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网络自媒体传播的新变化以及引发的社会道德负面影响,分析了其原因。认为网络自媒体传播的自由性造成色情暴力信息泛滥,导致社会公信度降低,导致网络暴力滋生。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网络自媒体的过速增长、网络技术监管不足以及网民自身道德约束力太差。因此,在实名制上网难以实现的今天,希望自媒体传播者加强自律。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信息传播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新的传播媒体的发展、新的信息平台的出现以及新的信息主体的参与。面对手机网络上负面信息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自媒体的错误利用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以及网上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我们必须加强对手机网络的监管,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传播“正能量”,做好加强对青少年文明上网的教育工作,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相似文献   

3.
当前,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对社会产生着深刻影响,它为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它也给人类的发展前景带来了挑战和威胁,网络犯罪、信息污染、道德滑坡、亲情隐退等现象又使人们感到困惑和迷惘.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势在必行.而借鉴传统的反省、慎独的修养方法,增强人们的自律精神,培养健全的网络主体的道德人格,是建设一个健康有序发展的网络空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借助各种自媒体参与政治讨论,影响政府的相关决策。自媒体的传播特点集中表现为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传播效果难以预测以及传播内容可信度欠缺。同时,在自媒体生态下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特点为参政愿望强烈,积极参与网络互动;理论学习相对完善、政治素养较高;政治实践缺乏,舆论不当现象存在。文章从政治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以上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从政府、媒体和学校层面提出了针对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中的舆论引导机制的建议,以更好地规范和指导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井冈山精神发扬光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自媒体传播具有共享性、社交性、丰富性和参与性等特征,在网络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自媒体的发展为井冈山精神传播路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佘文斌 《理论观察》2004,(3):128-129
网络传播自由的滥用导致了信息侵扰、信息污染、信息攻击等网络传播失范问题的产生.针对网络传播的无序发展,加强一定的控制是必要的.网络传播的控制方式主要是硬性控制和软性控制的结合,主要手段包括技术防范、法制管理、舆论引导和道德建设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异军突起并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时尚。作为第四媒体互联网在全球的经济文化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预计在未来的15年时间里互联网将超过传统的大众媒体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高等院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信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必然会对高校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  相似文献   

8.
和谐视域下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原原 《黑河学刊》2011,(6):206-208
互联网络技术的普及,产生了许多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包括网络道德意识混乱、网络不道德行为层出不穷以及网络道德监管缺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针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应该从规范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以及道德监管三个层面着手,培养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约束网络道德行为,净化网络道德环境,实现网络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为人们交流情感、表达思想带来了全新场景。与此同时,网络的智能化发展也在不断解构传统的道德秩序,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正面临一系列挑战:网络复杂性侵蚀网络空间道德秩序、制度供给不足模糊网络空间道德标准、网络泛娱乐化倾向消解主体道德自觉。为此,必须通过完善网络空间道德规范体系、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制度供给、促进网络主体道德意识觉醒等措施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以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手段为载体的自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主体,文章结合自媒体的特点,探讨图书馆基于自媒体开展图书馆服务推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刘杰  王楠 《科技和产业》2021,21(6):132-136
青年网民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是新时代互联网用户的主体.青年网民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面临着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不足、网络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淡薄、网络过度依赖等网络素养缺乏问题.通过梳理互联网时代青年网络素养的内涵和现有的青年网络素养研究,分析现阶段青年网络素养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从加强政府网络治理、强化媒体监督、重视青年群体网络素养教育等方面提出提高中国青年群体网络素养的建议,期望进一步提高青年网络素养,引导青年网络参与健康有序发展,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12.
刘磊 《乡镇经济》2014,(3):33-36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各项改革的持续推进,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由此引发的公共危机频发,在自媒体环境下,政府要想成功应对危机,提高美誉度,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危机公关能力建设。文章对自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点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政府危机公关在自媒体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健全危机应对体制、调整观念、公开信息、提高自媒体运用能力和网络舆情处理能力、掌握沟通技巧、监督和引导意见领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韩旭 《中国集体经济》2008,(13):112-113
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生存中的一支主体力量,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网络行为主要受网络固有特点、大学生自身特点和环境的影响。网络环境在伦理与道德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网络的功能和特征使网络成为一柄"双刃剑",而学校、家庭与社会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产生了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便捷,每一个人都成为新闻和信息的传播者。文章全面阐述了自媒体时代的定义、兴起和特征,同时明确了当下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管理的挑战,最后从提高学生管理队伍使用自媒体的能力、建立专门的自媒体平台、营造校园自媒体文化、完善大学生自媒体素养教育、做好网络信息的监管和引导五个方面,综合探讨了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管理的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周丽颖 《理论观察》2010,(5):147-148
知识自由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知识自由的实现程度与知识主体的信息能力和所处的信息环境有关。公共图书馆是国家或政府为了保障公民的知识自由权利而提供的一种制度性公共产品。它对保障知识主体的信息能力平等和信息环境和谐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媒体已经成为我们十分熟悉的名词,当代大学生普遍使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参与自媒体空间,这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媒体以其高效便捷的信息交互方式为大学生德育提供了崭新的渠道,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促进了大学生德育发展,但自媒体存在的诸如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信息碎片化等弊病也对大学生德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生德育工作必须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根据网络媒体环境,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路、方式和方法,不断提升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谷茵 《改革与开放》2013,(13):58-59
网络公共领域是以网络参与者为主体,通过网络提供的平台以现实的社会公共事务为讨论内容,最终形成理性批判和共识的公共场域,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公共性的特征。网络公共领域目前存在着一些参与者的非理性、管理者意识落后、网络法律的欠缺以及信息污染、信息鸿沟等诸多问题。为此,要加强参与主体的道德自律、强化网络舆论的政府引导以及完善网络公共领域政治参与的立法和规范。  相似文献   

18.
李非 《重庆与世界》2013,(3):86-87,96
据南昌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其成因主要有以下方面:大学生处于特殊心理转型期,网络的自由开放迎合了大学生逃避现实的心态,网络信息多元缺乏主导控制,虚拟社会缺乏道德监督体系,虚拟与现实的反差易使大学生心理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19.
伴随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正迎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悄然兴起与蓬勃发展为大学生网络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针对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新形势进行探索,浅析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在享受互联网便利之际,网络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互动性和即时性,导致网络中他律效用大大减弱,网络乱象丛生,网民出现道德失范现象。文明、绿色、和谐的网络环境呼吁人们道德自律,而这种自律源于人们内心的敬畏感和道德修养。培养道德自律品质有赖于个体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主体精神,维护网络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