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20年初,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中国采取了严苛的防控措施。短期内的社会停摆对国内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也抑制了碳排放量的增长。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碳排放模块的开放经济CGE模型,根据冲击来源设定不同情境,量化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造成的宏观经济、产业扩散以及CO2减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GDP的影响约为-2.74%,从冲击路径看,供给侧冲击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主导冲击路径,从冲击来源看,防控措施的影响远大于疾病本身的影响。在碳排放方面,虽然疫情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碳排放量,但经济代价极大,具有短期性和不可持续性。最后,基于后疫情时代,为经济恢复与碳减排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中国经济运行带来巨大影响。由于2020年2月境外疫情并不突出,因此国内研究机构在2月份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时,更多比照2003年的非典疫情。当时的基本共识是餐饮业、旅游、电影、酒店、影视等服务行业受到严重影响,展览、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受到较大影响,工业、建筑业、农业将受到一定的冲击。对钢铁需求的乐观预测是一季度钢材需求量下降20%~30%,二季度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步好转,人民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在国家相关激励政策作用下,钢铁需求量同比会有一定增长。  相似文献   

3.
利用CGE模型中不同宏观闭合选择的情景分析,本文检验了中美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多种宏观经济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主要发现:(1)综合供给学派和现代货币主义学派观点可解释供给冲击压力,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偏重投资等形成供给冲击压力诱因;(2)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对中美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形成供给冲击压力有着不完全一样的解读,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对冲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对供给冲击产生的消极影响,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则需要政府作用的适当发挥;(3)中美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产业链断链断供冲击对经济下行压力影响远超中美贸易战的关税壁垒,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政策启示:(1)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协同对冲市场预期转弱趋势,沉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中美贸易摩擦挑战;(2)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实现供给与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均衡;(3)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变幻莫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EPU)不断骤升,导致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频繁剧烈波动。本文基于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BVAR)考察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货(INE)上市初期、新冠病毒疫情暴发前及暴发后三个时点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与上海原油期货、布伦特原油期货、WTI原油期货价格的冲击波动影响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不同时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与原油期货价格的冲击响应具有显著时变性、差异性及非对称性,新冠病毒疫情暴发后上海原油期货价格走出独立行情。本文所得结论对于平抑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冲击,保障中国经济发展和原油供应安全等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检验我国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存在顺周期性特点的同时,引入带有随机波动时变参数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基于历史数据研究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冲击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跨境资本规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指数的冲击响应方向在样本观察期内均为负向,并且响应程度随时间推移逐渐趋于弱化。随后,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在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冲击传导的过程中,进一步探讨货币政策因素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因素是否对其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方式与效果。研究发现:跨境资本流动通过推高M2增速使得系统性金融风险攀升。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其作用原理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削弱M2增速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抵偿作用,进而减少跨境资本流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负向冲击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机电工业》2021,(3):50-51
2021年,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继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中国经济将由结构性复苏向全面复苏转换,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进一步增强。自1月以来,尽管我国多地接连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暂时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应对、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继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猛 《工业技术经济》2009,28(10):65-69
金融危机可以通过贸易和资本流动的渠道传导到中国。由于当前国内利率没有市场化,因此利率和汇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在中国有所放宽金融和资本账户下,金融危机传导到我国经济的路径更趋多元化。基于这样的前提,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将成为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的分析框架、政策措施及其效果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中外学者的密切关注。本文基于一个实物部门与金融部门相统合的可计算性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从比较动态的角度定量分析在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应对危机的公共支出政策对中间品、相关产品价格和产量、宏观经济指标、金融指标及居民收入的影响,并提出模拟结果的相关政策含义,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外溢效应是否存在差异?作用渠道是否不同?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SVAR模型,同时纳入两国宏观经济金融变量,实证检验了中国和美国货币政策的相互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两国货币政策的外溢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进一步地,本文充分考虑两国贸易结构、资本管制程度和金融市场摩擦程度的差异,构建了一个包含金融摩擦的两国DSGE模型,探讨非对称性的内在逻辑。具体而言,中国货币政策的贸易渠道溢出效应更为明显,即中国提高利率后,国内经济活动收缩,投资和产出下降,进而导致中国从美国的投资品进口下降,使得美国的产出下降;而美国货币政策的金融渠道溢出效应更为明显,即美国提高利率后,资本流出中国,进而导致中国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企业净值下降,在金融加速器作用下,企业外部融资风险溢价进一步上升,从而加剧中国产出下滑。在当前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背景下,本文研究旨在厘清两国货币政策的跨国传导机制,为实现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本文基于2000~2021年相关数据,从抵抗力和恢复力两个角度考察了疫情冲击下长三角26市2020年与2021年的经济韧性,并深入探讨了各市经济韧性的空间相关性,分析了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长三角中东部城市的经济韧性较强,西部城市经济韧性较弱;(2)疫情对长三角的经济冲击是暂时的、可恢复的,2021年大多数城市已恢复到疫情前或更好的水平;(3)区域发展基础、科技创新水平、劳动力环境、产业组成、政府管理、对外开放程度是抵抗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卫生事业水平、产业组成、对外开放程度是恢复力的主要影响因素;(4)长三角地区经济韧性具有正向空间关联性,特别是2020年抵抗力的空间关联性较为明显,形成了“长三角一体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1-11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8415份,新签合同额1956.6亿美元,同比下降3.0%;完成营业额1333.3亿美元,同比增长0.6%,全年预计可以实现平稳发展。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在世界经济复苏放缓、新冠疫情反复冲击、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通胀水平高企以及主要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国际工程市场面临增长压力,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积极克服国内外错综复杂环境的影响,坚持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统领,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广泛参与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产能合作,稳中求进,加强风险防控,努力实现对外承包工程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82.3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9.8%。国家信息中心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8.0%和5.5%。2021年,我国经济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政策收紧等影响,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供应链受阻。  相似文献   

12.
自美国国内首次确诊新冠病例以来,其疫情呈爆发式增长,在此期间实际利率为负的时间超过一年半,且在疫情形势趋稳和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实际利率依旧不增反降,在预期通胀下行的背景下,实际利率相比于名义利率而言将是影响未来经济走势的主要因素。本文创新使用TIPS作为美国实际利率的衡量指标,将实际负利率的成因归类为周期、结构和交易三大因素,并通过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探究实际负利率的效用,并得出以下结论:实际利率为负对抑制美国国内通货紧缩有显著作用,且对美国制造业的回暖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实际负利率对贸易金额的影响较小,对长期投资利率的影响有限。根据分析所得的成因和结论引出对中国利率政策的启示:提升对实际利率的关注度并保持货币政策灵活性,警惕实际利率为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数字支付因素和货币创造过程的多部门动态宏观模型,研究了数字人民币发行与数字支付进一步发展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及波动的影响。本文认为,数字人民币发行与数字支付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提升支付效率、降低现金使用成本和现金需求,加速“无现金时代”的到来,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摩擦,改善金融监管。这既影响居民的资产配置,增加居民储蓄,进而压低长期利率,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从而提升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增加经济稳态下的总产出和居民福利。同时,货币乘数会有较大幅度提升。当宏观经济面临外生冲击时,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协同数字支付的进一步发展会提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和逆周期调节作用,若中央银行选择实施最优货币政策,则可以进一步降低经济波动带来的福利损失。本文研究为数字人民币发行与数字支付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自新冠肺炎病毒疫情蔓延以来,我国正以举国之力共同对抗疫情,各级政府在防控疫情、保障后方、稳定经济等方面均及时出台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以攻克疫情、复苏经济。瘟疫无情,人间有爱。在劳动关系方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各地的人社厅(局)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其核心精神在于保障劳动者权益。但是,因行业特殊性,建设工程领域农民工的工资情况比较复杂,现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难以直接适用,需要专题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5.
《施工企业管理》2020,(3):79-79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广大施工企业的复工工作也在加速进行。但湖北省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其他有关地区疫情反弹风险不可忽视,疫情给施工企业复工带来的影响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疫情防控工作丝毫不能松懈。面对疫情防控和复工的双重压力,施工企业正通过把握复工相关政策、做好复工预案、完善并严格执行疫情防控管理方案、超前策划资源配置、及时做好签证等,实现企业及项目的有序复工。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眼于后疫情时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不同阶段,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从新冠大流行时疫情冲击我国经济的路径出发,评估后疫情时期新冠肺炎疫情与经济之间的权衡,分析后疫情时期疫情发展的不同规模对我国GDP、进出口贸易、贸易条件、福利以及部门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后疫情时期,疫情的长期持续小规模爆发对宏观经济的破坏效应更明显,若疫情长期内持续小规模流行,我国的GDP、进出口贸易、居民福利以及部门产出均受到明显冲击;(2)在后疫情时期,疫情的短期偶然性爆发并不会对我国的GDP、福利、贸易条件以及部门产出产生明显的负面冲击,这主要是经济发展韧性抵消了疫情的短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较为频繁地遭受外部负向重大冲击的时代背景催生了对中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指引的双重需求。基于非常规货币政策效果取决于金融市场摩擦程度的理论逻辑,从近年来给中国金融结构和金融运行机制带来颠覆性影响的数字金融出发,本文尝试从理论上回应上述问题。研究发现,常规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区别可归结为中央银行资产总量和结构调整的差异,前者调控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后者调控不同金融资产市场间的利差。在经济遭受严重负向冲击时期,基准利率调控受到有效利率下限的限制,而冲击会放大利差水平,因而非常规货币政策更为有效。数字金融影响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相对效果,是基于利率和利差变动对企业投资影响的相对大小实现的,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影响效果越大。本文将中国特色经济发展与传统理论逻辑纳入统一的框架,并提出中国常规与非常规货币政策选择不仅是经济波动的函数,还是金融发展水平的函数。本文对于新时期如何根据经济冲击特征创新和健全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以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金融市场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了贷款、货币供应量冲击在我国经济中的传导.采用了贝叶斯方法估计DSGE模型的参数,并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冲击的传导.研究发现,DSGE模型对我国的经济数据拟合较好,且动态地刻画了冲击的传导过程;贷款和货币供应量冲击主要通过投资影响产出,而消费对冲击的传导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前,席卷全国的新型肺炎疫情,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得到了全面有效的抗防。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国内诸多建筑企业积极参与应急医院的建设任务,并以其"中国建造"的速度建成交付,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和赞许。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经济复苏和行业复工随之开始,突发疫情会对建筑业带来哪些影响?建筑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应对的思路和措施应如何调整?  相似文献   

20.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电力行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电力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为社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提供坚强电力保障;四季度电力消费实现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消费需求已恢复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