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清末新政时期的经济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新政是封建王朝挽救其统治的最后一次努力。不仅政治上的“预备立宪”令人瞩目,而且经济方面的“变法”活动也对当时的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还影响到清王朝的命运。把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纳入新政的范畴加以研究,或许会丰富对清末新政的特点和性质的认识。本文将首先概述庚子之前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庚子后清政府应付危局的设想;接着论述清政府在经济制度方面的变革;然后从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摇摆和混乱;最后简要地总结新政时期经济政策的特性。一、官僚集团内的政策设想庚子之前数年中,清政府为应付甲午战败后…  相似文献   

2.
潘广霞 《理论观察》2012,(4):103-104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新兴起的女子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东北地区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新式教育蓬勃兴起,女学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促进了东北地区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阐述东北女子教育在普通学堂、师范学堂、留学教育及实业教育几方面的情况及新政时期东北地区女子教育的发展及局限,对于今天的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所发动的现代化运动,也是辛亥革命史中重要的内容.美国学者任达所著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从中日关系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段历史,堪称这一领域的代表性著作.作者认为,清末新政是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的革命性运动,其中日本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对清末新政细致的研究,及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关辛亥革命史的教学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严晓峰 《中国报道》2008,(11):109-109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大清帝国最后十年——清末新政始末》开辟了一个研究断代史的新方向。该书并不是研究清末新政、宪政改革的首部著作,但它角度新颖,见解独到深刻。  相似文献   

5.
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于“甲午一败,庚子再败”后响应清政府新政的上谕,于1902年12月25日在天津创办的《北洋官报》,是清末新政时期创办的一百余份新式官报的模板。然而受史料及传统研究范式所限,人们给予《北洋官报》关注较多的是其对清末新政内容的呈现,而关于《北洋官报》及其副产品之编辑、印刷、发行等情况,未见旁及。本文以《北洋官报》的出版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清末官报的编辑、印刷、发行、舆论构建情况,探讨晚清十年官报的出版与政治改革、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徐建生、徐卫国合著的《清末民初经济政策研究》 ,2 0 0 1年 1 2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约 2 2万字 ,着重探讨的是 ,晚清和民国初年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型及其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影响。洋务新政的推行 ,是近代经济政策转变的开始。图强、求富是新政总的指导思想和长远的目标导向。具体指导经济活动的则是“制器”和“浚饷源” ,再佐以“分洋商之利”和富民的设想。具体措施就是兴办新式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但洋务企业缺乏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民间私人资本也得不到自由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甲午战后 ,清政府确立了“以筹饷练兵为急…  相似文献   

7.
严氏蒙养院作为我国首所民办幼教机构,是在清末新政兴学的背景下,在直隶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的共同参与下创办的。而《癸卯学制》的颁布也起到了一定的政策引领。它的创办,开启了近代民办幼稚教育的先河,推动了直隶学前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幼儿师资队伍的建设。尽管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其开创性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系列房地产新政的出台究竟是否真如坊间所评是"制易行难"? 经历了传统"金九银十"非典型的低迷,中央及地方联手密集推出了一系列房地产政策,并更新了相当部分的实施细则.新政实施近一个月,却未见政策下发伊始惯有的"井喷"式火爆:购房者依旧紧捂钱袋持续观望;开发商对政策面的指向性也难下定沦;媒体之上或见"市场复现繁荣"的鼓舞,又闻"新政落地无声"的尴尬……  相似文献   

9.
贺晶华 《魅力中国》2014,(22):300-300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宣布开始新政,要求各大臣广献计策。在此情形之下张之洞与刘坤一联合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成为清政府实施新政的蓝图。清政府实施的新政以《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为基础而展开。《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对于研究张之洞的法律思想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阮兴 《发展》1998,(11)
义和团运动后辛亥革命前,风烛残年的清王朝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勉力实行“新政”。由于清末新政是在臭名昭著的那拉氏的主持下搞起来的,被认为是“为了讨好帝国主义”和欺骗、麻痹人民群众,因而当时的革命进步人士皆斥之为“假维新”、“伪变法”。其实,这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11.
金满楼 《中国报道》2011,(3):100-103
新政是用银子铺出来的,清末十年中财税收入的剧增,与新增加的各种捐税有着直接的关系。据统计,清末各地征榷的名目,计有肉捐、车马捐、厘捐、酒捐等不下百种,这些历朝历代闻所未闻的税目几同于天罗地网,网住了黎民百姓,更网走了他们本就有限的钱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近代化与西方的自发内生型近代化不同,属于后发外生型。鸦片战争一起,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但是中国并没有踏上近代化的征程,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中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图"自强求富",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并直接派员赴西方学习,从而开始了清末留学运动。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留学的首选地,学习的重点从学习先进技术转向学习制度、思想和文化。清政府对留学运动"自强求富"、挽救危亡的理想预估和最终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错位,甚至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客观来讲,清末留学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财政近代化肇始于清末,开拓于民国。自清末新政以来,思想界对财政预算的性质与作用的理解逐步深化,实现了对于税政管理从民本思维到民权意识的突破,并提出了约束政府"钱袋子"的公共财政思想,这促成了中国政治理念的转型。通过财政预算的控制来约束政府权力,是近代思想家对于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唐飞鹏 《南方经济》2017,36(5):18-34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是一项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税收政策。通过问卷调查"世界工厂"东莞市967户企业,发现新政实施普惠度和企业满意度均不高。Logit模型回归显示,微观企业的内在特征、经营条件和政策认知会影响其对新政的应用度;新政实施呈现出显著的受众特征。根据对15户典型企业的实地访谈,剖析各类企业抵触新政的现实原因并提出对策。企业大多预期新政的未来作用很有限,效果评价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其中六个特定行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满意度相对较高。研究结论可为新政的事后评价、管理服务及后续应变调整提供参考指引。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是没落的清政府为延续统治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次变法,尽管这次变法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变法的多项内容却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传播生态.清末民初,一系列独立报人走上历史舞台,以其实践践行着新闻专业主叉理念和工作原则.报人开始自发地成立新闻团体,进而形成共同的作业准则.中国最早的新闻教育也在这一时期产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广州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政策以及创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广州留学回国人员创业的对策,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领导和协调;改进资助项目管理;实行创业园企业化改造;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园区;创建优良创业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7.
刺眼的数字     
王彦堂 《东北之窗》2010,(11):18-21
千呼万唤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终于从今年元旦起实施,就在政策实施前一天,深圳出现了万人退保潮,进入新年,在佛山等地也出现零星的因无法退保而产生的冲突,不少网友也留言对新政表达不满。这样的反常现象让社保转移“新政”遭当头一棒,让其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那么.究竞是误读了“新政”,还是“新政”本身存在政策缺失?认真研读新政.其中的几个数字也许更值得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梁盼 《新财经》2013,(11):98-99
在国家制度的革新中,经济制度往往会首当其冲。制定新的经济政策,从而富国强兵,成了清末新政的突破口。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古老而又封闭的社会经济制度与强行闯入的西方资本主义发生巨大的碰撞。随着一系列抗击西方霸权斗争的失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战败之后,清政府和绝大多数士绅终于开始认真反思中国的制度问题,并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落后的原因,首要的还不在于物质层面,而是制度设计及其背后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清末新政是20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一步。虽然其改革最终没有达到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体现在推动了经济近代化,为经济制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政治近代化,促进了近代法律的萌芽,促进了君主立宪制的实施;推动了教育,废除了落后的科举制,颁布新学制,促使新式学校的勃兴。  相似文献   

20.
2017年1月,江苏"人才新政"出台后,各人才工作部门及全省各地围绕新政26条出台执行意见,完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完善"人才新政",取得更大成效,文章研究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在人才政策的高度上争创新优势,围绕促进人才流动和人才激励完善人才政策,围绕促进多梯度人才建设优化人才政策,围绕促进人才环境建设健全人才政策,切实保障人才政策落实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