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女性主义翻译思想在中文译本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理论研究与女性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并发展为一大思潮。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女性的政治话语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女性视角。从一些重译例子可以看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对传统翻译研究的一次进步,它颠覆了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念,回答了“是谁,因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为哪些读者而重写的”这样一个翻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翻译成为女性与社会抗争的有效手段。女性主义者在翻译中利用叛逆性向社会彰显她们的价值。该文通过对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观、翻译策略及其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叛逆的概述,加深人们对女性主义观及其创造性叛逆的认识,从而认识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在翻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盛,对传统的翻译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历史时期的产物,其本质是女性主义者的一种言语行为和政治抗争.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忠实观”的束缚下,“隐形”和“透明”是译者所要遵循的规范,也是其努力追求的境界。在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走到了一起,译者主体性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出别样的风貌。从翻译理论到翻译实践。女性主义译者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女性与翻译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女性主义思潮作为后现代思潮之一又对传统的翻译理论提出了质疑,虽然它本身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女性主义翻译家在翻译活动中凸现女性语言的实际操作过程,无疑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两性观念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伍尔夫通过《奥兰多》这部小说表明了自己对女性主义的看法,提出双性同体的观点。这一观点明确表明伍尔夫主张女性和男性从智力和地位上是根本平等的,女性并不逊色于男性,所以女性从本质上是独立的,拥有自我的。在双性同体的前提之下,女性获得独立而健全的人格,自身的话语权的实现成为可能。伍尔夫双性同体的观念涵盖了后来许多女性主义的观点,也引起后人对女性主义思想当中如何确认女性这个概念的讨论,是一种具有超前性和涵盖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译者主体性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开始出现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初步确立。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把文本和语言看成是彻头彻尾的同质关系.无形之中提高了译者和译文的地位;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意义生产过程中尽量突出女性的主体性或在翻译中以女性意识驾驭文本:而后殖民主义译论认为译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模仿者,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应该主动地把握和占有原文。  相似文献   

8.
操纵理论在操纵学派、后殖民主义翻译和女性主义翻译三阶段的发展中,有了理论实质的变化,体现出了不同的社会权力之争,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反映出了社会矛盾的变化及转移.这些变化对于之后的翻译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而且对于今后的翻译实践也有着相当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环境危机的本质是人性危机,女性主义哲学揭示出正是男性逻辑与现代性的合谋,造就出"破坏环境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深受父权逻辑影响的现代教育推波助澜,一直在培育"破坏环境的人"。要解决环境危机中的人性困境,人类社会需要重视女性特质和女性道德,培育"爱自然的人""关系中的人""多元丰富的人"和"拥有关怀能力的人"。学校环境教育应从整体上转向造就人性和谐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起源于19世纪中期美国的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与运动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女性主义运动拓展到文化领域后造就了一批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和翻译家。丁玲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具有女性意识,最早认识到女性命运,树立自觉性别眼光的作家。笔者认为,丁玲在其早期创作的日记体裁的小说《莎菲女士日记》中所透露出的大胆的女性意识主要是借助于她创作的语言风格。本文从原作及其英译本的语言风格角度入手列举原作与译作的若干例子来解读丁玲早期小说创作中隐含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批评作为动态发展的理论,经历了建构-解构-再建构的运行轨迹。在倾吐女性心理诉求的同时也在以解构双声话语为先导,谋求两性的平等对话。性别政治理论给新时期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一个具有实践性的策略,颠覆性别二元论思想,消弭主客体的矛盾性,揭露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女性的遮蔽。把女性从一切形式的压迫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介绍美国南方女作家凯瑟琳·安妮·波特笔下几篇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的著名短篇小说。通过对这些女性人物的女性主义研究,笔者尝试证实波特作为一位早期的女性主义作家的身份,同时确定她在女性写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除了她受到普遍认可的写作技巧,本文将重点对波特的女性题材和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加以阐述。她的女性主题包括女性人物在父权制现实世界中的幻想、对于强加于自身的"他者"形象进行反抗,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实现的探索等。  相似文献   

13.
约翰·斯坦贝克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创作了经典的著作《愤怒的葡萄》。通过环境描写和对女性人物形象的深刻刻画,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以及父权制体系对自然和女性的统治。作者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的这一思想对当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关注女性权益,构建和谐发展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波伏娃认为:"在人类的体验中,有一整块地方被男性故意忽视了,因为他无法去思考它:这就是女人经历的体验。"文章从女性主义视角,结合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和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代表作《名利场》中利蓓加的女性经验,探析葛薇龙和利蓓加性格当中的异同,指出了她们的命运都是个体性格与时代节拍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生态女性主义的兴起,使人们开始关注生态危机与女权运动和女性本质间的复杂关联性。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了严歌苓作品《扶桑》中的人物关系,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美国华工生存状况来揭示对妇女(以及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压迫与对自然的掠夺之间在意识形态上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背景,女性话语在网络间也以生活化的姿态展现:女性主义学者以及更多的知识女性借助网络所赋予的话语权,展开了充满勇气的表达,抒写出女性的生活梦想。她们的网络书写,不仅以生活化、中国化的姿态表达了女性主义理论,也流露出当代女性的精神探索与自我发现。  相似文献   

17.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曾被理论界视为颠覆人类/自然、男性/女性等二元对立思想的批评利器.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下,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由批评舞台的边缘来到中心,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原本旨意单一的女性文学批评.但在有关的批评理论阐释过程中,部分研究者出现了认识的偏差,造成了对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接受的误区,丧失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该具有的双重的批评内涵.  相似文献   

18.
约翰·邓恩作为一代玄学派大师,作品以奇思妙喻著称,然而作为一位男性作家,他在很多诗作中都将女性置于从属地位,甚至在一些作品中公开地轻蔑女性,这些都使他成为男权作家的代表。本文通过女性主义观点分析邓恩的诗作《别离辞:莫悲哀》、《歌》和《跳蚤》,揭示其强烈的男权思想。  相似文献   

19.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同时蕴含着生态思想和女性主义批评视野,因为对当下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成为当今学界最为热点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它标志着女性主义批评话语从政治权力话语向大视域的自然伦理话语转向,及从逻各斯中心主义政治批判向逻各斯中心主义泛文化批判的转向。正是因为对关乎全人类福祉的生态问题的积极参与,女性主义批评才彻底走出单一性别言说的狭隘境地,走向以捍卫生态正义为目标,以重建人类与自然关系、男性与女性平等关系为宗旨的生态伦理社会实践运动。  相似文献   

20.
在《天真时代》中,华顿成功地塑造了三个人物:玫,亚伦,和阿切尔。她为我们揭露了女性生存的艰难。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其人物塑造,并从中探究华顿女性主义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面,从而我们对女性主义文学有更客观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