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波 《活力》2009,(25):86-86
目前新闻直播是较受欢迎的一种新闻播报形式。而连线报道则是新闻直播中经常采取的报道策略,对突出新闻焦点,增强新闻事件的即时性、真实性、参与性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因为连线报道对于外部环境依赖性更为强烈。对主持人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史艳欣 《活力》2011,(11):192-192
连线报道也可以称为电话连线采访报道,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电话为媒介,由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口述或是互动对话的形式,把新闻信息通过直播问直接播报出去。作为与广播消息稿、录音报道并用的一种手段.以记者口语化的描述,勾勒出新闻事件的画面.把现场氛围呈现出来,使听众如临其境,具有现场感.增强了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交通广播”连线报道,经验的总结。作为“交通广播”记者,在近几年的采访报道中。深刻体会到r,连线报道在制作程序上比录音报道更简便,表现形式比消息稿更加生动,所以成为当下广播新闻的重要表现样式。  相似文献   

3.
郭亚洲 《活力》2013,(9):39-39
新闻的鲜度和速度一直被认为是广播新闻的最大优势.而新闻连线报道更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记者的口述把新闻信息通过电话直接传输到电台直播间播报出去,它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推向了极致。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广播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声音,同时,连线报道也比传统的录音报道灵活。在这里有一个经典案例要和大家分享,就是二战时伦敦受到轰炸,美国记者爱德华.默罗制作的现场连线报道《这里是伦敦》系列节目。  相似文献   

4.
胡婧 《活力》2011,(11):223-223
现在民生新闻的演播室直播已经变为常态。大部分地方电视台都已经把直播作为了日常节目的播出形式.而其中又以3G和直播车为载体的现场直播最为引人关注.在这样的报道中记者摄像如何通过快速反应来完成现场掌控和新闻信息传达就成为直播中的重中之重。直播现场报道通常以突发事件为主体,如车祸现场、火灾现场、突降暴风雪致交通瘫痪等。这时的新闻事件直播报道就以新闻现场作为主体,演播室只起到串联作用。因此,记者在现场的掌控就非常重要,不仅要第一时间了解有用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5.
先薇 《活力》2010,(6):192-192
现场直播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尤其在民生新闻栏目中,出镜记者可以缩短观众与传播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是沟通节目与观众的中介,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出镜记者不仅是新闻现场的采访者、目击者、参与者和报道者,更是现场新闻直播的中心人物。因此,如何有效恰当地进行新闻直播现场的控制,是每名合格出镜记者应该掌握的必要技能。  相似文献   

6.
杜雪丽 《活力》2013,(6):109-109
近年来,广播新闻直播报道的形式,越来越多地被广播电台采用,也越来越为听众认可和欢迎。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向受众传播新闻信息成了广播新闻的取胜法宝。  相似文献   

7.
邵丹 《活力》2014,(2):81-81
探潮亚马孙:中国中央电视台,直播亚马孙潮涌电视节目。现场直播:在新闻现场随着事件发生、发展进程同时制作和播出的方式。本文“语言”特指:与新闻事件同步的新闻主持人现场有声语言报道。  相似文献   

8.
杨平 《活力》2011,(8):175-175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出图像并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在现代电视新闻传播中,现场报道已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报道方式。现场报道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的新闻被要求以现场报道的方式直播。在西方电视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凡是适合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用其他形式的报道,理由是相比其他报道形式,现场报道最能体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因为在现场报道中,报道者进入画面,一边采访一边进行解说,原生态的现场声音、现场环境以及种种细节都在向观众传播信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新闻现场,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和参与感。我国的现场直播报道的起点应该算是从1997年香港回归的直播开始的,那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相对来说,规模很大,参与人数众多的现场直播.虽然现在回头来看.当初的电视直播还存在着不少的瑕疵,还有很多细节有待提升,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次现场直播奠定了日后中国电视直播的一个基石。  相似文献   

9.
崔柳 《活力》2013,(10):75-75
电视的魅力在于直播,对电视新闻来说更是如此,毕竟把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摆在你的眼前,新闻的时效性发挥到了极致,也能最大程度满足观众追求真相的心理。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电视新闻直播也已经脱离了文艺直播形式的窠臼,脱去了华丽奢侈的外衣,新闻直播越来越简单化、常态化.作为一种常用的新闻表达形式开始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张红  范宗辉 《活力》2011,(12):242-242
电视新闻直播具有的同时共赏、互动及时、媒体重组、信息多元化、内容个性化等现代品格在近期的直播中日渐显示其完善的形态特征。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这场战争是一场电视战争.全球的视线都在这场现实与媒体交织的战争中,感受媒体时代的生活。一、现场报道在直播中的意义在直播过程中。现场报道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表明记者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记者亲自在现场走访了解事实的真相,亲自在现场观察、感受和体验,然后把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直接报道出来。  相似文献   

11.
一、直播电视节目中现场编辑的界定 (一)电视直播节目中现场编辑的界定.笔者在此仪把在直播过程中在直播现场承担编辑一职,负责现场人员(包括新闻工作人员、采访对象、围观群众等)的组织、协调、调度,现场内容的呈现等工作的新闻工作者称为直播电视节目的现场编辑.  相似文献   

12.
宫晓雷 《活力》2011,(6):188-188
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观众收视要求日渐提高的今天,电视直播节目中新闻现场的呈现形式已经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我在现场”那种单机位、单出镜记者了。各个电视台都在新闻直播中大量运用多机位切换。各种景别交替变换的更为复杂和精彩的节目表现形式。有的甚至根据新闻现场实际情况,设置了两名出镜记者,形成多记者、多机位的直播形式,以便通过有限的直播时间向观众全方位地传达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默多克造就了媒体巨头公司"新闻集团",这个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的媒体集团是从澳大利亚一个小镇的报刊发展起来的.默多克的这个全球媒体公司发挥了相当大的威力,政客们常常请求说服他以溢美之词报道他们的竞选运动.他的传媒王国涉足在美国、澳大利亚、大陆欧洲、英国、亚洲和太平洋盆地的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娱乐、有线网络节目、书籍出版、直播卫星电视.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竞争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新闻共享性多,竞争相对平稳;而社会新闻共享性少、可读性强,竞争相对激烈.因此,社会新闻成为媒体发展力争做大的一块蛋糕.要使社会新闻提质创新,发展方向是增强民生新闻的报道,加强批评性报道的力度,强化媒体在报道社会新闻中的服务和干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程世伟  付瑶 《活力》2012,(5):50-50
电视新闻现场访谈是记者在现场报道新闻事实发生发展过程时.用镜头访问当事人、见证人和有关人士。并把现场情景以录播或直播的形式传播出去的一种报道方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现场访谈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形态,被广大新闻从业者采用,也赢得广大观众的认可与好评。一、现场访谈的优势1.充分发挥电视的传真和纪实优势。把新闻事件现场情景生动、逼真地展示给观众.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可信。首先,现场访谈是现在进行时的报道,内容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其次,现场访谈具有强烈现场感,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历历在目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如临其境界,如见其人:再次,现场访谈运用了多种电视语言.包括画面、声音、文字、图像、特技等得到了和谐运用。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是新闻媒体针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主要包括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而舆论则可以这样解释,"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作为舆论平台,新闻媒体对新近发生的舆论进行报道是新闻工作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7.
抓住"新闻眼",即对某一新闻事实,选取某一报道角度或报道时机或采写方式,以期最大化地实现其内在的新闻价值.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舆论监督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必须遵循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地方台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强调宣传政策、指导工作的同时,忽视了按照新闻规律报道新闻的重要性.在报道思路上重"人"不重"事",报道往往是照搬照抄领导讲话,多空话、套话,致使报道冗长干涩,味同嚼蜡.有人笑谈,如果把某些时政报道的时间、地点、人名去掉,跟以前的新闻相比,甚至看不出区别.  相似文献   

19.
作为是党和政府喉舌的媒体,经济新闻自然是报道的中心和重点.但是,从读者阅读心理上看,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好看.造成这种认知偏差,主要是经济新闻过硬、没看头,新闻性弱,政策、法规、制度,这些东西吸引不了读者的目光.固然,经济新闻有它的特殊性,报道本身专业性太强,可能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如何让经济新闻"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热线直播”节目作为广播的一个新形式,以鲜活的解说、即时的播报和自然的主持风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听众,促进了广播节目的转型。“热线直播”的形式突破了固有模式的桎梏,可以通过异地采访、连线直播、多台之间或不同媒体之间联动播出,突出节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达到了与听众之间相互交流和互动,也为广播事业转型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