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拜金主义虽与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相通,但却又不相同。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属认识水平问题,与道德无关。只要社会存在和发展着商品、货币、资本,商品拜物教就必然存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消灭商品拜物教是不科学的。拜金主义虽源于商品制度,但追求的是个人财富,属价值观问题,危害性极大,必须加以反对。如果把两混为一谈,则会把市场经济引入误区。  相似文献   

2.
劳动价值论者认为,货币具有价值,能够作为价值尺度,从而货币流通量的价值应该与商品流量的价值相等,否定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有关。效用价值论者认为货币具有效用,能够为我们带来收益,从而被人们所需求,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两个方面,研究货币流通与商品价格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重视货币价值尺度的作用,又要考虑货币使用价值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货币和信用,货币信用关系体系是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整个经济关系体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有计划地、全面地完善生产关系(其中也包括管理和生产经营关系)是当前社会发展进程的首要任务。 货币信用形式又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完全取决于生产关系的状况和发展。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货币信用关系和整个生产关系体系的运行,首先和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作用和发展范围内进行的。关于商品货币关系在直接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4.
补充货币作为官方货币的补充形式,以不计利息,不产生通货膨胀的特征区别于官方货币。其产生的理论来源不同于传统货币理论,在经历了"加印"货币说、社会分红论、私人货币供应论、阴阳互补论的理论发展后,最终在世界各国贯彻于实践。在中国虽然也有补充货币的雏形,但涉及范围还很小,也没有充分发挥其补充货币的作用。阿根廷是补充货币实践时间较长、覆盖范围较广的国家,其运作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引入补充货币有助于改善我国低收入群体生活质量,以及解决养老、失业等经济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克鲁格曼、列特尔和党爱民等学者的研究文献解读,有了补充货币及其社区货币中国试运行的四种选择路径:公益互助性的城市社区货币所昭示的时间经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农村流行的道义性“社区货币”中硬塞进一个信用券证无助于扶贫济困;以名目繁多的消费券为主要标志的社会分红试验显示出全民分红逐渐推广的重要迹象;对网络虚拟货币突破货币发行政府垄断之“门”的小小缺口,宜疏不宜堵。  相似文献   

6.
郭泓 《西部金融》2004,(7):47-48
在哲学的视域中,货币具有双中性,既承载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轨迹,又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变迁历程,人们通过货币既展示和实现着自己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又导致了对人性的侵蚀.从人文哲学的角度,正确理解和把握货币的本质,对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货币与人性、货币与交往和货币与社会的关系,防止拜金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17世纪以来,人类关于货币性质问题的争论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就认识的演进而言,大概经历了“货币中性论”、“货币非中性论”、“货币中性论”和“货币非中性论”杂然并陈三个阶段。事实上,“货币非中性论”更接近真理,正是“货币非中性论”构成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前提之一,为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五种类型(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上述观点见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本文认为,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劳资关系、产消关系和借贷关系,等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在商品货币关系广泛存在的情况下,要想恰当有效地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时间,既离不开市场的作用,也离不开计划的作用。这既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所证明,也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所证明。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上,从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性上。从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不同特点上找到理论根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排斥计划的作用,但计划工作必须进行改革使之与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通常认为,凯恩斯的通货管理主张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才提出的。本认为,凯恩斯的通货管理主张是服务其物价稳定论的;他的物价稳定论与通货管理主张,经历了《货币改革论》(1923年)中的初步提出、《货币论》(1930年)中的完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的最终确立的发展与演进过程,并与他对货币数量学说推崇、修正与基本否定的态度演进过程同步。尽管演进中的阶段理论基础不同,凯恩斯是始终如一的物价稳定论与管理通货制度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