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金华 《港口经济》2009,(12):46-50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进程,环渤海区域已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之后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我们看到,从珠三角到泛珠三角,从长三角到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呈现出由极化向泛化发展的趋势,充分体现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寻求资源要素整合、区域协同发展的时代要求。然而,多年来阻碍环渤海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  相似文献   

2.
“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这曾经是上个世纪后半期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由于,珠江三角洲得改革开放的风气之先,因此,珠三角的经济活力被最早焕发出来,并北上影响到包括长三角在内的各个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浦东开发的进展,长三角的经济也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再加之长三角地区经济融台的势头优于珠三角地区,因此,长三角地区顶替了原来由珠三角占据的位置,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龙头。搂来,长三角提出了打造世界第六城市群的口号,区域之间的融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大到产业在各地域的分配,小到交通卡的互联互通,长三角再度显示出先行一步的气势和风范。然而,珠三角地区也不甘心“慢半拍”,通过CEPA的整合,原来的珠三角将以更大的包容性将包括香港在内的区域整合进来,形成大珠三角的概念,区域内城市的经济功能也加快了融台的速度。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谁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人们拭目以待。由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国的近三分之一,所以,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全国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两个地区有什么样的作为。关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竞争,并不是着眼于两个地域之间的角逐,而是着眼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关系如同是赛场上一个队内的两个队友:竞争并共同前进着,其目的是带动整个队伍的成绩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长三角、珠三角与海西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对比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对海西产业结构进行了偏离份额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海西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相对于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业结构分量都为负贡献,可以将这些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海岸线长、深水港湾多、有条件建设大型深水港和大型临港工业的海西地区.  相似文献   

4.
渤海三角经济圈的经济聚合与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经济区于1986年成立,经济聚合一直停留在研究探索阶段,实践上进展较?A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该区域聚合与合作的条件日臻成熟,已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以后的中国第三大经济增长区域或现代化高地。在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经历区域经济一体化整合的带动下,渤海经济圈即渤海三角的一体化整合也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5.
清远是环珠三角范围内临近珠三角最近的一个城市,属于广东省经济后发展地区。要实现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清远就必须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从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等方面融入珠三角,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出发,理论分析和论证了清远市推进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和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实现该目标的相关基本路径和战略选择,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列为国家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紧抓住新世纪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东部的开放优势,加快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步伐,对于带动中部地区的崛起和促进西部地区跨越式赶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促使经济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形成了城市群崛起的雏形和趋势继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大发展之后,我国沿海大城市群的发展进入第三次浪潮,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按照我国沿海大城市群的演进趋势和合理布局的需要,笔者认为,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应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一并纳入全…  相似文献   

7.
《现代乡镇》2009,(3):38-38
近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08年区域蓝皮书——《2008—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该报告指出.尽管中国面临严重的外部冲击,但是地区发展差异却在持续缩小,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布局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从东部带动转向东、中、西部共同推动。此外,该报告还认为,在外部需求严重下降的状况下,珠三角城市内部一体化取得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发展的区域定位和协调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日益严重的形势,本文对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几个主要城市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区域定位,即将其放在不同层次宏观区域背景里,确定长三角主要城市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长三角地区产业协调互动发展的实现途径,并就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2010年5月28日,广东省政府常务会通过了包括"产业布局一体化"在内的珠三角地区五个"一体化规划",描绘了从2009年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深层次融合连接、达到产业布局一体化的路径和蓝图。这是构建合作共赢的珠三角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促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并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以中心城市形成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区,都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1.
国内经济学家曾指出,过分强调长三角与珠三角之是的比较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然而笔认为中国区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面临的阶段性问题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产业集群问题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实施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战略,是海关为顺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推进现代海关制度建设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其核心是整合创新区域通关模式,并以此为依托,通过管理理念的一体化、区域执法的一体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和口岸管理的一体化,实现海关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加快推进海关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释放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潜能,实现长三角区域"通关协作"、"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与"和谐发展"的目标愿景。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作为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宁波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有要求、区域发展有需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刻不容缓。3月24日,宁波市委、市政府发布《宁波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将坚持产业科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发展、对外开放、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4.
经济新论     
《特区经济》2004,(1):58-58
●三大经济圈将展开新一轮竞争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耀教授认为,在未来5~7年时间里,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将共同分享WTO、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所带来的机遇。其中,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主要靠奥运会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来带动,奥运会将可带动地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产业》2006,(6):28-28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近日发布研究报告,对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问题做出整体评估,并预测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将呈现的新特征。报告评估了中国几个重点经济区域的特点,长三角被认为是以城市聚集互补合作见长,政府联合推进和协调机制及特色鲜明的产业层次等是其已形成的基本经验。珠三角被研究者认为具有开放型异质性合作的特征,其泛珠三角的合作创新模式对各成员的发展将带来新的机遇。与前二者相比,研究者认为,京津冀表现出明显的内向型合作特点,东北地区是浅度竞争型合作模式,中部地区是浅度互补型合作,各方面均相对处于劣势的西部地区则属于制度导向的互补型合作。  相似文献   

16.
“共同市场”与港澳珠三角前景构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鉴于深港之间、港澳与珠三角之间建立“共同市场”的条件日臻成熟,本文认为中国应当通过实现“深港一体化”,建立港澳珠三角“共同市场”来带动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并和东南亚一起,通过一体化建设形成新的增长极。这也是中国顺应历史潮流、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  相似文献   

17.
<正>国务院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改革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要实现"综合实力居全国经济区前列,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建设成为带动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庆华  王文平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67-71
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认识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许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存在产业同构现象,而一些学者否认产业同构现象存在;一些学者认为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一些学者则认为存在产业结构趋异现象.关于产业同构问题的成因则有经济发展水平观、行政管理体制观、区域资源禀赋观、市场开放程度观等.关于产业同构现象的影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障碍;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的对策措施亦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降低产业同构程度;另一种观点提倡趋同的产业定位.  相似文献   

19.
加强区域合作力度,推动泛长三角联动发展 历次世博会最重要、最直接的成果,是带动以举办城市为中心的一个区域的联动发展,进而促进举办国实现新的发展.上海世博会有基础、有条件为带动泛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促进国家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日本利用1970年大阪世博会,在产业、经济、文化、艺术各领域进行"关西一体化"尝试,并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0.
宋莉 《上海经济》2003,(6):15-17
中国加入WTO后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调整的战略目标是:政府合作,加强协同,通过培育和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理顺地区合作秩序,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一体化和产业布局合理化,形成若干在全球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群落;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培育和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使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率先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