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只鞋     
《社会科学动态》2002,(11):26-26
一妇人夜与邻人私通,其夫饮酒归来,邻人越墙而去,却丢失一只鞋子。夫拾鞋,骂妻不已,随后枕鞋而睡,睡前对妻说:“且待天明,就认出是何人之鞋,再与你算帐。”妻乘其熟睡,以夫鞋换之。夫起床认鞋,是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正> 《河北商报》用200多字报道了冀州市电力局拿自己"开刀"的一则消息,题目就是"你举报我,我奖励你"。内容是为给关系电、人情电、权力电"断电",为刹住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接受客户宴请和贵重礼品、礼金、让客户报销不应由客户负担的费用等歪风,实施了对举报单位和个人给予100至1000元的奖励。深得民意,大快人心。此举不仅值得垄断行业仿效,而且对全社会、对所有身居官位、手握重权的人,都有借鉴意义。闻过则喜,重赏提反对意见的人,古亦有之。战国时期,齐国强盛之后,齐威王居功自傲,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齐国宰相邹忌劝说齐威王纳谏。邹忌相貌堂堂,非常英俊,他问其妻、其妾、其友,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皆说邹忌更美。事后邹忌看到了徐公,自愧不如。他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他把这件事讲给齐威王听。齐威王恍然大悟,于是下了一道命令:今后,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国民,能够当面指出我的缺点和错误的人,给上等奖;书面提意见的,给  相似文献   

3.
轼在翰林,颇以言语文章规切时政,毕仲游以书戒之曰:"夫言语之累,不特出口者为言,其形于诗歌,赞于赋颂,托于碑铭,著于序记者,皆言语也.今知畏于口而未畏于文,是其所是,则见是者喜,非其所非,则蒙非者怨;喜者未必能济君之谋,而怨者或已败君之事矣.官非谏臣,职非御史,而好是非人,危身触讳以游其间,殆犹抱石而救溺也."轼不能从.  相似文献   

4.
◎原文昔者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喜色。吴起进曰:"今者有以楚庄王之语闻者乎?"武侯曰:"未也。庄王之语奈何?"吴起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朝有忧色,何也?’庄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庄王之所以忧,而君独有喜色,何也?"  相似文献   

5.
相照 《秘书工作》2013,(4):31-31
邹与鲁哄。穆公问日:“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日:“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日:‘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之反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相似文献   

6.
正◎原文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  相似文献   

7.
正盖此广土众民,夫既为一国矣,则事之利害,必有关于全体者。又以天时地利人情物产之各殊,必有系于分地者。系其分地者,每最繁剧,而其事又中央之所以不必问也。故法每予以自治之权,使有事得自行其便,唯事设全体,而宜为一律者,则受令于中央之政府。——严复(1854~1921年)  相似文献   

8.
老子在《道德经》里论述道:“是以圣人之治,空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之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句话告诉统治者使治理下的人民能按自然的规律去自我管理是执政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说“正”     
"正"观其形,横通竖直,不蔓不枝;晓其意,不曲不倚,不偏不斜。故此,人们崇尚正。自古往今来,人们渴望在人正、事理正、风尚正的氛围中学习、工作、生活,赞赏那些光明正大,照章行事者,并把做一个正直人作为最基本的人生目标。而今,社会上"歪风起兮邪气扬",无视社会公德和法纪的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国人无不痛心疾首,悲愤交加。对党和国家严打、反腐之风无不拍手称快。正人正己正家邦,已深深牵系着每个人的心。不正曰"歪"。君正于朝,臣正于国,父正于家,夫正于室,则"君圣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宇宙清  相似文献   

10.
莫三人而迷     
◎原文晏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今寡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韩非子·内储说上》)◎译文晏子到鲁国访问,鲁哀公问道:"俗话说:‘遇事不与众人商议就会迷惑。’现在我和全国的人一起谋虑,鲁国还是不能避免混乱,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邂逅黄娥     
汪曾祺在《杨慎在保山》里写道:"《永昌府志》曰‘杨用修久戍滇中,妇黄氏代寄一律曰:雁飞曾不到衡湘,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怜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文中的"妇黄氏",即杨慎之妻黄娥。  相似文献   

12.
墨翟从小私有生产者的世界观出发,认为其所处的战国时代是"大乱之世"。墨翟认为,治理天下必须以治乱开始,"不相爱"是乱世之根源,所以,"兼相爱"、"交相利"是治理乱世的基本途径。《墨子·兼爱》曰:"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哲学思想独有的范畴,兼者泛也,"乃若兼则善矣",兼相爱就是互敬互爱。当然,如果一味地要求人们去爱人,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墨子赋予"兼相爱"以"爱人者必爱己"的含义,"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同时,墨瞿的"兼相爱"以"交相利"为基础,交者互也,"交相利"就是互惠互利,"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翟始终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决非理想,也不是天下治理者的一相情愿,它符合人们渴求利和爱的心理,是治理乱世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3.
材料者说     
张英俊 《秘书》2015,(4):14-17
1说为文之气"文以气为主。"(曹丕)传统文化语境中,"气"的概念内涵丰富,谈论做人做事时常取其精神状态、道德境界、作风习气之意。文秘工作者为文当有十气。一曰志气。"夫志,气之帅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诗言志,文亦言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为文亦然。人生无志,如行船没有航向;为文无志,提笔则软弱乏力。志存高远方成大器,胸有大志乃有雄文。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执  相似文献   

14.
虢君不醒     
黎想 《秘书工作》2013,(3):12-12
原文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政治踳乱,国人不服。晋师伐之,虢人不守。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其御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  相似文献   

15.
谚语曰:"打破沙锅纹到底"。因沙锅胚体性脆,一经敲破,裂纹便直达锅底。纹与问同音,故假借以讥讽人之过细而多问。的确,世人往往把细致与琐碎画等号,把粗率与历练等同观。然而,就所见所闻论,做事有头无尾以至于糟糕,大多缘于人喜欢靠想象行事,遇事不肯多问几个分晓。知之梗概便自以为尽知,这是人容易犯的毛病。很多人在此吃过苦头、有过教训,但是,却没有几人因此养成反思的习惯。应该说,这好像更可怕一些。其实,深究细问以致偾事者很少见。更进一步说,人之思想深度的差异,有时,恰恰就取决于附加一问或缺漏一问。打破沙锅纹…  相似文献   

16.
徐匡 《秘书工作》2014,(2):57-57
正原文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相似文献   

17.
刘世通 《秘书工作》2014,(11):35-35
正原文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穆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穆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史记·秦本纪》)  相似文献   

18.
忧道不忧贫     
患贫而应当庆幸有德。叔向对韩宣子说:"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可见,叔向的贺贫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不贪财而能有德,也就是君子应该忧道不忧贫。在我党历史上,甘于清贫而谋求人民解放幸福  相似文献   

19.
正原文谯州刺史湛僧智围魏东豫州刺史元庆和于广陵,魏将军元显伯救之,司州刺史夏侯夔自武阳引兵助僧智。冬十月,夔至城下,庆和举城降。夔以让僧智,僧智曰:"庆和欲降公,不欲降僧智,今往,必乖其意。且僧智所将应募乌合之人,不可御以法;公持军素严,必无侵暴,受降纳附,  相似文献   

20.
老子在《道德经》里论述道:"是以圣人之治,空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之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句话告诉统治者使治理下的人民能按自然的规律去自我管理是执政的最高境界。管理也是如此。在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理念中,对于管理一个国家和一个组织做到无为而治,就算达到了管理的至高境界。道家的文化核心思想的无为而治中的"无为"并非是什么也不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