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淮地幔亚热柱的隆升,使岩石图发生强烈减薄的同时,地幔物质呈蘑菇状向外围造山带之下拆离。当幔源拆离薄层被造山带陡倾韧性剪切带切割造成减压释荷,使韧性软化岩石转变为深熔岩浆上侵,形成沿造山带轴部展布的点状或线状构造岩浆带,表现为以构造岩浆带为核部的隆升构造一幔枝构造。隆升较快的构造区段上覆盖层里揭顶式大幅度拆离,形成典型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变质核杂岩演化过程控制着成矿物质的运移、聚集、成矿作用,并在幔枝(变质核杂岩)构造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华北地台北缘中段的构造演化为主线,论述了地质构造的成矿控矿作周。研究认为前燕山期古亚洲域构造演化阶段,华北地台北缘作为华北板块陆缘活动带形成了多条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燕山期濒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改造使华北板块成为中、新生代强烈活动区。地慢热柱演化的三级单元—幔枝构造控制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共同控制着冀北地区的金、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3.
20 0 0年 5月 2 1日 ,由河北省科技厅组织 ,并由河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持 ,在石家庄经济学院召开了“幔枝构造的成矿控矿作用研究”项目评审验收会 ,组成了以李廷栋院士、陈毓川院士等七名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和以郝东恒院长、祁兰夫副厅长及省科委、省计委主管领导组成的验收委员会。会议由河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土处王丽萍处长主持 ,听取了项目组牛树银教授的详细汇报 ,鉴定委员会和验收委员会的专家们认真地审查了科研报告 ,经过充分讨论 ,对该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及其成矿作用”是“幔枝构造的成矿控矿作…  相似文献   

4.
NW向、NE向两组断裂形成的格子型构造总格局,严格控制了冀北地区金矿、铅锌银矿的空间展布规律,控制了该区地球化学场和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NW向、NE向断裂构造,是本区主要成矿控矿断裂构造,特别是NW向断裂构造,它横贯全区,控制着整个铅锌银矿、金矿的地质成矿规律,成为该区的一大特点,也是解决该区预测找矿问题的焦点。NW向、NE向断裂构造交汇处,多为金矿、铅锌银矿矿化密集区。本文从地质、物探、化探等不同的角度对该区断裂构造成矿控矿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了下一步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石湖金矿区控矿构造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总结出背斜褶皱叠加成矿断裂的多次活动和石英闪长玢岩脉外接触带与断裂带复合控制部位是矿化富集的有利地段。构造地球化学方法是进行深部找矿预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藏措美县马扎拉岩金矿区出露的沉积岩以及近矿围岩的地球化学分析,发现该矿区出露的沉积岩的沉积环境与邻近的扎西康矿床有一定差异。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在矿区识别出原生的沉积界面和火山-沉积接触面以及后生的断层接触面3种Si/Ca界面。目前发现的矿体均位于后生的断裂构造成因Si/Ca界面富钙岩层侧,为成矿流体在该界面水岩反应过程中形成的流体地球化学障引发。马扎拉岩金矿进一步的找矿工作不仅需要注重断裂构造,更应优选发育Si/Ca界面的部位布置探矿工程,并应注重断层旁侧沿顺层断裂发育的沉积成因的Si/Ca界面附近似层状矿体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白乃庙铜金矿田经历了复杂的多期次成矿作用,通过对白乃庙铜(钼金)矿床南北矿带及赋存在不同构造中的金矿床(点)的详细观察分析和对比研究,阐述了铜矿的形成经历了早期变质热液-岩浆热液-晚期变质热液等的多期成矿作用叠加,南北矿带叠加强度不一致,铸成了两矿带地质特征上的差异;不同构造中的金矿脉是不同期成矿作用的产物。赋存于白乃庙主干及其派生断裂或裂隙中的石英脉是燕山期大气降水热液作用所致,而韧性剪切带、片理化带及其附近构造中的石英脉则是海西期末的变质热液(其中混有一定量的岩浆水)矿化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具有:罕见的38 Ga古老变质岩系、早于太古宙末就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板块俯冲记录、并经两期克拉通化、岩石圈减薄与破坏最典型、复合地幔柱最明显、与其它克拉通相比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在新太古代末-中元古代初,区内花岗-绿岩带密布,仅以河北怀安及胶东TTG为例,足以证实为地幔热柱成因;"中部碰撞带"为早期板块俯冲的印记,是和基洛兰(Kenorland)陆块群汇聚过程紧密相联系;自进入1 800~1 600 Ma期间,华北己转变为伸展构造体制,广泛分布有酸性岩浆岩及基性岩脉(岩墙)和伸展裂谷,亦为地幔柱强烈活动的显著特征,无疑是全球哥伦比亚(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组成部分;但进入1 000~700 Ma时,华北除分布基性岩墙(床)群外,只在少数地区有中酸侵入岩体出露,可能是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呈现了隐伏岩浆活动的态势,故有逊于扬子克拉通此期岩浆活动的强度和广度;加里东期("泛华夏期")亦有地台隆升迹象;但演化至中生代,由于受燕山期翘变,和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华北亚地幔拄构造,同时产生了岩浆作用的"大灾变";成矿作用的"大爆发"。根据华北"G型大火成岩省"及变质核杂岩分布、和地震层析解释资料证实,本区是以渤海湾盆地为中心,形成"一盆多岭"的构造格局。正因为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促使区內成矿成藏作用具备有:独特性(如白云鄂博裂谷产稀土特大型矿床、中条裂谷产铜金超大型矿床)、继承性(如鞍山式铁矿与邯邢式铁矿的成因关系)、成藏作用的复杂性(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联系及山-岭金属矿)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冀东金矿矿集区位于河北省东部的承德、唐山、青龙县境内,为燕辽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陆块北缘中段,北部为丰宁—隆化断裂横穿,南部为巨厚的燕辽沉降带,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为主要的控矿岩浆,太古代和中元古代地层为容矿层。通过收集前人硫同位素、铅同位素数据,整理、分析得知,硫同位素具有幔源特征,推测受燕山期岩浆活动影响所致;铅同位素组成具有壳幔混源特征,来源较复杂,结合峪耳崖、金厂峪、下金宝等金矿,认为成矿物质来源与太古代变质表壳岩关系密切,故认为成矿物质以壳源为主。年代学数据显示,冀东金矿形成于太古代、元古代以及中生代三个时期,晚三叠世—侏罗纪为成矿集中期。  相似文献   

10.
冀北地区分布的金和铅锌银等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上有相似性,也有差异。金矿主要分布在燕山台褶带内,与早太古代桑干群变质岩系有关,受华力西期水泉沟碱性杂岩体控制。铅锌银等多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内蒙地轴范围内,与晚太古代红旗营子群变质岩系有关,受燕山期中酸性浅一超浅成小岩株控制。两者的构造控制相似。  相似文献   

11.
华北陆台北缘,内蒙古温都尔庙——白云鄂博加里东褶皱带南侧地带,作者确认,属于形成时代大致相当于苏联贝加尔期的晚元古代褶皱带,构成我国北方硫—多金属的构造成矿带的组成部分。华北陆台北缘晚元古代褶皱带经历三期强烈构造变形,主期褶皱(F_2)的轴面、区域性片理(S_2)和广泛发育的逆冲—推覆构造、韧性剪切带构成了以褶皱带中央结晶轴对称的正扇形构造格局。工业硫—多金属矿体的分布和形态特征,明显具有构造成矿的特性。变形—变质作用的显微构造研究表明:褶皱带的三次重要构造—热事件,每次的变形和变质作用都具成因联系,相随发生,但变质作用的高峰期总在变形之前,尤以第二期最为强烈显著。同时发现,强烈的顺层(片)韧性剪切作用是该褶皱带各期构造变形和片理形成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上太古宙陆核地体共有三类,其中产出包括金在内的多种矿产,金矿类型虽共有四种,但“石英脉型”金矿床分布最广,在我国更具有重要意义。对该类型矿床的研究己经建立了多种形成模式,唯独高级变质组合地体中该类矿床的形成模式尚无成型的报导。陕西潼峪金矿属同生构造型金矿床,空间上严格受区域复背形控制,产于太华群上部层位中。成矿作用完成于区域地质构造发展演化过程中:初期,原地槽的裂谷槽内堆积初始矿源层;早期,粘性变形一变质作用,物质活化迁移;中期,塑性变形—变质作用,矿床形成;晚期,脆性变形—叠加成矿,矿床出露。潼峪金矿床的控矿因素分为三级:一级(区域主体复背形)控制矿田(带),二级(脆—韧性剪滑断裂),控制矿床,三级(石英脉体的破碎扩容带)控制矿体。矿床形成中物质的热—动力分异及其控矿作用具主导意义。依据实际资料建立了“变形—变质—成矿”的三段式矿床形成模式。该矿床形成模式稍加扩展,可运用于小秦岭其它“石英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
已知典型矿床研究表明,斑岩钨矿床具以下基本特点:(1)成因上与特定的岩浆岩建造密切相关。(2)空间上受深断裂控制成群成带分布。(3)受含矿母岩浆制约具特定的蚀变类型组合及其分带规律。(4)常与Cu、Mo、Pb,Zn、Au、Ag等伴生成矿。形成斑岩钨矿床的所谓特定的岩浆岩建造,成因上属作者所划分的过渡型花岗岩类的花岗质潜火山杂岩;时代上集中于燕山早期晚阶段(晚侏罗世)、构造演化阶段处于陈国达教授所划分的地洼发展阶段激烈期。杂岩体演化成矿是斑岩钨矿床形成的基本途径;其成矿岩体几乎无一例外地均是岩浆充分分异演化的分异杂岩体。但随着杂岩体由早而晚岩性由基而酸的演化,壳质组分向岩浆晚期的逐渐聚集,斑岩钨矿床的形成总是与杂岩体既期高酸富碱富挥发分的壳质斑岩直接相关。所以,斑岩钨矿床既具与斑岩铜矿床相类似的成岩成矿机理,又具与斑岩铜矿床明显有别的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前者是斑岩钨矿床赖以确立的依据;后者则决定了斑岩钨矿与斑岩铜矿不同的含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标志及其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4.
羊鸡山金矿床,是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发现的一个与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岩类有关的较为典型的爆破岩简型斑岩金矿床。成矿岩体是由石英闪长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两次侵入所构成的分异杂岩体。岩浆隐蔽爆破作用发育为其成矿岩浆作用的突出特征;爆破角砾岩与石英闪长玢岩紧密伴生构成爆破岩筒,并严格控制着金矿的形成和矿体的空间分布。羊鸡山金矿床与斑岩铜矿床系列各类铜矿床空间上密切相伴,处于同一构造—岩浆成矿带。二者成岩成矿机理也十分相近。作者认为在已知斑岩铜矿成矿区(带)内寻找斑岩金矿床,是进一步扩大金矿找矿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小秦岭石英脉型金矿主要产在华山、文峪等中生代花岗岩基南侧的太古宙荡泽河群绿岩带和早元古代滴沟群孔达岩系中。矿床地质特征和矿物包裹体及氢氦同位素研究证明矿床形成经历了Ⅰ期251~338℃变质热液矿化、Ⅱ期209~336℃变质热液—大气降水热液混合矿化和Ⅲ期155~178℃大气降水热液矿化。成矿元素富集特点及理论研究证明矿化主要发生在Ⅱ期,Ⅲ期贡献甚微。S、C、Pb同位素指示战矿物质来源复杂,并在成矿时高度均一化。综合讨论揭示出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华南与华北古大陆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陆内俯冲作用,可按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指导进一步的找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地区“华北地台”的南北缘,自晚古生代以来,特别是燕山期,由于古大陆板块的活动,在古大陆边缘内陆一侧,形成了近100个与酸性斑岩体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斑岩型、矽卡岩型钼矿床和极少数钼(铜)矿床(占全国钼矿储量80%以上),按矿床空间分布和大地构造环境,可分为东秦岭钼矿成矿带和燕山台褶带钼矿成矿带。其侵入时间主要集中在110~190m.y.。既燕山期。区域内斑岩型及有关类型的钼矿床大致可分为花岗岩—流纹岩辉钼矿系列和花岗闪长岩辉钼矿系列。花岗岩—流纹岩系列岩体与钼矿间的成矿专属性最明显,其岩石化学特征为高硅((?) SiO_2>73%),富钾质( K_2O>5.4%, K_2O+Na_2O>8)、低钠Na_2O<3%),并具高Rb、低Sr、高F、Rb/Sr>1等特点;而花岗闪长岩系列岩体则与钼(铜)矿有关,其岩石化学特征与铜矿斑岩体相似;由于“华北地台”区花岗闪长岩系列所处大地构造环境与斑岩铜矿者不同,故只是形成极少数几个规模有限的斑岩型钼(铜)矿床。源岩浆形成深度相当于23~45km;岩体分异指数DI>80。与岩体上侵成岩和成矿作用相伴,一般产生强烈云英岩化、硅化、绢云母化和钾质交代等蚀变;并出现萤石、黄玉、电气石等含F矿物。矿体一般与钾硅化带密切相关,多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矿化以单钼、钼(钨)或钼多金属建造为主,常出现W、Sn、Bi的独立矿物,有时可形成矿体。只有花岗闪长岩辉钼矿系列中,铜矿化有时可富集为矿体。北方地区基地岩石厚度>40km,为一套含钼克拉克值1—n倍的中深度的片麻岩混合岩,以及作为盖层的元古界浅—中度变质岩;而与钼矿有关的小侵入体含钼量也较高(一般是克拉克值的n—n十倍)。岩体Sr~(87)/Sr~(86)0.7046~0.7100,平均为0.7072;δS~(34)为两组,一组小的正值为+0.24~+7.35‰,另一组较大的负值为-0.3~-15.9‰;δO~(18)+7.2~+9.0‰;稀土总量平均为192.95p.p.M.;∑Ce/∑Y平均为6.98,为稀稀土型,有一定的Eu负异常出现。以上所列数据表明中国北方地区斑岩钼矿“成矿”侵入体的来源与斑岩铜矿者基本一致,均属壳幔型,或“Ⅰ”型。但通过混合参数计算锶的来源,结果表明:57~76%来源于下地幔,24~43%源自地壳。因此,本区燕山期“含矿”岩浆相对比较富钼。然而由于所处大地构造具体环境不同,切割深度有别,从而源岩浆的壳源,幔源物质比份不一,所以在“地台”区南北两侧形成各具特色矿物组合的以斑岩型为主的钼矿成矿带。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介绍了下营坊一带主要构造格架—NE向S状不对称褶曲的几何特征、形成机制、变形环境及控岩控矿作用。通过区域应力场分析及岩组分析,揭示了该区在NE向左行斜冲剪切机制下,元古界层状岩层因上、下界面的滑脱剪切所造成的交形效应以及所处的中温低压变形坏境。不对称褶曲的翼部地层的顺层滑脱和转折端部位的虚为本区中酸性岩浆活动提供了侵位通道和空同。向SWW倾伏的不对称褶曲的背斜转折端与EW向及NNE向复合构造控制下营坊南梁斑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