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红 《南方农村》2012,(1):44-47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的起点,中国改革的起点又是以包产到户为标志的农村改革。然而,人们有所不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的规定是“不许包产到户”。改革起点的两个标志性事件竟然是不等式,它说明中国当时对包产到户禁绝的程度;也说明,两年后包产到户像多米诺骨牌,从安徽等省一触即发传遍全国,这其中的变化必有高人在幕后运筹。杜润生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1980年12月21日,北京市经济学会召开了农村经济专题讨论会,讨论的专题是包产到户问题。参加讨论会的有农业经济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等20多人。到会的同志大都曾深入农村作过调查研究,所以,发言能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现将发言摘要发表如下: 周诚:关于包产到户问题,理论界、经济界很有兴趣,讨论方兴未艾。有人认为包产到户各农户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山药蛋”也不是“糖葫芦”,因而包产到户是集体化的一种新模式;有人认为包产到户是依附于集体经济的个体经营,是责任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有人认为实行包产到户就意味着“单干”,意味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败;有人却认为不要把它看成个体经济,应积极领导兴利除弊。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它不仅给我国农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而且推动了城乡的全面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农村改革是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即包产到户为突破口的,然而,包产到户的推行,道路却很不平坦。它充满着新旧思想的碰撞、冲突和较量。它的推行是农村经济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是思想领域的一次伟大解放。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王小强二同志在甘肃省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于1980年10月写了一篇题为《包产到户的由来和今后的发展》的考察报告,文章共分四个部分:一、包产到户产生的必然性,二、实行包产到户效果非常显著,三、包产到户的发展前途宽广,四、对包产到户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文25,000字。这篇文章提出了包产到户的发展趋势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刊摘登了它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目的是引起广大理论工作者和从事农村实际工作的同志们的广泛探讨和进一步的研究。本刊摘登时对文章题目作了相应的改动。  相似文献   

5.
四川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20年来,几届省委、省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从四川的实际出发,在农村进行了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它以包产到户为突破口,冲破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  相似文献   

6.
肥西县的包产到户,是1978年冬开始试点,随后迅速扩大的。到1980年秋收以后,全县8,499个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的占99.8%。在肥西县,包产到户这种生产责任制形式,经过两年多的生产实践和多种自然灾害的考验,证明它符合当前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是发展生产、治穷致富的有效办法,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1979年,肥西县实行包产到户,赢得了空前大丰收,粮食总产75,450多万斤,比1978年增长13.6%。提供商品粮2.7亿多斤,比1978年增长1倍多。向国家纯贡献粮食25,383万斤,比1978年增长近3倍,超过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农村改革开放头十年,我先后六次到安徽凤阳采访,报道了风阳第一次突破——“包产到户”,第二次突破——发展商品经济,第三次突破——工业生产比重超过农业和连续十年农业获得丰收。纪实如下: 一、小岗农民秘密搞“包产到户”  相似文献   

8.
包产到户,是目前农村多种生产责任制中的一种。在一定条件下,它在生产过程中十分显著的经济效果,使我们体会出它与其它责任制形式本质上相同,而程度上又相区别的特征,这就是:在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条件下,它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得比较紧密的劳动形式,也是实现生产者利益比较直接、比较完全的一种经济关系。因而它能够较大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它鲜明地体现了在肯定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充分肯定生产者个别利益的经济原则。因此,我们认为,不管实行哪一种形式的责任制,这一经济原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所以,弄清包产到户所体现的经济原则的理论意义,是理解其它各种责任制的关节点,因而也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前途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9.
包产到户的缘起、争论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第三期发表了《关于包产到户的资料》,反映“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农村曾出现过四次包产到户的情况。本期发表这一篇,主要对近二、三年来包产到户发生和发展情况,提供一些资料,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1986年的《农民、市场和制度创新——包产到户后农村发展面临的深层改革》主报告以及几个分报告,系统地对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农村经济变化以及由此引来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尤其是面临的深层改革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而且在实践中也起到了指导和启迪作用.该研究报告从包产到户后引起的农民获得的财产权利与身份自由双重解放为始端,逐步在这个基本框架上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深层探索,这在理论研究方面是比较深刻的,而且从各个角度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比较现实的.但是,包产到户发展到今天,特别是继包产到户的农村制度大变革之后,城市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在新的经济流程和经济秩序的逐渐形成以及城乡关  相似文献   

11.
自从党的三中全会发布两个农业文件以来,特别是在一些社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农村的整个政治、经济形势,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大好局面。包产到户的发展,不仅出乎领导的意料,而且连这个变革的主体——农民群众,开始也没有料到有这么好的结果。第一,包产到户发展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原来设想在全国可以有10%的生产队搞,后来设想为20%,事实上都突破了!现在,估计全国搞多种形式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超过40%,而且还在发展之中。农民要求包产到户,反映了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的客观规律。包产到户的发展,一般是每收获一次,农民算一次帐,看到不搞吃了亏,晚搞不  相似文献   

12.
●1982年,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即第一个一号文件),文件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同其他形式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一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责任制","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  相似文献   

13.
农村改革三十年,值得回顾和总结,以励来兹。我个人感到有八条体会。 一、群众首创。包产到户、大包干,是农民自发搞起来的。过去,我们曾一度狠批农民的自发性倾向,但我看许多事农民自发,并无不妥。如乡镇企业,邓小平也说过“完全没有料到”。它是农民迫于生计,创造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突破计划经济、突破农民不准办工业的框框,勇敢地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14.
最近回家到灵台县,同县、社、队的一些干部、社员交谈了包产到户问题,通过耳闻目睹,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给我的印象很深。灵台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一般地说,工作进展是比较稳妥的。已经搞了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土地按人平均分到户里,公、购粮任务由生产队同社员订立了合同;牲畜、农具由社员大会讨论作价,分给社员户里喂养、使用,生产单位实际上由大集体变为一家一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卷首语20年前,以实行“包产到户”为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中国改革之滥觞。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本刊已于去年决定,邀请部分农村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一组有份量的文章。本期发表的国鲁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结构的变革》,就是其中...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产责任制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显示其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围绕着什么是“包产到户”各有各的解释,存在着争论和疑虑。何谓“包产到户”“包产到户”体现了生产队内部的一种经济关系。它的经济主体是“生产队”,承包者是“户”。“包”是把“生产队”与“户”联系起来的“媒介”或纽带。“包产到户”是以承认“生产队”的存在为前提的,又是以确认“户”的管理责任为杠杆的。两者各有权、责,既保证生产队这种经济主体的地位,又便于“户”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其一,生产队占有生  相似文献   

17.
泗洪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泗洪县是江苏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公社所在县(《人民日报》于1981年3月专题发表"春到上塘"一文,充分肯定该县上塘公社的包产到户)。如今,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泗洪县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发展规模经营,采取"大园区、多主体"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他们怎样从当年包产到户,到如今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支持包产到户王耕今1955年7月毛泽东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批评了工作中的“小脚女人”,发起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1956年即在全国农村实现了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1957年又实现了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两年的时间就完成...  相似文献   

19.
从1978年秋种开始,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在安徽省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逼迫”下诞生,经肥西县山南公社试点,蔓延各地。目前,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在安微农村已占1/3,在六安地区达到2/3,在肥西县超过了95%。这是广大农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左倾路线禁区,改革农业经济管理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20.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规定:“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集体经济长期搞不好的生产队,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也可以包干到户。”这个文件是肯定包产到户的第一个中央文件,对解决“包干到户”、“包产到户”问题的争论,推动农业体制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