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玛堪作为赫哲族内容丰富、民族特色鲜明的语言类文化遗产,蕴含赫哲族的集体记忆、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现代化进程加快,伊玛堪传承出现内源性与外源性危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伊玛堪的回归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将伊玛堪与旅游、教育、现代传媒相结合,是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发展伊玛堪的重要举措。同时,伊玛堪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开发其文化内涵,有助于构建和美文明乡村,筑牢乡村文化自信,培育村民家国情怀,伊玛堪在时代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还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战役,然而,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面临传承主体缺位、传承载体衰落、价值认同危机等现实困境,逐渐成为掣肘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正处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期,打破乡村文化发展壁垒,就要从现存问题出发,增强农民振兴乡村文化的主体意识;把握乡村文化特质,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重塑农民价值观念,培育农民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空心化程度严重,大量自然村消失,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少数民族村落,民族村落的减少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乡村振兴战略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促进了对民族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的保护,从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鄂伦春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特色村的保护与发展,促进了鄂伦春族民族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将红色文化和乡村景观结合起来、旨在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深受广大游客的青睐。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尤其是红色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以红色旅游为抓手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本文通过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与红色旅游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审视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乡村红色旅游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以文旅融合优化红色旅游产业结构、加强品牌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徐宁  黄跃昊 《科技和产业》2021,21(3):131-134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是解决好中国乡村"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高原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缩小西北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差距,促进西北地区城市与乡村均衡协调发展的前提.以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产业发展为例,运用实地调研法、类比法、文献查阅等方法,以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背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前提基础,探究高原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推动乡村产业多元蓬勃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各级党委政府发展“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抓手和具体政策。目前,全国各地区都已经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基础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不断向好,是各级党委政府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破解好的头等现实问题,唯此,才能促进乡村振兴目标不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正>“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通用简称,是人类生命的印记、智慧的结晶、永恒的精神家园。在当前正有序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弥足珍贵的“非遗”资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保护发展和充分利用“非遗”资源,潜力无穷。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档案管理工作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通过“非遗”档案让“非遗”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本文为此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青海省“非遗”档案记录了青海各族人民长期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且十分珍贵的“非遗”资源,见证了青海历史文化发展,但从“非遗”档案工作开发利用情况看,部分“非遗”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在助力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不够突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非遗”档案的文化精华,探究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非遗”与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点,以档案管理的模式创新推动“非遗”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非遗”档案工作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开发与利用,从而为乡村振兴储备能量、增强后劲,推进青海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孙宾  武彦婷 《科技和产业》2023,23(2):174-179
推动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运用SWOT-QSPM模型,以运城市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为研究案例,对运城市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运城市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应采取SO战略为主、ST战略和WO战略相结合为辅、WT战略为补充的组合选择。具体措施为:提升运城市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突破瓶颈的关键点,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重拾运城特色文化记忆,打造具有“运城印象”的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乡村文化旅游的品牌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随着国家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乡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为助推乡村发展添加新生动力。本文基于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深入研究,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动力机制,探究乡村振兴战略的“共生”与“错位”运行模式,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构建助推乡村振兴的生态体系,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理论意义,有助于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赫哲族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不但创造了以渔猎生产方式为主要特征的物质文明,而且还创造了内容丰富的民间口头说唱文学——“伊玛堪”。在城镇化背景下赫哲族乡村文化受到冲击是多方面的,保护像赫哲族伊玛堪这样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需要政府、社会及赫哲族民众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作出了重大部署。“三农”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对乡村旅游的规划。滑翔伞旅游是一种低空体育运动与旅游相结合的新业态。发展乡村滑翔伞旅游项目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分析了滑翔伞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并提出解决路径,为发展农村产业、建设精准扶贫工作、振兴乡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实质就是要落实到乡民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风文明建设,不仅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灵魂以及稳定美好生活的关键内容。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存在乡民主人翁意识缺乏、道德失范和封建思想、优秀乡村文化面临流失等问题。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培养乡风文明建设的乡民主人翁意识,加强乡民思想道德改善乡村生活氛围,继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要,是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必由之路。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主体、客体、载体等三重现实困境。为了破除这些困境,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以激活不同群体的主体意识为重点,培育农民乡村文化自信;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重塑乡土文化内在价值;三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抓手,搭建乡村文化振兴载体。  相似文献   

14.
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王店大装"是极具民间特色的一项中华传统技艺,它具有历史传承悠久、人文及社会价值深厚、观众认同感强等发展优势,但也存在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宣传不到位、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保护与传承措施不合理等问题.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通过完善民俗文化传承的法律法规、多渠道培养技艺传承人、挖掘新内涵开发新题材、利用新技术新平台传播"老艺术",为传统民间技艺构建了良好的发展生态,让"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芒,助力美好乡村家园建设.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是"三农问题"中农村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了解当今社会农村的现状以及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中国浙江乡村文化为抓手,以小见大,介绍了浙江乡村文化的基本形态和发展中的问题,并与日本乡村文化的发展作对比分析,寻求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建议,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我们的先辈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并以不同形式将这一文化形态延续下来。传承、保护和利用传统的农耕文化对振兴乡村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通过了解农耕文化的核心内核“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掌握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可以从发掘农耕文化的知识理念、守护传承农耕文化的“双”载体、创新政府文化治理模式等三个方面探讨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老区建设》2023,(12):48-49
<正>近年来,荆州市老促会在湖北省老促会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用情用心用力服务老区人民,实谋实干实效促进老区发展”,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为把荆州市建设成“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作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保护运用红色资源,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始终把传承红色文化、发扬老区精神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深入挖掘红色资源。  相似文献   

18.
田东伶 《科技和产业》2020,20(9):105-1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及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紧密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从五个维度建立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18年山西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乡村振兴综合得分的横向比较,梳理山西省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和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为山西对标国内先进、推进乡村振兴进程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乡村文化是一种以乡村为指向的地域文化样态,具有鲜明的乡土性、集体性、地域性与时代性等特征,乡村文化是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的统一体。新时代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然而,当前乡村文化整体面临认同危机、文化断裂、文化融合不足等问题。因此,应该以“乡土”为底色,以文化自信为指向,以经济效益为抓手,以文化交融为纽带,建构乡村文化共同体,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乡村思想文化教育,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完善乡村文化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丘陵地区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重点与难点。在面对丘陵地区土地细碎分散、产业布局零散、发展要素稀缺、农户利益分化的共性制约下,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海龙凯歌”通过沼气文化元素深度挖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外引内聚整合多方力量等途径,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丘陵地区乡村振兴之路,其创新性探索对于同类地区在乡村发展中破解共同性难题具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