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正以不可更改的轨迹继续前行,自中国加入WTO以后,金融领域也随之受到很大影响,面临机遇与挑战,新形势下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调整与建立相应的金融业市场的营销策略,是我国现阶段金融业市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财贸经济》的老作者、老读者 ,我首先向《财贸经济》创刊 2 0周年表示衷心的祝贺。2 0年来 ,《财贸经济》在财贸经济理论的研究与宣传、财贸经济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弘扬、推进财贸经济体制改革与开放、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值此《财贸经济》创刊 2 0周年之机 ,我想就当前人们非常关心的加入 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整体上的影响金融业是我国的一个经济部门 ,“入世”对我国整体的影响 ,也包含着对金融业的影响 ,为了全面研究对金融业…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子商务》2004,(7):40-41
加入WTO后,包括金融业在内的中国经济将更加深入、全面地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业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双重压力下,必须加快金融信息化建设,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饶云峰 《商业研究》2002,(19):49-50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将是必然选择。通过对美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的分析,结合中国金融业的状况。中国金融业现阶段应当混业经营,实现资产负债的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分散经营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与中国金融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列出了WTO及GATS对金融业的有关规定及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接着概述了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彭苏苏 《商业研究》2005,(3):148-150
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 ,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金融监管是现代金融业稳健运行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一些问题 ,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制定加强金融监管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银监会的成立 ,央行集宏观调控与银行监管为一身的金融管理模式宣告结束 ,中国的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与此同时 ,加入WTO也对中国的金融业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 ,面对当前中国金融业的风险状况和存在的种种问题 ,监管当局必须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尤其是在监管机制的转变上 ,一定要有新理念 ,力争使中国的金融监管在 2 0 0 6年金融业彻底开放之前有一个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饶云峰 《商业研究》2002,(10):49-50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将是必然选择。通过对美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的分析,结合中国金融业的状况,中国金融业现阶段应当混业经营,实现资产负债的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分散经营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金融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加入 WTO的中美谈判 ,经过 13年的艰苦曲折终于在 1999年 11月 15日达成正式协议。根据协议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时间安排 ,概括的讲是 :五年为期分两步走 ,达到全面对外开放 ,实现金融业游戏规则与国际接轨。一、WTO的性质与我国金融业的制度冲击对于 WTO,人们认识并不一致 ,一般认为 ,WTO是一个产业组织概念。我认为 ,它是一个制度概念。用最简单的话来说 ,WTO是全球性平等互惠的贸易金融服务系统。加入 WTO,就是加入这种制度系统。中国金融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要加入世贸组织 ,面临的冲击将是…  相似文献   

10.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惠萍 《商业研究》2001,(11):111-113
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金融业能否经受住加入WTO给中国金融业所带来的挑战,关键在于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现存的最大难题就是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欲参与世界金融业的竞争,保障我国金融业的安全,必须采取措施,消除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建立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制.  相似文献   

11.
芦山 《北方经贸》2001,(7):101-102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金融业的业务竞争更趋激烈,加入WTO后,这种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为了能够增加中国金融业的竞争能力和抵制金融风险的能力,这里从中国金融业加入WTO后面临的五大不良因素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四大策略,从而使中国银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开放金融条件下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金融业的入世承诺正在全面兑现。股指期贷作为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金融创新产品,是中国金融业加入WTO后的必然选择。开设股指期贷交易,将在完善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促使中国经济迈向全球化和自由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成为该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2006年12月,我国金融业渡过5年保护期,进入对外开放的深化阶段。近十年来,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贸易总量获得了较快的增长,但也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不管是基于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还是出于提高我国国际经济战略地位的考虑,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是金融业全面开放的第一年,我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刚刚结束,我国金融体系正面临如何服务于经济和应对国外金融机构竞争的关键时期。各界对加快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一系列事关中国金融业发展前景的重大战略问题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中国金融改革的新拐点来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加人WTO的谈判以1999年11月15日在北京签署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协议为重要转折点,而进入快速运行阶段.十三年来,中国为什么保持着对关贸总协定或WTO的执着追求?加入WTO后对我国金融业带来了什么?金融业如何应对?下面就这三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康晓 《现代商业》2001,(7):56-59
经济学家厉以宁坦言,当前中国金融业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加入WTO以后,金融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展?二是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如何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三是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我国在加入WTO以后,金融业要想保持快速健康增长,实现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就要结合国外成熟的金融业发展经验,积极实行混业经营,改变传统的金融业发展模式,实现金融业经营管理创新,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新的方式,促进金融业快速发展,满足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需求。基于这一认识,应立足我国金融业发展实际,深入研究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并对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探讨,最后提出相应对策,推动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实行。  相似文献   

18.
王琳 《市场论坛》2005,(8):86-87
随着国内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加入WTO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临近的金融业激烈的竞争局面.中国金融业要想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进行制度上的创新,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开始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时代。本文将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动因、必然性、可行性因素等多方面加以分析,结合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可行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中外金融机构合作是中国加入WTO之后金融领域出现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它标志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正在全方位展开.合作是各经济主体以利益相容为前提、以实力为基础进行的优势互补的经济活动,中外金融机构合作中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本文是在对上海、广东两地一些中外金融机构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旨在对中外金融机构合作中存在的政策边界、合作目标、合作对象、合作范围、合作博弈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开放经济下中国的金融改革与政策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宇 《财贸经济》2001,(7):5-10
本文把中国金融业放在经济全球化和WTO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以提供一个开放经济下中国金融改革与政策调整的基本分析框架.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通过对竞争力、效率和产权制度的理论分析,说明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是提高中国金融业竞争力的唯一途径.(2)通过对世界金融业从分业到混业演进过程的实证分析,说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现阶段的金融创新和三大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与配合的重要性.(3)通过对利率、汇率及其互动关系的均衡分析,说明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与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