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三支一扶"工作从2006年开展,至今已近八年,取得了显著成就,对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促使毕业生踏实就业提高技能,真正融入社会,提供了平台。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而据预测,2014年将达727万人。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以市场为导向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已初步形成,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2.
又到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是创记录地达到了559万人,较上年增加64万。据统计.截至去年9月.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有超过140万人未能如期就业。往年积压的未就业大学生将加入今年的就业大军.与559万新毕业生“抢饭碗”。而在安徽省。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19.9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1.2万人。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仅有115万人,2013年已达699万人。大学毕业生虽然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是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快速增多,造成就业环境日益严峻,就业压力明显加大,目前大学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更不容乐观.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有611万人,比上年增长52万人.  相似文献   

5.
张磊 《中国就业》2014,(6):54-56
正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热点问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先进经验,对加速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而大学生创业作为就业的一种高级形势,在高校就业率中所占的比重也成上升的趋势。在这种大环境下,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区域大学生的创业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为高校毕业生以黑龙江省区域为目标地点进行自主创业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增加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进而提高大学生选择创业的积极性,达到以创业促就业的目的,减少毕业生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7.
陈亚东 《中国就业》2008,(10):32-34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环境日益激烈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82万人,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急剧上升。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0万人,比2007年又增加50多万。从官方统计的数据来看,大学生的失业率已跌至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5%左右)的五到六倍,每年均在数十万人之巨。已构成一个数量惊人的群体。  相似文献   

8.
刘峥 《中国就业》2011,(2):18-19
随着毕业人数的逐年攀升,就业率呈现连续下滑趋势,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据统计,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l万人),2010年则增至630万人。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0%,2003年就业率为75%,2004年为73%,2005年为72.6%,到2009年则为68%。  相似文献   

9.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史上最高的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从各地传来的消息看,应届大学毕业生签约情况不容乐观。有报道称,截至四月底,北京上海的签约不过一半,安徽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签约率45.32%。另据新华社报道,一份针对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本科毕业生为35%。没有签约的大学生毕业后将进入就业市场。面对史上最多的高校毕业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强力推进。  相似文献   

10.
699万人是什么概念?比总人口数为630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还要多出69万人,这一群人正共同面对号称"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今年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错位、高校学科设置缺乏特色、大学生自身定位失衡等矛盾,共同促成了"最难就业年"的诞生。(5月19日《现代快报》——699万毕业生冲击最难就业年北京签约率不足3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就业》2009,(6):1-1
随着时间的推移,2009届大学生已经进入毕业离校的倒计时。有关数据表明:2007年,国内新增大学毕业生49527,其中1442万人当年未能实现就业;2008年,新增大学毕业生559万,其中100万人至今未能就业;2009年,国内将又新增611万人。累计往年沉淀未就业大学生,共需就业岗位超800人万个,加上中等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就当下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而论,其就业形势空前严峻。  相似文献   

12.
自1999年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教育改革政策以来,一方面确实达到了当时"带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的扩招目标,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政策也由"包分配"方式转向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方式。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大,俨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关系经济发展之大问题。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仅为159万人,而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49万人。16年的时间内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长了近5倍,随之带来的则是越来越高的大学生失业率。  相似文献   

13.
<正>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的政治问题。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和毕业生待业人数逐年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710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一、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刘传平  周杰 《中国就业》2009,(10):26-28
现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难就业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据权威部门估算,今年全国仅返乡农民工和毕业需就业的大学生就高达1260万人。就云和县而言,今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形势较为严峻。2009年,全县高校毕业生有500余人,加上往年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预计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00人,而有效需求增长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大。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开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几年来更演变为"大学生就业难",并成为社会焦点。2009年,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10万人,较2008年增加52万人,几乎占到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岗位总量不足、供需  相似文献   

16.
6月12日,吉林省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区工作现场会举行。吉林省将以6项措施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全省新毕业的高校毕业生8月末签约就业人数将超过11.2万人,签约就业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559万人,比去年增加64万人,按照初次就业率70%推算,将有160多万人不能实现当期就业。严峻的就业形势,再次将大学生就业难推入公众视野中。  相似文献   

18.
从就业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政府公布数字显示,2004年至今,我国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就业率在70%左右,按照教育部"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700万名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预测,在此阶段将有近810万的大学生不能实现就业。与此同时,某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会  相似文献   

19.
化解就业难     
又一批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每当这个时节,跟离愁别绪一起出现的就是就业问题。全国今年将有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再创历史新高。分析这699万的高校毕业生,约占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比上年增加19万人。再加上还没有就业的21万2012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前所未有。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最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季在逐步破解。更多人剥茧抽丝,思考这个"史上最难"如何从根上化解。新华网: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建议继续大力实施政策性就业项目,建立不同地域之间的就业联动和支援机制。第二,国有企业在支持大学生就业上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社会上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第三,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国有企业启动和实施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青年人才储备和培养工程,保持和加大优秀高校毕业生的招聘力度。第四,要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加大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一)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1、大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加,就业人数也迅猛增长根据相关数据,由于大学扩招的影响,我国2011年面临就业难的大学毕业生达到了660余万,比2010年多30余万人。虽说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增多,但我国大学生的总数只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四,这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率存在很大差距。且我国的很多岗位都缺少人才,比如说教育岗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