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是致富的金钥匙”。1991年陈俊生同志在陕北老区科技扶贫经济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八五”期间的扶贫工作要在“七五”实现单纯救济转向经济开发的第一个转移的基础上,把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第二个转移。林甸县是全国挂号、全省有名的贫困县,几年来的工实践告诉我们,在该县诸多的致贫因素中,科技水平低,已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尽快甩掉贫困的帽子,就必须紧紧抓住科技这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依然庞大,地区分布相对集中,恩格尔系数较高,家庭和医疗教育负担较重,笔者认为,贫困农村资本短缺和贫困农民融资难的问题是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构建完善的农村扶贫性金融体系是解决贫困农民稳定脱贫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贫困是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还不充足,人均纯收入低于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农村改革,以崭新的形式和优惠的政策,给了亿万农民摆脱贫困奔向富裕的入场券,然而,目前我国还有8000万农民不能进入富裕的殿堂。本文,拟就贫困的原因以及扶贫的对策作以深层剖析,试图对扶贫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问题已经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贫困更多是由于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的脆弱性所造成,因病、因灾、因残、因学、因婚姻等致贫返贫成为主要原因,需要从区域发展的内生性、贫困群体能力提升的角度加以解决。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因此,产业扶贫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  相似文献   

5.
脱贫攻坚后期,中国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面临着新形势:连片特困地区救助力度不断加大,但扶贫效果不明显,减贫的边际效应呈递减趋势。文章基于新疆南疆四地州327份有效问卷,从多维贫困角度阐释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原因,结果显示:(1)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具有多维性,贫困主体的致贫原因多样化,广度、强度不等,但总体上健康与收入问题是其致贫的主要原因。(2)在脱贫攻坚后期,连片特困地区的多维贫困趋于等同,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凉山彝区具有特殊的贫困表现形式和致贫机理,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面临着区域贫困整体性与扶贫资源向贫困户集中、贫困主体发展能力有限与扶贫合作机制缺失、致贫原因交互性与外部帮扶资源单一化大幅增长、民族文化独特性与脱贫路径现代化等一系列矛盾。凉山州喜德县立足彝区独特的经济社会基础,创新精准扶贫实施路径,为破解彝区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7.
报载,陕西省一个贫困县最近开展万干帮万户“订报刊扶贫”活动,要求全县1万名干部每人自费帮助一个贫困户订阅1份报刊,引导他们利用报刊指导生产经营。这种扶贫方法使人耳目一新。时下,说起扶贫,人们便会把思维集中到给点钱济些粮上来。其实,这只是“输血”而已,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贫困问题,钱用完、粮吃净后,依然贫困。有位农业经济学家曾撰文指出:农民不掌握政策,科技水平不高、经济信息不灵,是当前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所以,如何提高当代农民的政策、科技和信息水平,是我们各级党政部门所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报刊是…  相似文献   

8.
四川秦巴山区贫困特征及扶贫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秦巴山区位于川北和川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秦巴山区多年来一直属于国家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经济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作为"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推进精准扶贫攻坚的重要地区之一,研究其贫困特征及扶贫模式对四川省、秦巴山区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意义。秦巴山区的贫困痼疾存在已久,盲目的开发在导致资源浪费的同时,进一步加重了贫困。通过对主要致贫原因的分析和对创新科技扶贫、旅游扶贫开发扶贫以及新型城乡一体化扶贫等3种模式的SWOT分析,提出了四川秦巴山区实施精准扶贫的3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过九年扶贫和两年攻坚,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面积和贫困人口大为减少,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年,各级党政把扶贫攻坚作为一件主要任务和大事来抓,使贫困山区的农业设施、资源利用、水利、交通基础建设、办学条件等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大改善。根据贫困农民的不同种类,进行分类扶持,以实现扶贫的最佳效果,这既是十多年来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也是科学、合理、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扶贫资金的重要依据。笔者对国家级贫困县——武乡县八个攻坚乡镇的500余户贫困农民进行抽样调查,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扶持难易程度进行了如下分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资产扶贫模式的观察和研究,认为资产扶贫模式是精准扶贫的有效载体,资产收益扶贫通过对地区致贫原因的精准瞄准实现了对贫困群体的精准帮扶。同时,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了地区的整体发展。通过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的实施,参与试点的贫困农户获得了稳定增收的渠道、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农村社区建设得以推进,实现了贫困与非贫困群体、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11.
一、人力资源开发在西部缓解贫困中的战略地位贫困是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显著特征和重大现实问题之一。西部要开发 ,西部要发展 ,消除贫困的目标必须实现。因此 ,研究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对西部大开发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形成西部地区贫困的原因是多元的 ,包括自然原因、历史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等 ,但是 ,人口原因在致贫诸多因素中 ,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而且影响面既宽又广 ,持续时间也相当长。自 1 990年以后 ,国内人口学界及有关实际部门特别关注人口数量、质量与致贫之间的有机联系。人口因素对致贫的影响机理主要通过人…  相似文献   

12.
受灾是导致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广大西部地区因灾致贫和返贫已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本根据内蒙古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构建以最大限度减轻农民生命财产损失,尽快恢复农民生产生活为目标的农村灾害应急援助机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民已摆脱了贫困面貌,并逐渐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是,我们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还有二百多万农民至今未解决温饱问题。这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同时也是农村金融部门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当然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对待这一问题。“七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计划拿出五十亿元扶贫资金,银行每年也投放扶贫贷款近十亿元。但从贫困地区的数量范围和扶贫资金平均量上来看是不充裕的。可是,由于我国国力的限制,一时拿出更多的资金还很困难。因此,农村金融扶贫工作,应把重点放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  相似文献   

14.
财政扶贫资金是指中央和地方为改善农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而下拨的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包括:以工代赈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等。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重点修建乡、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张家口市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贫困人口占河北省的三分之一以上。今年以来,该市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全市“三农”工作,以“千村经济振兴”、“文明生态村创建”“、双万人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双基’建设”五大工程为支撑,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重点,把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群众最关注、最迫切的问题,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促进了贫困乡村乃至全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抓基础扶贫。坚持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建设社…  相似文献   

16.
在后扶贫时代,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关键。本文基于2014—2020年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3个贫困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构建“反事实对照”测量并比较精准扶贫时期有无帮扶项目情境下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动态变化,解析了不同类别帮扶项目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发现,2014—2020年样本地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快速下降。与无帮扶项目情境相比,有帮扶项目情境下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下降更快,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并未使当年样本农户贫困脆弱性出现较大波动。实证结果表明,直接增收类、提升生产性基础设施水平类、提升人力资本类和易地扶贫搬迁四类发展型项目,以及非直接增收的保障类项目均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提升农户生计资本显著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同时,各类项目的影响也因致贫原因不同存在异质性。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可能增加因病或因残致贫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但非直接增收的保障类项目对降低该类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有更好作用。提升人力资本类项目对缺技术致贫家庭有更好的效果。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后扶贫时代建立贫困“事前”预警机制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了解致贫原因,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正视差距,补齐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到定襄县宏道镇、南王乡进行了认真调研。  相似文献   

18.
西南连片特困区的农村扶贫模式创新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除贫困、促进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农村扶贫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因此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战略,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基本解决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社会事业不断取得进步。但我国西南连片特困区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多、分布广、贫困发生率较高,返贫率较高,仍是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指出现阶段我国西南连片特困区农村扶贫面临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扶贫开发成本较高、相对贫困问题显现、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等主要困境,分析其农村扶贫模式的现实情况,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寻求西南连片特困区的农村扶贫模式的创新发展,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真抓实干努力完成“九五”扶贫攻坚任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张廷武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基本消灭贫困现象作为"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提出:"认真落实国家扶贫攻坚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到2000年基本解决目前仍处于贫困...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福建23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县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新时期农村贫困的变化发展和主要特征,指出"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更多表现为多维贫困,具有种类表现多样性、存在方式动态性、空间分布广泛性、致贫原因复杂性等特征;其次,通过梳理"后扶贫时代"福建农村防贫减贫的难点困境,分析当前农村地区面临着造血功能差、产业竞争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最后提出下一步福建农村防贫减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