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早在开国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重申这一重要论断时强调: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  相似文献   

2.
3.
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研究已进入了瓶颈阶段。尽管有近40部与旅游文化相关的著作和教材以及大量学术论文,但人们在各种意义上使用"旅游文化"这一词汇,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仍模糊不定。文章在追溯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的发生层面来界定和框限旅游文化,并在内涵、特性、功能层面上对旅游文化与一般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指出未来的旅游文化研究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传统民族志方法来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文章旨在反思国内旅游文化研究的概念误区,并尝试以文化人类学视角来廓清旅游文化的外延,将旅游文化视为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果,为旅游文化内涵的明确化、具体化做抛砖引玉的前期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所用的官方字是汉字,它是中华民族传统化的重要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明的结晶。倘若离开了汉字,中华化也就无从说起。世界历史证明,入侵从来不考虑被占领地区受奴役民族的传统化,并力图消灭之,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并且只有在中国历史上却是例外: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南越长城到达黄河流域后或建立强大王朝,或入主中原做了中国皇帝,却没有废除汉语、汉字和中华传统化,反而学习并应用之。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汉语、汉字和中华化的替代而只好在先进化面前缴械投降,是恢弘大气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大化令其心悦诚服而使然。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提高本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本栏目2013年起进行了全新改版,特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本栏目的特邀责任编辑,由这些特邀责任编辑约请各自领域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2005年初,山西夏县依托宇达集团青铜化产业园丰富的化资源正式开通了“青铜化之旅”。随后,青铜化旅游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远近游客慕名而来。宇达青铜化产业也于2005年5月被命名为“山西工业旅游示范点”。山西省副省长宋北杉也亲临参观。对宇达青铜化产业园大规划设计、化理念以及在国内首开“青铜化之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青铜化旅游也是夏县“古都夏县、人夏县”打出的又一张化牌。由于独具魅力。前不久,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相似文献   

7.
文化绘图:文化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实践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绘图作为国外文化资源管理和旅游规划的重要工具和方法论,在我国的应用和研究明显不足.文章回顾了国内外文化绘图的研究和实践,将其应用于文化乡村旅游产品规划和管理及社区文化资源管理,并从人类学和管理学等角度分析了必要性、可能性及关键问题.通过“乡村空间模型”在乡村旅游语境下的解读及对文化绘图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文章认为,乡村文化空间是乡村生活、乡村表述及乡村地方性的三位一体,中国文化乡村旅游规划和管理中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协作并进行资源整合,才能完整、真实地解读当地文化资源,并将其向旅游业转化.因此,文化绘图有利于组织整合嵌入乡村社区的文化资源,可有效解决社区参与中社区本位的缺失问题,并激发旅游业发展的社区内动力,强化合作网络,促进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8.
9.
在新的旅游发展阶段,人们对旅游的文化诉求越来越高,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各种文体形式,各种文化活动互相包容,共同进步,百花齐放。文化可以致富图强已成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节庆活动,既是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又是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提升,更是旅游经济发展的舞台和灵魂,已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和经营手段。  相似文献   

11.
《山西旅游》2007,(5):4-5
9月3日省旅游局与东方航空公司联手推出“东方空中文化体验之旅——山西旅游文化宣传周”新闻发布会。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建武、省旅游局籍振芳局长与东方航空公司石富康总经理出席了会议,并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发布会指出:山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山西,作为旅游资源大省,以纵贯全境、连接全省主要旅游区(点)的大运(大同-运城)高速公路旅游经济带为龙头的旅游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快速崛起。为多层面、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山西旅游资源产品,落实中宣部、文化部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和国资委“2007优质服务年”,以及民航总局“提高服务水平、建设和谐民航”的精神,山西省旅游局与东航股份公司经多次协商。决定于9月9—18日,在“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召开期间,共同举办“东方空中文化体验之旅——山西旅游文化宣传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文化的产生是历史不断的沉积而慢慢形成的,它是天,地,人不断碰撞轮回的结晶,是历史的积累。文化是历史的,自然的无需去编纂造作,若其为之则自然是短命的无法称之为历史,更无从可以积累之文化。文化不能静如止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传承。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是历史的沉积,要  相似文献   

13.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4,自引:4,他引:50  
徐菊凤 《旅游学刊》2005,20(4):67-72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两个容易被混淆的概念,也是两个应该引起重视的研究领域。本文从对比这两个概念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入手,辨析了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研究范畴,指出目前研究的局限和应有的研究框架,并分析其相应的实践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化空间是一个多尺度的概念,现有研究分析了文化空间的哲学意义,并将其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有属性,而地理学视角的文化区探讨为文化空间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基于文化空间的研究体系,文章综述了文化旅游的研究概况,从物质维度、时间维度和区域维度的三重视角,分资源利用、整合路径和评价指标三个方面,构建了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分析框架,并据此提出了文化旅游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通过对出境旅游者的访谈和专家焦点小组法,分析出境旅游对旅游者、旅游输出国和旅游目的地在社会文化方面的积极影响,即其文化价值,得出文化因素是出境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出境旅游过程加强了文化的自我认同和文明之间的对话,出境旅游成为中国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等结论.由此提出,需要将出境旅游的社会学分析,应用于旅游政策制定、行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精品酒店主题文化定位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兵  陶然  毛卫东 《旅游学刊》2016,(11):42-54
区别于其他类别住宿产品,精品酒店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主题文化的定位与价值取向不仅仅是企业行为,其对旅游地的影响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文章以文化生态理论为基础,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采取实地调研、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等做法,对长三角地区26家精品酒店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精品酒店在主题文化定位上,呈现出以利用与依托旅游资源为主、以创设文化与休闲氛围为主两大主题,两大主题给旅游地带来不同影响.(2)精品酒店、住店客人、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及专家学者等不同群体在利益诉求上,形成对主题文化认识的分异与调和的内在逻辑.(3)主题文化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传统文化空间生产、酒店文化消费以及酒店服务文化等三个方面,其价值困境表现在投资行为并不为文化负责、公共资源的商业化利用和特定语境下的奢华消费.文章从政府和酒店两个层面提出优化精品酒店主题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剧,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而中国一方面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抢注为世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西方一些节庆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年轻的一代在看着日本动漫、吃着美国麦当劳的环境中长大,很多人对中华传  相似文献   

18.
大型节事的文化展示与文化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休闲社会与娱乐时代,无论是综合性还是专业性的大型节事(Mega festivl & special event)都无一不与旅游、休闲结合起来,将旅游休闲者、本地居民视为吸引目标和服务对象.例如,宗教节日与宗教旅游者、宗教信仰者,传统地方性、民族性节庆与文化旅游者、文化娱乐者,狂欢节日与休闲旅游者、休闲娱乐者,文化艺术节与文化旅游者、文化休闲者,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者、体育爱好者,会展与商务旅游者、会议旅游者,等等."文化是海,节事是舟".节事不仅是区域经济的晴雨表,而且也是区域文化的传播载体.  相似文献   

19.
刘晖 《旅游学刊》2001,16(5):27-30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泸沽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的提法进行了反驳,并阐述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联系与区别,就旅游在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张静  孙静 《当代旅游》2013,(10):63-64
企业文化是酒店经营的外在卖点,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可靠的智力支撑。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我国酒店企业也应凭借独特的企业文化,提升和发展自身的服务品牌。文章主要探讨了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阐述了酒店构建企业文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