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正在得到全世界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经济增长的模式及集约化经营的含义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再生产的运动过程,必须具有一定的运动模式。这种模式可分为:数量型增长与效益型增长,粗放型增长与集约型增长、外延型增长与内涵型增长等。针对目前国有商业经营的现状,经济增长模式的运用则主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换。经济增长是以资源要素的投入为前提,所以它是一个资源利用和转化的过程,资源利用是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在不同的经济体制条件下,推动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方式是不同的。就一般的情况而言,资源利用方式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以单纯的资源投入量的扩张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当前,东北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大量存在,一些企业"资源-产品-废弃物"传统发展模式对环境产生了严重危害.必须加快发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增长模式,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尽快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坚持科学发展观,将循环经济理念注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中.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效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0%左右等一系列资源节约的约束性指标,要求全国上下一致行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要实现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金融部门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应遵循国家政策导向,积极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7.
唐玉兰 《全国商情》2006,(7):111-113
本文主要阐述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我们应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强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一种闭环型模式发展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高级形式。要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其中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9.
陈亮森 《现代经济》2007,6(7):63-66
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文提出在青岛高新区新产业团地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改善环境质量,带动团地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费、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可以进一步消减污染物排放,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动力,提高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现代经济中,任何产业的成长发展都要倚仗金融业的支持。经济活动与金融活动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过程一般称之为"经济的金融化"。功能健全的金融体系能促进经济增长,而不健全的金融体系则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循环经济具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等基本特征,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2007年—2016年"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3个省份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5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混合OLS模型,阐述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沿线省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增长起到抑制的作用,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省市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U"型的关系。从而得出"一带一路"沿线18个省份应该根据地区自身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自身发展所存在的优势劣势出发,最大化的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92-2010年相关数据,对"金砖国家"引进FDI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金砖国家"引进FDI的经济增长效应均是正向的,由大到小依次是巴西、南非、印度、中国和俄罗斯。"金砖国家"引进FDI经济增长效应的差异主要与引进FDI相对规模和FDI的来源地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5.
成长的智慧     
面对并不乐观的经济形势,众企业都在寻找突围之术,"智慧商务"的提出将给企业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帮助企业实现新的增长。过去一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在国内,以GDP为代表的"傲人"增长数据背后,更多问题却日益凸显:物价上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发展欠缺平衡、企业经营困难等。这些都让2012年的经济大环境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样本探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脱钩理论评价模式,基于脱钩指数分析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联,以1990~2007年历史数据为样本,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的状况,得出了在一定阶段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处于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阶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促进社会公平的社会福利开支增长是否可以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已有文献提出正、反两方面不同的看法。文章利用我国1996年~2009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以政府社会福利支出占GDP之比为解释变量,以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构建联立方程组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是社会福利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中介变量。社会福利支出通过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大大高于社会福利支出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因此,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在增加社会福利支出时,应重点投向提高国民教育程度、改善生产效率和增进国民健康等有助于经济增长的方向,这将可以实现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双赢"结果。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信贷增长呈现出与全国信贷增长基本保持同步、中长期信贷增长较快、短期信贷增长较慢和行业集中度上升的特点.进行因子分析表明,财政支出、消费、储蓄存款等因素是推动陕西省信贷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产业结构是影响制约陕西省信贷增长的主要因素.推动陕西省信贷适度增长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批发零售业发展,推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以经济促进信贷增长.同时,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寻找银企合作的长效模式,以信贷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苏南模式"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较为成功的模式之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变革和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通过对江阴农村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苏南模式"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变革路径。为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0.
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内需扩大和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在"十二五"期间,"扩大消费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在技术进步与发展模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与调整的情况下,扩大消费必将增加资源消耗数量和强化资源消耗程度,形成与资源节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正确处理资源节约与扩大消费、生产消费与资源利用、消费者自由权益与社会义务之间的关系,从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等层面构建生态文明消费模式,有利于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有利于实现消费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