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专家观点     
<正>刘世锦: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提供增长动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其主编的新书《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9-2028)》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约有4亿人左右,还有10亿人左右没有达到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如果这部分人的收入能够接近或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将会形成强大的需求增长空间,直接提供经济增长动能。"如果能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也就是从目前的4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指出,“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并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再次强调,“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2021年8月,《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发布,明确了“优化社会财富分配格局,扎实推进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行动,打造合理、有序、活力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的目标。由此可见,多措并举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3.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要素资源的收入分配机制深刻地影响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当前,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一方面通过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使更多的农村居民挤身于全国居民中等收入群体;另一方面又存在扩大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隐忧.为促进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和扩大,在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要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收益,要兼顾效率与公平,避免两极分化,要为推进非农产业发展和非农就业,创造坚实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4.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中等收入群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家庭年收入水平和农民收入上,加之中国典型的区域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就是解决这"三大差别",必须把推进重点人群收入增长、缩小区域收入差距以和突破农地制度瓶颈和伴生的低收入农民群体增收作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与突破口,寻找短板,深化改革,突破瓶颈制约,切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5.
“收入倍增计划”是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收入倍增计划”这一目标对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本文以“立足基层、用活政策、激发活力、服务农民”为宗旨,研究农村地区的经济现状和发展潜力,探析发展新路径,在找准难题中破解难题,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目标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是中央的战略部署,更是亿万老百姓的迫切期盼.本文分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现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中国应当继续夯实成果,制定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激发中国经济的内在活力,释放中长期增长潜力。针对高收入人群和中等收入人群,我们应当看到他们在医疗、教育、汽车、住房等诸多领域有着大量需求尚未被满足,而这些需求不同于一般产品,是复杂需求,具有较强的外部性。释放出这些人在小康社会中向往美好生活的各类需求,需要更加积极地培育市场,加快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程度。针对低收入人群,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应该用三个五年规划,再帮助4亿人口从较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人群,打赢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攻坚战。我们预测这一计划将能每年至少拉动0.7~0.75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将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动力。  相似文献   

8.
王莹  杨春凤 《广西经济》2023,(5):130-135
中等收入群体大多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较强的消费能力,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另一部分人也要富起来,并带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教育人力资本是影响个人收入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借鉴和比较已有关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测算文献的基础上,使用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将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位数的75%~150%界定为中等收入群体,测算了我国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测算结果的基础上,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性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教育投资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教育投资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存在长期的正相关关系,且互为格兰杰原因。因此,为扎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应充分发挥教育投资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中国未来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文章认为要想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良性的互动局面就是解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一问题要正确把握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 0年翻一番”.宁夏要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城乡居民收入需年均增长9.6%、9.7%,分别超过全国平均增速2.4个、2.5个百分点.面对这一增收形势,如何实现倍增目标,任务艰巨.而增加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是实现收入倍增的难点,也是关键点.  相似文献   

11.
“收入传增计划”是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收入倍增计划”这一目标对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本文以“立足基层、用活政策、激发活力、服务农民”为宗旨,研究农村地区的经济现状和发展潜力.探析发展新路径.在找准难题中破解难题.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目标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等收入群体扩容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降低社会不平等,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文章从收入阶层流动的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在共同富裕目标中的作用,从理论上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低收入群体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影响,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截至2018年,我国仍有68.67%的家庭处于低收入阶层,“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结构明显,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缓慢;第二,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低收入群体收入阶层向上流动,有助于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扩容,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仍成立;第三,机制检验发现,家庭创业、理财参与和就业水平提升是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低收入群体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第四,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低收入群体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促进效应在西部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更显著,并且与城镇和低人力资本家庭相比,这种促进效应在农村家庭和高人力资本家庭中更强。文章的研究发现为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论据。  相似文献   

13.
刘宏斌 《北方经济》2015,(11):61-6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距离2020年只剩下5年,倍增目标能实现吗?如何实现?收入增长后会不会被物价上涨抵消掉?本文通过对近三十多年的城乡住户调查数据的剖析,对收入倍增内涵作出清晰界定,对城乡居民收入趋势作出科学判别,并明确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战略目标的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涵盖九大类职业,职业规模约占劳动力总人口的14.86%,主要集中在东部及东南沿海的中等以上城市、中西部大城市,而在农村地区、中西部中小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还很小。中等收入群体内部有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之分,呈“金字塔”型。中等收入群体的主体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力军,一些新生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5.
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当前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税负较重、医疗教育等支出过大等突出问题。如何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提高居民收入,减轻中等收入群体负担,是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其收入水平是保障我国小康社会稳定实现的途径.内蒙古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主体是工资收入、第三产业经营性收入,第一产业经营收益,提升该群体收入水平除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外,还需在发展城镇经济、完善制度、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公共支出与劳动就业等方面进行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7.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1,(收录汇总):51-5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重则是稳健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要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提出要让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相似文献   

18.
牧云志  何晓媛 《改革与战略》2010,26(5):137-139,142
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在于确定中等收入的范围和比重,但目前对该问题没有十分有效的定量方法。文章以浙江省为例,确定了浙江城市居民中等收入的范围,运用正态分布原理预测2010年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将达到32.9%,最后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被社会冠名以中国版的"收入倍增计划",受到热议。人们在为目标所鼓舞的同时,也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疑问:目标能实现吗?收入上涨后会不会被价格上涨吃掉?从人们的议论中可以看到,做好"收入倍增计划"的解读十分必要。首先,"收入倍增计划"中的"倍增",即"翻番"是按不变价格说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因此,不存在一些人担忧的所谓倍增的收入会被价格上涨吃掉的问题。其次,根据2010年的实际情况和"收入倍增计划",到2020年我国GDP总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的价格将分别达到80.3万亿元、38218.8元和11838元。由于2011年和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已成  相似文献   

20.
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提出在10年内,实现国民经济规模的实际价值和国民实际收入翻一番,使日本经济达到欧洲国家的中等发展水平.日本的收入倍增计划,强调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充分就业,最大限度谋求经济的稳定增长.为了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日本政府将期间各年的年增长率确定为7.8%,而实际上在推进收入倍增计划期间,日本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6%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