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逐步形成的,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规范市场有序发展,扩大内需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空间安排就业,发展非国有制企业经济,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设适应发展的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通过市场服务实现企业生产社会集团化、产品集团化与国际市场接轨服务;规范市场服务机制,避免经营骗诈,改变关系交易,扭转重复建设无序发展的局面;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市场经济计划性;完善物资服务体…  相似文献   

3.
只有全新的机制才能体现全新的体制。中国的民营科技企业正是经过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的艰辛历程,以机制创新促体制创新,以机制创新促体制转型,使我们看到了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塑造体制创新与体制转型的巨大生机和希望。民营科技企业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类型,它的机制创新既不同于任何类型的公有制企业,也不同于任何类型的非技术创新性企业,而是民营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的综合,所以民营科技企业的机制创新具有自己全新的、独特的特点和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科技企业必须按照价值规…  相似文献   

4.
观点集萃     
《产权导刊》2011,(2):49-51
中国企业要苦练内功不断做大做强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良性发展的格局,需要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治理结构,转变经营增长模式,努力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不断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症结主要在于,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没有从创新的“后台”走向“前台”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中坚,没有产学研融合的运作模式和机制,科技创新仍源于政府推动。应从体制创新入手,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打造易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平台”,建立起融合产学研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促使企业成为产学研融合的主导,成为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沈平 《辽宁经济》2001,(1):34-35
创新是现代企业的活力之源,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加速建立,国内、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只有走创新之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力,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主体地位不明确,创新能力不强,资金人才缺乏等问题。要建立全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对症下药。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应是企业。在发达国家,产业界一直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在科技开发方面的投入高达全国总…  相似文献   

7.
宏观调控要发挥有效作用,必须改革现有的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必须与改革相结合,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创新驱动是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改革和创新。在建立、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过程中,企业已经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首要主体。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过程中,创新驱动型企业必然要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相适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也必须依靠作为区域性主体的各级政府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在建立、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改革和创新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并不高,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并没有国际竞争力。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面对国内外日益激烈竞争的市场,如何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王兆熊 《黑河学刊》2014,(8):102-10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不断发展,以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严格依法进行,必须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意识,建立和执行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有效的法律顾问制度,才能更好地防控企业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1.
刘亚杰 《科技和产业》2012,(11):101-106
资源危机、能源安全以及全球变暖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林业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转变现有的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而技术创新是林业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分析林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林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构建的具体措施从而实现林业企业的低碳循环的集约式增长方式,最后设计出创新主体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判断主体构建合理与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赵航 《改革与战略》2011,27(5):158-160
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文章以市场结构为切入点,分析了市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作用,并实证研究高技术产业中市场结构和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障碍,提出了减少过度竞争、消除行政垄断、构建成果转化机制、健全投融资政策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和加大国际合作等旨在改善我国高技术市场结构和提高我国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王赛芝 《特区经济》2009,(5):146-148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侵蚀了实体经济,导致全球经济下滑,给温州的民营企业在市场环境、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式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是"危"也是"机",金融危机也迫使温州的民营企业必须进行产业升级,迫使它们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技术创新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宏观背景下展开的,二次创业,实质上是寻求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可能性,以最大可能加快富民强农的步伐。当今中国已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在二次创业中,技术创新是乡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要想搞好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系统,创造一种技术创新的氛围和环境,才能有利于乡镇企业打开国际市场,步入国际市场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张晓刚 《特区经济》2010,(10):189-190
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对重庆市及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重庆的科技创新工作和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当务之急,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施,推动重庆产业科技创新,加快"一中心、一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家电产业面临着转折,为了把握产业融合的机遇,通过剖析推动产业演化的要素,构建了产业突破创新的系统演化模型,揭示了技术创新节奏与市场拓展效率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以家电中的电视制造演化为例,模拟分析了在彩电制造与互联网日益融合的背景下,产业中在位企业与新进入企业,必须主动加快产业融合的步伐,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运营模式,才能在产业系统演化的突破阶段确立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但由于技术创新特点所决定,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无法使技术创新达到最优水平,需要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本文在分析了美国"新经济"中对技术创新财政支持手段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复建设的不和谐因素。文章在对重复建设的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对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合理的高水平重复建设和行政性重复建设的形成机理进行了逐一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消除和防范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应加强宏观调控,深化体制改革,鼓励企业走科技创新道路,逐步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市场竞争新秩序,推动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19.
林玮 《改革与战略》2014,(11):116-119
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成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柱性产业,必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整体转化能力偏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系统与政策体系不完善等困境,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应增强法律制度保障、加强产学研合作、引导和扶持中介服务类机构发展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投资风险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20.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因素分析及其防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是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使不少民营企业要么望而却步,要么屡战屡败,因此有效地控制和防范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是保证创新成功的重要方面。文章分析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因素,即技术、市场、管理、资金、生产和环境等六大因素,并以这六大风险因素作为系统框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防范和控制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