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法国喜剧大师莫里哀,在他的戏剧创作中创造出了富有讽刺意味的喜剧形象。论文将以十七世纪的社会大环境作为切入点,从社会力量与正常人性的对立与冲突的角度,运用现代美学原理透视莫里哀喜剧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李健吾是现代少数几位才华出众的戏剧家之一,他的喜剧作品更是风格独具。这是由于作家对主体内在因素的张扬,对人性的肯定和关照,以及作家早期特殊的人生经历、受到相对主义的影响、对现实的拒绝,使他在创作包括喜剧在内的许多作品中都潜藏着一个游子思乡的意象,回荡着“回家”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李健吾是现代少数几位才华出众的戏剧家之一,他的喜剧作品更是风格独具.这是由于作家对主体内在因素的张扬,对人性的肯定和关照,以及作家早期特殊的人生经历、受到相对主义的影响、对现实的拒绝,使他在创作包括喜剧在内的许多作品中都潜藏着一个游子思乡的意象,回荡着"回家"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者主要翻译了麦尔维尔的《白鲸》和《毕利·伯德》,对其的研究集中于《白鲸》和他少数几篇短篇。麦氏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麦氏作品开始在中国的得到翻译和研究;二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麦氏作品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三是二十一世纪出现了较有影响的麦氏研究专家和研究成果。总体而言,对麦氏的译介与研究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莫里哀的戏剧丑角形象丰富,在吸收古希腊罗马戏剧丑角的正统性和娱乐性的基础上,又有自己平民化的倾向,使其丑角形象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中。对莫里哀的戏剧丑角进行分类研究,在对具体作品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对莫里哀的戏剧丑角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其丑角形象的具体内涵并且探究其戏剧丑角形成的原因。莫里哀的戏剧丑角作为西方戏剧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是十分具有价值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寓言文学的译介与传播始于20世纪初,逐渐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人哲学思想、生活态度、爱情观念、民间习俗与神话传说的一扇窗口。中国寓言译介的数量日渐增加,传播的形式和途径渐趋多样,但也存在着"古多今少"和"杂多专少"等倾向性问题。推进中国寓言的译介,需要综合考虑目标受众接受度、文本创造性书写、多模态传播方式的利用,以提升译介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灿烂辉煌 ,产生了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悲剧等许多文学种类 ,唯独没有产生喜剧巨人和出现喜剧作品繁荣的局面。原因何在 ?文中从中西方喜剧观的差异 ,时代精神的影响 ,作家、批评家主体意识的建构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是中国当代翻译史久负盛名的"黄金搭档"翻译家。他们珠联璧合地将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到西方,同时也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根据收集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活动资料,对其翻译目的、标准和策略进行描述性梳理。  相似文献   

9.
晚清法律改革的主要途径是法律移植。作为晚清法律改革的主持者,沈家本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遵循“参酌中外、择善而从”的宗旨,促进了法律观念的改革,开展近代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并组织译介西方法学著作,对晚清法律移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阿里斯托芬是唯一有完整作品传世的古希腊旧喜剧的代表人物。中国的阿里斯托芬研究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沿着三个路径展开:剧本翻译与介绍、舞台演出和学术研究。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学界对他的深入研究还非常少。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转折点。此时的童话译介与创作不同于十七年,出现了新的特点:译介在走向多元与系统,创作走向开放与多元。本论文意在探讨新时期对译介童话的选择,以及在译介影响下,中国童话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西方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的青年女性的艺术形象。这些女性无不兼具美丽的容貌、丰富的个性和非凡的智慧。她们正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在文学的长廊里散发着永不磨灭的光辉,给全世界的读者带来恒久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  相似文献   

13.
亨利·詹姆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琳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9(4):110-111,121
詹姆斯是享誉英语小说界的文学家。国外研究他的专著和文章浩如烟海 ,但是在中国 ,关于他的介绍和评论远远少于和他同时代的马克·吐温。本文从名声学的角度出发 ,力求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探讨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和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4.
荒诞派剧作家所表现的主体及思想大体都属于悲剧的范畴,但他们从来不用悲剧的形式来完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与统一,而总是采取一种戏虐虚无的态度将这一切喜剧化!《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的经典之作,表答了这样一个无奈的主题:人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中,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一个模糊地难以实现的希望。"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这一句透露了悲剧意识。本文主要通过艾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的滑稽动作摘帽、弄靴,波卓和幸运儿的机械动作以及他们的对话、歌唱还有幸运儿独特的"思想",还有丰富的场景设置来研究荒诞派的艺术特征之一——用轻松的喜剧来表现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5.
《荀子》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不同时期的译本,由于译本的形态、译者的译介动机和翻译策略的不同而不同,但都为西方读者充分了解苟子的思想,做出努力,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安导演的《喜宴》中主要通过两代人文化观念的冲突,表现了中西方文化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针对现今"全球化"文化间不断的碰撞与融合,李安通过喜剧的形式以幽默的手法细致地描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差异最终走向融合的过程,精辟地阐述了中西方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于川端康成与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关系更多是从平行研究着手的,关注最多的就是川端康成与沈从文的比较研究了,之外还有川端与郁达夫、曹禺等等。而在探究川端康成与中国当代作家的关系时,研究者们(更多的也是作家本人)更注意从影响的角度来予以剖析或自述。比如王小鹰、余华、贾平凹、莫言等等都提到川端文学对他们创作的推动。这种研究状况的形成,与20世纪中国学界对川端作品的译介相关联,此中可见文学研究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以及未来研究领域的开拓。  相似文献   

18.
哈罗德·品特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英国戏剧家之一,为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以其独树一帜的"品特式的风格"著称,作品中自我与社会视角交替,现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风格交融,真实与虚假的语言相互编织,赋予其戏剧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本文旨在分析品特作品中以上三方面的双重性特点,探索这些双重性特点的来源,带领读者欣赏这种双重性交融下的作品独特的美。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西方各国的历史化等的不同,表现在接待客人、请客吃饭、接受他人礼物等方面的习俗有显差别,“礼仪之邦”的中国人素来好客,西方人也讲究礼仪,但他们对中国人待客的热忱和各种谦虚客套感到不可思议;相反,中国人对西方在待人接物方面的一些习欲和做法觉得难于理解。探讨并掌握中西方的习俗差异,在涉外效中,可避免误解,增进友谊、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20.
威廉·睦默塞特·毛姆是英国小说家、戏剧家。他的作品情节紧凑而曲折,冲突激烈而合乎情理,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而他的作品正是反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论文通过毛姆的主要小说,探讨了现实主义文学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