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析认为韩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民营化大致经历了大型商业银行的民营化、专业银行的民营化、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先国有化后民营化以及借助外资力量进行民营化几个阶段。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深化;政府需要积极参与和引导;产权私有化不等于经营自主化;借助外资加速民营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刘家义书记在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加快财税金融领域基础性改革,实现市场主体活力、财政"三保"能力、政策引导能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宁阳县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难题,出硬招、亮新招、推实招、动真招,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施策、靶向用力,为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持续贡献"金融力量"。  相似文献   

3.
李虹  亚琨 《天津经济》2012,(8):26-29
伴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的地位日益重要,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作为碳金融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在碳金融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国内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存在的关键问题和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但货币传导机制不畅通、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直接融资市场发展不健全成为制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因此,需要采取疏通货币传导机制、扩大商业银行有效金融供给、健全完善直接融资市场渠道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等。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金融创新的原则和前提,必须围绕"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实体经济效率"展开"鼓励金融创新",非常重要。但问题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创新?秉持什么原则?要不要有方向性的引导?这才是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最近在关于余额宝的讨论中,很多支持余额宝的高官、学者都在用"金融创新"掩饰一个重要问题:余额宝  相似文献   

6.
李明  卢爱珍 《新疆财经》2010,(4):72-74,79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交易和碳金融也随之产生。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碳金融该何去何从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全面阐释碳金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如何应对碳金融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连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中心枢纽,在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一防线"。然而,在混业化趋势不断加强,金融脱媒程度不断加深的影响下,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金来源收紧,资本投向长期化等资本结构性隐患。以资本结构调整为特征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在解决商业银行转型困境,发挥商业银行枢纽作用,疏导输入型系统性风险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为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制度安排、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活动,是金融结构提升的主要方式和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现代金融发展史实质上是金融不断创新的过程。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就是商业银行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以目标客户为导向,运用新的思维、新的技术和新的组织方式对原有的业务品种、服务方式进行整合、改进,或者是针对客户的新需求,开发新的金融工具、新的支付手段、新的融资方式和新的服务方式,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份额,提高银行经营效益的目的。中间业务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  相似文献   

9.
低碳背景下商业银行推进绿色信贷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格局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演变催生碳金融。在此背景下,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推出了针对银行业信贷导向的"绿色信贷政策"。为此,深入研究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政策环境和困难,探索落实有效途径,对于国内商业银行和中国经济发展完成低碳转型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姚珉  张晖 《改革与战略》2012,28(8):119-123
文章从国外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状况入手,对国外银行在碳金融方面的业务开展类型进行了全面归纳和分析,并将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状况与之对比,对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碳金融产品作了全面梳理,从而发现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由此提出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二者需要良性循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上级有要求,宁波有需求,市场有诉求。去年11月,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布《关于推动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引导宁波金融业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金改思考     
5月以来,国务院多次指出,金融和实体经济密不可分。尤其7月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简称"金十条"),从多个角度阐释了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如何"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意在加强引导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央行2020年以来已多次"喊话",银行体系适当让利给实体经济。3月2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应对国际疫情影响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布会上,就下一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方向,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说,要继续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以此引导贷款实际利率不断下行。要积极引导银行体系适当让利给实体经济,让"稳经济"和"稳金融"实现共赢。而在一个多月前.  相似文献   

14.
武峰鹏 《理论观察》2010,(3):140-141
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均把目光投向了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碳交易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碳全融”已是大势所趋。本文在分析“碳金融”发展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探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大数据已经与经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融景象。大数据已经成为了金融领域广泛运用的核心技术,并且通过大数据等新技术,对传统的金融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造。银行系统进行了转型升级,给客户和工作人员带来了更智能、更安全的体验。然而,如何提供给客户更优质的服务体验、如何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文章详细的解读各个主体的含义,分析当前商业银行状况,寻找出一种策略,更好的保障商业银行大数据创新产品为实体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减碳的重要推动力量,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速度与效果。当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逐年增长但占比较小,体系逐步完善但服务不成熟,产品种类增加但创新不足。其原因主要在于资产风险权重高、成本收益不明显、金融技术和人才不充足,制约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内在创新动力。因此,需要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提升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动力。文章提出要进一步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促进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数据管理,提高绿色信贷成本收益率;提升金融科技能力,防范绿色信贷风险;加强培养和引进绿色信贷金融科技人才,增强后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持有流动性相对较差的资产而借入流动性较强的负债,被称作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也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金融科技发展从多个角度重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基于我国2010—2018年136家商业银行的年报文本信息,本文构建了产品、渠道、技术和应用四个维度的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指数。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但主要降低了负债端的流动性,对资产端的流动性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对于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的抑制不仅没有削弱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明晰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苹 《特区经济》2012,(10):87-88
自上世纪90年代末碳金融活动兴起以来,全球碳金融市场已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碳金融交易也日益活跃,做为碳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我国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在更好地为低碳经济服务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其碳金融业务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货币、金融通过服务实体经济得利,反过来又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此为货币金融存在之义。义并不反对利,但义利关系要平衡,社会经济才能顺利发展,否则就会"翻车"。近代中国的"橡胶股票风潮"、金圆券改革、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都是金融脱离实体经济、造成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的实例。必须牢记金融发展中的义利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20.
国内同业竞争和本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直接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面对的重要问题。在对国外商业银行的综合化"金融超市"经营模式进行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超市",可以让商业银行的自身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文章主要从我国商业银行构建"金融超市"的必要性入手,对商业银行组建"金融超市"的措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