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宏 《改革与开放》2014,(21):44-45
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作品《贵妇画像》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长期以来,文学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另辟蹊径,尝试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她的四个追求者以及从他们与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中,展示文化冲突与融合对于性格塑造的影响,从而警醒现代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顺应潮流,有意识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2.
亨利·詹姆斯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家和文艺批评家。在英美文学史上及世界文坛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小说创作上,亨利·詹姆斯青睐女性题材,认为美国妇女在勇气和修养上比男人高明。在他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是以女性为主人公进行描写的。  相似文献   

3.
亨利·詹姆斯的作品和创作理念对后期很多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以《黛西·米勒》为例,在他的作品中,对人物刻画的细腻性,对心理意识描写的生动性,对人物呈现关系把握的准确性,对一件事情叙述的准确性,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亨利·詹姆斯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4.
希斯克利夫是小说《呼啸山庄》的男主人公。他有着对比强烈的爱恨心理。笔者认为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痴爱心理既有着爱情的因素,又与他的恋母情结有关。希斯克利夫的仇恨·心理的产生与他的孤儿生活、养子生活、奴仆生活和凯瑟琳的爱情背叛有着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19世纪著名的俄罗斯作家普希金的代表作,作品中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为情而生、为情而苦,这一形象感人至深,在俄罗斯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达吉雅娜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使人们正确的认识女主人公。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周大新作品<走出盆地>女主人公邹艾到<湖光山色>女主人公楚暖暖形象的变化,通过她们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南阳盆地女性在不同时代对走出盆地以及回归盆地的不同诉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俄国文化符号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美国女作家埃伦&#183;格拉斯哥的长篇小说《生命之轮》失败的爱情故事.认为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未能最终走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于双方对话意识的缺失;双方在“所见之外”方面的障碍以及女主人公“独特自我感”的不足乃是导致恋爱失败的两大对话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池莉作品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同时也渗透着她个人情感和经历,体现了文艺心理学中的缺失性体验。在《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里,池莉把她个人童年时期对自由和认同感的缺失,渗透在豆芽菜的生活、心理描写之中;在《口红》中池莉把自己对知识分子的不屑,以及对商海的无限向往,夹杂在宁岸、赵耀根的性格之中。  相似文献   

9.
池莉作品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同时也渗透着她个人情感和经历,体现了文艺心理学中的缺失性体验。在《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里,池莉把她个人童年时期对自由和认同感的缺失,渗透在豆芽菜的生活、心理描写之中;在《口红》中池莉把自己对知识分子的不屑,以及对商海的无限向往,夹杂在宁岸、赵耀根的性格之中。  相似文献   

10.
《雷雨》和《画中情思》这两部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的作品,均成功地塑造出人生经历和悲剧结局存在较大相似性的女性形象蘩漪和吉拉娣。从两位作家的文化修养、生活经历、思想道德及所处的国内外环境等方面来梳理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侧重从艰难的生存境况、复杂的性格及悲剧性命运三个主体层面来分析两位女主人公的相似之处,并对产生这种相似性的原因进行探析。同时也将从处世态度与觉醒程度的差异性上来比较两位女主人公形象的相异之处,进而分析造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穿裹尸衣的女人>是智利女作家玛丽亚·路易莎·邦巴儿的代表作,作品独具匠心地选择以死者视角来反思女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并通过多种内聚焦视角的交错运用淡化情节,突出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钟诗卉 《魅力中国》2011,(2):279-279
小说《螺丝在拧紧》讲述了一个带哥特传统的心理恐怖故事。本文从背景,情节和人物塑造三方面分析了亨利·詹姆斯在《螺丝在拧紧》中的所体现出的哥特色彩。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英国文坛杰出的女作家之一、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以其怀疑、热情与洞察力,仔细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笔触刻画了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当然也不乏众多形象鲜明的男性形象。在她的众多作品中女主人公们大都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在男权文化为中心的社会表现出极强的母性意识,"性解放"的进一步发展也增强了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社会深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王蕾  苏岩 《理论观察》2013,(6):86-87
劳伦斯的短篇小说《太阳》反映了工业文明和父权制社会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女主人公朱丽叶在远离自然的城市里生活,从身体到精神都倍感无限压抑,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回归大自然,在阳光下重新获得生命的力量,心灵得到解放。作品中随处可见劳伦斯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品钦的《拍卖第49批》极具神秘气息,是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在作品中,品钦将模棱两可的信息与碎片化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运用不确定性来揭示后现代社会中迷宫般的现实世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俄狄帕在迷宫中追寻,试图发现自己的身份并在生活中找到意义和秩序,然而,她的追寻以悬而未决告终。但追寻给俄狄帕提供了思考生活意义及尝试全新生活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张静 《魅力中国》2011,(8):224-224
朱丝蒂娜·莱维是法国当代文坛一位才情横溢的女作家。她的成名作《没什么要紧》这部畅销小说以细腻的情怀、絮絮叨叨却又酣畅淋漓的独特写作手法描写了一个女人爱情的毁灭与重生的故事。本文将通过对其作品中主人公的要紧和不要紧的解读,挖掘出隐藏其下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7.
居斯塔夫·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中,描述了女主人公艾玛一生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悲惨故事。福楼拜让我们目睹了一个女人如何被欲望和疯狂毁掉的整个过程。艾玛的悲剧是令人惋惜但同时又是令人警醒的。  相似文献   

18.
《黄色糊墙纸》是根据美国女权主义先驱兼作家吉尔曼的自身经历写成,主要目的是批判米歇尔医生"休息疗法"的不合理性。吉尔曼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得场景的设置,故事的题目和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具有了别具匠心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对父权专制的强烈控诉和对于传统女德的大胆反叛。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结局必然性的分析,没有强调人物所处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是着墨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作者循着克利佛由生理残疾导致心理残疾的过程,映衬了女主人公康妮与另一男主人公梅乐士走向“伊甸园”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三个人不同个性的发展,必然导致故事的结局——康妮由了解而厌恶,最终放弃克利佛,选择与梅乐士步入幸福的二人世界。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一致认可海明威塑造了众多打不垮的"硬汉"形象,但对他作品里的女性形象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依据文本,深入挖掘,全面解读,可以发现海明威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况,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以极为欣赏的笔调塑造了一位所有男人心中的完美女性——凯瑟琳,她美丽、温柔、勇敢就像"天使"一般。但是这样的女性在真实的世界中却是让不存在的,远远的高于现实。现将论述她的不完美性以及在海明威的笔下形成这样的女性形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