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读了《经济研究》1980年第8期上刊登的张朝尊同志写的《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的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内涵”),觉得这的确是个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我也愿意就此发表一些看法,和同志们共同研究。一如何理解斯大林同志的表述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说:“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如何理解斯大林的这段话?我的理解是:第一,斯大林对社会  相似文献   

2.
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斯大林指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一项基本原理。有些同志不同意斯大林的这一说法,认为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看成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是没有根据的。他们或者从根本上否定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社会再生产的普遍原理,或者认为这一原理只适用于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再生产。我们认为,这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这里先从前一种看法说起。  相似文献   

3.
<正> 一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说,地理环境即自然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的和经常的条件之一,但不是决定社会面貌、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决定从一种制度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制度的主要力量。斯大林讲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在这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人们对于这个基本原理的理解,往往有很大的片面性,把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社会制度变革的关系同自然环境与社会物质生活、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同起来,因而过分轻视自然环境对社会物质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说:“形成社会的精神生活的源泉,产生社会思想、社会理论、政治观点和政治设施的源泉,不应当到思想、理论、观点和政治设施本身中去寻求,而要到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中去寻求,因为这些思想、理论和观点等等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论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文选》上册,第189页。)经济法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同样要到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的存在中去寻求。从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和法律的客观存在来看,可以概括为: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或条文),是  相似文献   

5.
<正> 当前,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些同志认为,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容。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在这里,我想谈一点粗浅意见。一主张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应当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同志(下简称“肯定者”)认为,斯大林表述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整个社会需要”,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则是“整个社会需要”的一部分,所以,扩大再生产需要应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容。斯大林所说的“整个社会需要”,能作这样的理解吗?回答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6.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自身的基本经济规律。所谓基本经济规律是这样一种规律,它决定该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而决定其生产的实质和本质。《(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66—567页)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作了如下表述: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的领袖,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无疑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立了历史的功勋。但遗憾的是,斯大林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未能始终如一的很好的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并将她与苏联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在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之中的某些带有全面性的、影响巨大深远的失误。  相似文献   

8.
蒋申霞 《时代经贸》2008,6(12):24-25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在马恩的设想中,应该采取领先战略.而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俄国并不具备实行争先战略的条件.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应该像马恩设想的一样,面对理论上要求高的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状况低下的矛盾,斯大林选择了争先战略,即在工业方面同资本主义竞争,以期在短时间内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战略.这一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国内生产状况落后;第二,党内斗争的需要;第三,斯大林自身认识原因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蒋申霞 《时代经贸》2008,6(8):24-25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在马恩的设想中,应该采取领先战略。,而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俄国并不具备实行争先战略的条件。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应该像马恩设想的一样,面对理论上要求高的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状况低下的矛盾,斯大林选择了争先战略,即在工业方面同资本主义竞争,以期在短时间内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战略。这一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国内生产状况落后;第二,党内斗争的需要;第三,斯大林自身认识原因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社会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来的,这个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是,在理论上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本文谈谈自己的看法。一长期以来,不少教材和论文在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时,一般引证斯大林的表述“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31页。)对这个表述流行的解释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包括“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两个内容。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在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实践中,涌现出不少的经济理论模式。其中,斯大林模式、兰格模式、布鲁斯模式、锡克模式和科尔内模式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影响较大。本文准备对上述五种模式作一比较和分析,从中引出有益的东西。一、斯大林的理论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传统的苏联经济理论的  相似文献   

12.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呢?这里有两个定义:一个是恩格斯的;另一个是斯大林的;从表面上看,两者是不同的。孙冶方同志说,斯大林的定义是不正确的。实际是怎样的呢?我的意见,恩格斯的定义是正确的,斯大林的定义也是正确的。如果再看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下的定义,和他们的在字面上又有些不同,但也是正确的。他们是  相似文献   

13.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读了孙冶方同志《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颇受启发。孙冶方同志对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斯大林把流通排斥在政治经济学对象之外,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独立出来,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之一,都是有问题的,大有讨论的余地。”在对斯大林的定义和恩格斯的定义作了比较之后,孙冶方同志强调指出,生产关系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后更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这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讲得十分明确的常识和道理。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曾说得非常深刻而清楚。斯大林1921年曾明确指出:“当我们已进入新的经济建设时期,当我们已从战争转到和平工作的时侯,‘一切为了战争’这个旧口号就必然为‘一切为了国民经济’这个新口号所代替”。(《斯大林全  相似文献   

15.
今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斯大林晚年的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苏联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概括,它不仅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第一部系统的著作。为了了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发表对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五十年代以前苏联经济学界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的争议以及斯大林这部著作在解决这些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五二年,斯大林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专门讲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紧接着,斯大林又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特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三点:一、  相似文献   

17.
苏共倒台、苏联解体后,许多学者认为,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改革,而是缺少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葬送了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戈氏只是充当了“送葬人”的角色。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研究商榷。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现象     
斯大林问题也可以在中国讨论了。本来,斯大林问题在苏联早就讨论着,戈尔巴乔夫用了“罪行”的字样就这个问题发表过谈话;在中国,人们也情不自禁地私下议论这位不仅统治了苏联三十年,而且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一套模式的人物的功过是非。但是,斯大林问题无论如何也无法归入  相似文献   

19.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在斯大林直接领导和主持下,由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著,经联共(布)中央审定的联共(布)党史正式教科书。《教程》是联共(布)党史的斯大林"钦定本"。《教程》在1938年出版问世之前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孵化"过程。《教程》一出版就得到联共(布)中央、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权威性认定,在联共(布)中央、共产国际、斯大林和苏联媒体的大力宣传推介下,在苏联国内成为唯一的党史教科书和阐释马列主义的合法教材而得到普及。《教程》作为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共产国际认可的苏共党史正本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的百科全书在包括中共在内的各国共产党中长时期广泛传播,至高的权威性成就了《教程》惊人的发行量,对国际共运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 读了孙冶方同志《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经济研究》1979年第8期),很受启发。长期以来,斯大林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的定义和恩格斯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在一些同志的思想上引起怀疑:斯大林说他的定义和恩格斯的定义是完全符合的,真的是完全符合吗?如果说不完全符合,那末哪一个定义更确切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我们能不能、需要不需要对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有一个更好的说明呢?现在孙冶方同志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就循着这条线索去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