风霜,目光里有一种不同于一般女人的深沉和持重。后来,当我们知道,原来就在刘行长临来北京开会时,刚刚收到了从西藏发来的电报,“小儿子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投资》2008,(1):60-60
冯先生的儿子已经4岁了,从两年前开始,每到儿子的生日,他都会带自己的宝宝去制作一个“克隆”儿子。他觉得这种“克隆”宝宝的过程比拍生日照更立体也更新颖,并且真实记录了儿子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2.
眼睛会说谎     
我和丈夫结婚前就决定,我们只要一个亲生孩子,然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收养尽可能多的小孩。第一年,女儿出生了,她是我和丈夫亲生的孩子。接下来,我们收养了一个儿子,他是个黑白混血儿。随后,我们又收养了一个女儿,她亲生父母都是黑人。我们收养的最小的儿子生母是黑人,生父不知何许人。  相似文献   

13.
肖俊丽是一名性格爽朗的川妹子,早年远嫁到了浙江温州农村。尽管在市区工作的老公很疼爱她,但由于两人聚少离多,加上她身边又没什么朋友,渐渐地,这位“宅妻”就迷上了网络。肖俊丽仅有的一点儿工作经验,也都来自互联网带孩子之余做有薪的论坛管理员。 2009年,儿子去杭州念大学后,百无聊赖的肖俊丽萌生了网络创业的念头,恰在这时,微博的出现把她带入了一个新奇世界。她惊喜地发现,在微博江湖里,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与亲友分享心情;也可以点评时事。真是“既微又博”!不知不觉间,  相似文献   

14.
曾洁 《理财》2005,(11):51-51
在美国乡村,住着一个老头儿,他与惟一的儿子相依为命.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儿,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您的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老头儿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老头儿摇摇头:“不行,快滚出去吧!”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老头儿想了又想,终于被儿子能当上“洛克菲勒的女婿”所打动了.  相似文献   

15.
“袖珍河”是我家新居前一道人工开凿的观赏河,看上去似河又似湖。因其玲珑可受,妻子叫它“盆景湖”;因其清浅见底,儿子叫它“小石潭”;因其挪步可量,一窗尽览,简直小巧可握,我便叫它“袖珍河”。前些年,为了圆儿时的梦,我也赶时髦,提前“解甲”,闲云野鹤般四处悠游,尔后驻足于吴越间,相中了一座小城,买下了一座花园住宅,安下了家,回想起选购住宅的过程,简直就是我们一家人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人生经验的总演习。妻子选房的主张很明确:安全、舒适、方便、经济———儿子管她叫“实用派”;儿子的观点也很鲜明:设计要新潮、住宅要…  相似文献   

16.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实话实说》“我和儿子一个班”,讲的是安徽东至县一个只上过5年小学的农民汪永平,36岁了,与儿子同在初一一个班上读书,教书的老师比他小12岁,自己的女儿读初三,比他高两个年级,用崔永元的话来说是“整个儿全乱了套”。  相似文献   

17.
她顾全大局,勇敢面对儿子生病带来的困难;她从头学起,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她执着奋进,带领团队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晓柳 《金融博览》2008,(10):76-78
1916年,华尔街古怪的金融家赫蒂·格林去世.享年80岁。这个女人是当时全美最富有的女人,死时留下的财产足足1亿美元。但这个女巫式的人物吝啬到拒绝为儿子缴付医疗费,害得儿子失去了一条腿。她说过,“致富没有秘诀,你所需要做的只是低买高卖,节俭,精明,并且坚持不懈。”  相似文献   

19.
家庭幽默     
讨吉利二则一、大年三十 ,某人请书法家书写了“和睦、太平”的作品 ,便对儿子解释 :“一个家庭一团和气称和睦 ,我和你妈不争不吵叫太平。现在我把作品挂起来 ,下边偏左你就说‘和睦’ ,下边偏右你就说‘太平’”……当那幅作品不左不右时 ,儿子大说 :“爸 ,正好 ,不和睦 ,也不太平!”二、除夕 ,某人做了许多圆子 ,又特地准备了一只特殊的圆子———里面藏了一根头发 ,巴望儿子年初一吃上它时说一句 :带“发”的话 ,即新年头里就发财。年初一 ,某人特地将特殊的圆子盛给了儿子。儿子开始吃时 ,某人问 :“儿子 ,你那圆子里有发吗?”儿子道…  相似文献   

20.
杨亮 《理财》2008,(10)
她是一位事业成功人士,也是一位财富品牌人物;她是一位漂亮智慧的女人,也是一位抓人眼球的女人;她最喜欢说的话是“恭喜您答‘错’了!”她最感伤的独白是“相爱容易相处太难”;她拥有自己的财富辞典,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开心、经济和两会”;她是CCTV大牌明星人物,被誉为“最有观众缘特有文化感的主持人”;她,叫王小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