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4日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郑拓彬和马达加斯加外交部长让·贝马南贾拉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国政府和马达加斯加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国家主席李先念和马达加斯加总统迪迪埃·拉齐拉卡出席了签字仪式。中国、捷克斯洛伐克经济、贸易、科技合作委员  相似文献   

2.
东欧国家主要指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除南斯拉夫外,其他六国均为经互会成员国。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对其本国的经济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保加利亚的外贸在国民收入中比重最大,占75%,其次是匈牙利占50%,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波兰各占30%左右,捷克斯洛伐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各占25%左右。  相似文献   

3.
捷克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中捷两国贸易投资合作历史悠久,加强两国贸易合作符合两国的战略利益。本文对中捷贸易现状以及基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贸易互补性进行分析,在分析基础上提出增加对捷克进口和基础设施投资、推动贸易平衡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斯洛伐克ZTS拖拉机厂,地处斯洛伐克马丁(Mar Tin)市,亦称马丁拖拉机厂,该厂原属捷克斯洛伐克Martin联合体,主要生产“热托”(Zetor)牌的75~150马力拖拉机产品,进入90年代,捷克与斯洛伐克分为两个国家,地处Brno市的Zetor拖拉机厂自然  相似文献   

5.
中挪两国在海事领域已经有了较好的合作,2003年年底,两国重新签署了海运协定.中挪两国的海员劳务合作正在快速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挪威船东在中国建造船舶.我们认为,中挪两国在船用设备制造方面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两国在船用设备领域的合作,有助于提升我国造船工业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瑞两国虽远隔万里,但两国间的贸易往来却源远流长。早在十八世纪,两国已开始通商。解放前,两国贸易额很小。中瑞建交以后,在两国政府不断推动下,两国人民经济贸易往来日益活跃,经济合作领域逐渐扩大,双边贸易在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基础上亦取得了可喜的发展。瑞典是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亦是第一个与我国签订工业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近年来,双边互访日益频繁。1979年我国前  相似文献   

7.
据捷克斯洛伐克驻华商务处消息: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工业展览会将于1984年11月27日至12月5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这是自1956年以来捷克斯洛伐克在中国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业展览会。捷克斯洛伐克的15家外贸公司将参加这次展览会。展出面积达2,900多平方米。展出的展品包括发电设备、运输机械、化工机械、矿山机械、食品机械、纺织机械、建筑和建材机械等。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促进中捷两国人民在经济、贸易和工业方面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捷克斯洛伐克工业展览会将于一九八四年在北京举行。参加本展览的捷克斯洛伐克外贸公司团体如下:马蒂梅克斯(MARTIMEX)外贸有限公司地址:03501Martin,Cervenej armaeyICzechoslovakia电报挂号:Martimex uartin梅库里亚(MERKUR(?)A)外贸公司地址:170 05 Praha 7.Argentinaka 38Czechoslovakia电报挂号:Merkuriaupraha莫托科夫(MOTOKOV)外贸公司地址:140 62 Praha 4 Na strzi 63  相似文献   

9.
<正> 一、经贸概况 最近四年,共同的经济利益已经把中俄两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因素已成为两国关系的纽带。双方积极利用地缘优势、人文优势和经济互补性的优势,大力开拓合作的新领域、新渠道、新形式。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发展协定,如《中俄政府关于对所得税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中俄海关合作协定》、《中俄经贸合作协定》、《中俄关于在信息化领域合作的协议》等,这表明两国的经济合作正在不断深入和扩大。  相似文献   

10.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是欧洲中部的一个山峦起伏的小国,人口仅1,580万,农作物一年一熟,工业非常发达。几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人均年产量为:煤8.6吨,电483万度,钢960公斤,棉织品53公尺,鞋7.2双。捷克斯洛伐克的机械制造业在其工业中占有最大比重,产品包括重型冶金和能源设备机器以及各种消费品。各种车辆、机床、纺织机械、复印机、皮革、食品加工机械都在世界上有一定声誉。按人均生产力衡量,捷克斯洛伐克已跻身于发达工业国家之列。尽管资源贫乏,但计划经济、技术力量以及与全世界的贸易关系的发展使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享有相当高的生  相似文献   

11.
<正> 澳大利亚贸易部长维尔与新加坡贸工部长 George Yeo 2月17日发表联合新闻公告,宣布澳、新两国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两国贸易部长表示,新签署的协定将加强两国的经贸合作伙伴关系,并将对地区的增长、繁荣和安全做出贡献。新的自由贸易协定与两国在 WTO 中所承担的义务完全相符,是内容全面的协定。两国在协定中就一些领域所做的承诺已经超出了在 WTO 中的承诺。新的协定也  相似文献   

12.
杨令明 《中国海关》2003,(12):40-41
欧盟东扩的战略意义 到2004年5月,欧盟委员会将原中东欧地区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和马尔他共10个国家,逐步吸纳为新欧盟正式成员国,使目前15国联盟扩大到真正意义的25国欧洲联盟组织.  相似文献   

13.
欧盟东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市场》2004,(3):30-33
2004年5月1日,10个国家将加入欧盟,这样,欧盟成员国总数将从15国增加到25国。随着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塞浦路斯、马耳他人盟、欧盟总人口将增加7.500万,接  相似文献   

14.
中美于1979年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经济贸易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双边贸易额获得较快增长,经济技术合作也逐渐开展起来。今年1月我国赵紫阳总理对美国进行了成功的访问,里根总统也将于今年4月访华。随着两国领导人的互访,中美两国的关系将会得到稳定的发展,两国的贸易往来、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也将得到新的推动。中美建交后不久,邓小平副总理访问了美国,两国政府商定了建立中美联合经济委员会,相继签订了中美贸易关系协定,解决了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问题。随后又签订了粮食和纺织品协议、投资保险和保证协议、海运和民航协定等一系列协定和协议,为两国经济贸易  相似文献   

15.
<正>2008年4月7日,中国与新西兰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下称《协定》),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也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协定》签署后将在双方完成相关国内程序后正式生效。2007年中新两国双边贸易额达37亿美元,同比增长26%,中国已成为新西兰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双方在服务和投资领域的合作也日趋密切,这些都为两国达成《协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之中新两国一向维持友好的贸易关系,新西兰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能源问题已成为影响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五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东欧五国除波兰的煤碳资源较丰富外,其他国家的能源自给率都很低,石油资源尤为缺乏.近年来东欧各国正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开源节流,以期解决能源的不足.一、东欧五国目前的能源供给状况七十年代,除了波兰和捷克的煤炭生产增长幅度较大外,其他国家的能源生产几乎没有增加.与此同时,东欧五国的能源消费却持续  相似文献   

17.
中韩两国建交之后,两国的经贸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在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之下,中韩两国在经济贸易领域中的合作将会变得更多。当前,中韩两国已经签订了自贸协定,这将会促进两国经贸的繁荣发展。天津自贸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与中韩自由贸易区实现对接,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在本文中,介绍了中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阐述了中韩自贸协定对两国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天津自贸区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处欧洲中心的瑞士,经济发达,科技实力雄厚,市场辐射力强,目前已成为跨国公司在欧洲投资的重要目的地。7月6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与瑞士联邦委员兼经济部长施耐德-阿曼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瑞士联邦自由贸易协定》。作为中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签署的首个自贸协定,中瑞自贸协定不仅为两国贸易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而且也为两国产业对接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9.
2004年5月1日,捷克、匈牙利、波兰、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塞浦路斯和马耳他携手迈进欧盟的门槛。欧盟随之由15国扩大到25国,面积增至397.256 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39亿,GDP占世界总产值的1/3强,经济总量超过美国。  相似文献   

20.
2009年6月18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斯洛伐克,这是斯洛伐克自1993年独立以来,该国迎来的第一位中国元首。这预示着中国和斯洛伐克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将进人一个新的台阶,这个位于东欧多瑙河畔小喀尔巴阡山麓的美丽国家将会迎来更多的中国公民来此经商旅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