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利用SPOT5数据以及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在资兴市天鹅山林场开展森林景观异质性分析,对林场森林资源景观分为杉木林、阔叶林、竹林、灌木林、松林、幼林及非林地等7种景观类型,结合Fragstats3.3景观分析软件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天鹅山林场一级森林景观斑块总体密度平均值为7.6458块/hm2,在7个森林景观类型中,以竹林的斑块密度最高,其次才是阔叶林、松林、非林地、杉木林和幼林;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5377,均匀度指数为0.7902,优势度指数为0.4802,说明景观异质性较高,景观类型丰富。  相似文献   

2.
三江平原植被景观异质性对生态功能的影响主要为:草甸、沼泽、水域景观生态价值减少,农田景观面积的大幅度增长,严重损害了三江平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森林、灌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略有增加,但由于增加的幅度较小,所以远远不能弥补农业开发所带来的损失,生态服务价值损失了13.423×108元.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生态系统服务较强的...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评价哈尔滨市公园的布局情况,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哈市公园斑块景观格局进行异质性分析与评价.在对公园斑块进行分类统计的基础上,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等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公园斑块类型组成及空间分布不均衡,景观异质性指数较低,布局不尽合理.  相似文献   

4.
大中城市周边乡村景观格局分析*——以沈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十九大报告针对城乡未来发展,提出实施利国利民的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大中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周边乡村景观格局受到不同程度的剧烈影响。城边乡村景观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加快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进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方法]文章以沈阳市周边乡村为研究区域,基于GIS技术、半变异函数与移动窗口法相结合,分别从破碎化和多样性角度分析景观异质性的空间特征,探索城市周边乡村景观分布格局,并分析该格局形成的驱动因素。[结果](1)研究区主要乡村景观类型为耕地,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有林地;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和灌木林地斑块密度较小,最大斑块指数较高,表明三者的景观异质性较低;(2)农村道路、沟渠和建设用地3类景观破碎度较大,斑块密度高,平均斑块面积较小;(3)浑河及其沿岸景观异质性较高;除浑河以外其他地区,东北部景观均质化较东南部高,东南部景观格局异质性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变化出现一定梯度的改变,主要受与城市中心距离、人为对土地利用开发强度的影响。[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该研究地区及相似大中城市周边乡村景观格局分析提供定量参考依据,为乡村振兴战略及山水林田湖草的优化整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遥感数据和野外实地调研数据对三江平原生态功能保护区植被进行分类,把三江平原植被类型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一级分类),并进行其植被特征分析:对当地的植被恢复和保护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MODIS遥感的江苏省景观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景观格局是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形成的一系列大小、形状各异、排列不同的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利用2005年3月份MODIS卫星数据,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得到江苏省景观图,利用决策数分类法将研究区分为5种景观类型:耕地、城镇用地、水体、自然植被、其它用地;选取斑块数、斑块密度、破碎度、斑块分维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聚集度、分离度等景观指数,从斑块、斑块类型和景观3个层次上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景观斑块共57 030万块,总面积为10.18万km2;在5种景观类型中,耕地和城镇用地是主要景观类型,占全省总面积的68.6451%。江苏省景观多样性程度不高,且斑块空间形状较简单。  相似文献   

7.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利用GIS与景观生态学分析软件Fragstats,选取单位面积类型数目、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面积、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斑块丰富度、香农多样性指数、植被在各地貌区的面积、植被覆盖相对合理指数等指标,对陕西省耀县范围内的沟间地、沟坡地、沟谷地;山、原、川区等不同地形区植被景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山—原—川区、沟间地—沟坡地—沟谷地的植被分布格局差异较大,不同植被类型的在各地形区有各自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综合应用景观生态学、统计学基本原理,以3S技术为手段,基于TM影像数据,本研究分析了银川市1997-2008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近11年来,银川市的耕地、未利用地等自然、半自然景观面积减少,而居民工矿用地和交通路网用地等人文景观面积都在增加,林地、草地和水域等半自然景观面积也在增加;斑块数量和边界密度呈增加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升高;景观多样性指数的升高和景观聚集度的下降,景观异质性增加;景观形状指数增加,景观形状复杂化。  相似文献   

9.
[方法]以江苏省大丰市2013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本数据源,利用arcgis10.0将其分别转化为50~500m以内以50m为间隔的10组栅格数据,利用fragastats3.4对9个景观指数进行计算,[目的]分析其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特征及其粒度效应。[结果]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小斑块所占比例较大,面积在1hm2以下的斑块占总斑块数的80%以上,整体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其中随粒度增大而增加的有平均斑块面积、景观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随粒度增大而降低的有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形状指数、聚集度指数、结合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粒度响应最敏感的指数为斑块个数和斑块密度,具有中等敏感性的指数为平均斑块面积、分离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结合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形状指数和景观总面积对粒度响应的敏感性较低。[结论]综合各个景观指数的变化特点发现,粒度的增大最终将导致研究区居民点景观斑块形状更加规则,最大斑块的优势度上升,景观破碎度降低,景观斑块间连通性降低且分布趋向分散。该研究可为农村居民点规划与生态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农田景观多样性的差异决定了农田中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及害虫和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农田生态系统供给功能的差异。本文以1996-2005年全国多县行政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并利用全国多县1996-2005年面板数据构建了以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解释变量,以农林牧渔劳动力、新增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总播面积等一系列因素为控制变量的面板数据随机效应计量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中国县城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变化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研究表明,一定幅度内的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增加,会使得农作物单产增加。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水体富营养化造成了藻类疯长造成“水华”、水质恶化等严重后果;从景观异质性的角度上阐述了湖泊各景观要素在其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意义;为富营养化的水体预防和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The expert-based approach to landscape assessment developed in North America during the 1970s is still largely used in planning. It has proved its usefulnes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landscapes with remarkable visual attributes. However, facing growing social demands for the quality of surroundings, ordinary landscapes also raise great challenges for planning. But, to what extent is the expert-based approach to landscape assessment able to capture the value of these ordinary landscapes? What might be the more appropriate method for this purpose?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an empirical research project in areas of intensive agricultural use in Quebec (Canada).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measure and compare the ability of an expert-based approach and of a lay people-based approach, also named experiential approach, to capture the most valued components of ordinary landscapes. These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two study areas. The first one has no recognised landscapes in any planning document while the second one has recognised landscapes for regional tourism. Forty-six inhabitants and an expert were invited to evaluate the landscapes of the study areas. The results have allowed comparison of the components valued by the expert and by the inhabitants as well as the criteria used in the assessment. They reveal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rt and the lay people assessment. For inhabitants, the value of ordinary landscapes is based on a set of criteria related to emotion, to everyday experience and to their intimate knowledge of places. Thus, the formal visual criteria used by the expert appear to be clearly less important in the evaluation by lay people. As the expert perspective in landscape assessment is more closely associated to the experience of an individual which cross the territory (ex.: tourist),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o capture the value of ordinary landscapes in a planning perspective, a combination of approaches is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3.
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学问题;3S技术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技术支撑它为景观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极为有效的一系列工具,成为资料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所不可缺少的手段;对当前国内外利用3S技术在景观数据的获取、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景观生态监测、评价与管理、景观空间模拟、景观生态规划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概述,旨在为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广泛应用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福建省东山岛景观生态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依据东山岛景观资源与社会经济的潜力与优势以及景观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条件的协调关系,认为东山应以自然与人文资源为依托,以旅游、生态为导向,强调区域发展服从整体资源保护和总体形象拓展的原则,实现东山农工贸协调发展,以旅游、休闲为先导具有地方特色和海岛风貌的开放型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自然风景区旅游资源规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风景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功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对它的开发,规划要在不损害景区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认为景观生态学可以作为自然风景区旅游资源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探讨了该学科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用于自然风景区景观规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徐州市主城区1990~2005年间四期Landsat TM遥感数据及其它相关非遥感数据,通过处理获取主城区景观空间结构信息和景观格局的各种指数、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和景观演变动态度来定量测评主城区的景观结构在时间维和空间维上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徐州主城区景观类型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建设用地呈逐步增加的趋势;而以耕地面积呈逐步下降的态势;林地、水体和未利用地变化呈起伏状态,幅度较小,总体上没有太大变化;徐州市主城区景观破碎度增大、优势度指数降低、整体分维数略有增加,城市景观格局趋于复杂化、破碎化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区域景观差异性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区,以期为土地利用分区和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重庆市永川区为研究对象,以2005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RS和GIS技术对2期的影像进行解译,得到永川区2期土地利用类型图; 利用景观指数法与Shannon 多样性t值检验法进行全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数量结构和各乡镇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显著性分区研究。[结果](1)从类别层级分析, 2005—2015年间,建设用地、林地表现为增加趋势,耕地、草地、未利用地表现为减小趋势。耕地为永川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005年和2015年各占土地总面积5446%、4976%),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受人为干扰强烈且趋于规则化。(2)从景观层级分析,蔓延度指数增大,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均减小。(3)利用Shannon多样性t检验法对永川区进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区。景观变化极显著区,主要位于主城区及其周围地区,城市化现象显著,人为活动影响大; 景观变化显著区,该区土地利用程度较弱, 2005—2015年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大,耕地面积减小; 景观变化不明显区,该区主要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区,经济欠发达,景观格局变化不明显,人为活动干扰不明显。[结论]永川区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差异性,表明在自然因素稳定的条件下,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人为因素的调控,保证各乡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