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认为KMV模型最能有效量化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其中上市公司可直接采用KMV模型进行信用风险评估,而非上市公司则应采用改进的KMV模型进行评估。将KMV模型应用于大连中小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样本企业的违约距离均低于1.5,违约概率均低于50%,这表明大连中小上市公司整体信用风险并不大;在上市的10家中小企业中,大冷股份、大连圣亚、易世达、时代万恒、大连热电信用风险违约概率相对较高,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信用违约互换产品作为最重要的一种信用衍生产品,已经占据了全球信用衍生产品市场份额的38%,而这种产品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水平极不相称。本文通过对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化解信用风险作用机制的分析,意在说明应大力发展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市场为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服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KMV模型的研究及实证分析,将商业银行放款业务倒转过来从借教企业的违约率来考虑贷欺的偿还问题,以此度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大小,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以避免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4.
曾正宇 《全国商情》2009,(4):51-52,63
当前,国内房地产开发商出现的现金流趋紧、房地产价格下滑使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信用风险日益显现.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现状,得出要有效防范房地产开发贷款信用风险,保证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必须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信用风险防范体系,并给出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和动态管理的主要工具,随着对信用风险评估模型领域的探索研究不断地深入,急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本文通过对有国际影响力的四个信用风险计量模型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其特征和优缺点,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于海涛 《全国商情》2006,(6):49-50,48
信用风险是现代金融体系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课题,管理信用风险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信用衍生工具是管理信用风险的新型工具,它能将信用风险单独分离出来并提供风险转移机制,主要介绍了总收益互换、违约互换和信用关联票据。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7.
信用风险管理是针对交易对手、借款人或债券发行人的违约可能性进行管理。我们应借鉴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经验,针对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开发信用风险计算模型,健全信用管理和评级机构,创新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完善有关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但重点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明显存在"功能缺位",致使参与金融活动的主体存在违约的可能性,进而导致失信行为。只有不断完善各项信用管理制度和办法,提高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效率,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包括信用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防范和杜绝各种失信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我国商业银行“两高两低”的现实表明自身潜伏着一定的信用风险。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在面临改制上市,如何在改制上市中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改革的进程与安全。本文旨在探讨改制上市过程中应建立储蓄保险机制、偿债保障机制和财务预警机制等相关的风险防范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0.
债券违约是风险集聚的结果,也是金融风险市场化传导的重要信号,忽视债券违约后的信用风险地域传导效应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本文以2018—2021年沪深交易所企业债与公司债季度交易数据为样本研究了债券违约的信用风险区域传导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债券违约的信用风险具有显著的区域传导效应,即违约事件会提高省内其他债券的二级市场信用利差;(2)债券违约的信用风险区域传导效应具有债券个体异质性,债券违约后,省内产业债相对于城投债受到更大的影响,从债券所属政府层级来看,同省的省级及以上信用债利差反而下降,地市级、县级及以下的信用债利差上升;中西部省份的债券违约对同省其他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相对东部省份更大,低市场化指数省份的债券违约传染效应更大;(3)债券违约的信用风险区域传导中存在两种中介作用,一种是债券违约降低地方财政担保水平,从而影响其他债券的信用风险,另一部分来自债券违约降低当地城商行投债水平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需要坚定打破“刚性兑付”,促进信用债的市场化发展,与此同时在省级政府层面,需要关注地市、区县一级的债券信用风险,并在基层建立完善的债券信用风险动态报告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消费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信贷风险逐渐暴露出来,已严重阻碍了消费借贷的健康发展。消费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征信系统不完善,房价和车价的下降致使部分消费者“断供”,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和瑕疵,抵押物变现困难,消费贷款市场竞争不规范,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法规体系不完善等。为促进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应进一步完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消费信贷评价模型,逐步完善与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体系、商业银行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以及消费贷款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不动产效用在多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动产消费效用和不动产投资效用是消费者购买和投资不动产获得的主要效用;除此之外,受政策溢出效应、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水平以及心理安全边际的影响,消费者购买或投资不动产还可获得更多的效用。本文基于系统理论和VAR模型对政策溢出效应、商业银行风控效用和心理安全效用与房产价格的关系以及个人年收入和房价的关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政策溢出效应、商业银行风控效用和心理安全效用会对房产价格产生影响;消费者的年收入作为中介变量对平均房价具有显著影响;仅仅增加土地供给和限购并不能显著抑制房价上涨;改变银行的信贷规模能改变房价走势;心理安全边际和银行风控水平及不动产能够带来的其他效用会影响房价。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利用非定常双时间NS方程的预处理方法对摆翼地效推进器进行了推力和推进性能的分析,结果显示沉浮振动的推力和效率与速度的变化关系表现出一致性;固定频率,改变速度,发现推力和效率存在极大值点;随着频率增大,极大值点右移。最大推力和效率的动力攻角为6o-9o,利用速度矢量图和压力云图显示了分离涡的输运和扩散,再一次展示了地效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而信用风险度量是有效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信用风险作为重中之重,鼓励商业银行建立以工程化的内部评级模型。本文在介绍了现代信用风险的工程化度量趋势和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现状,研究了在巴塞尔协议的IRB框架下实施信用风险工程化度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格兰杰检验方法分析了国内房价波动和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之间的关系。在模型所涵盖的周期内,房价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解释性并未得到验证,这可能是由于国内外市场状况差别所致。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提高中国银行业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以内部评级法为核心,充分考虑影响信用风险的各种因素,利用风险分析平台提供的分析度量服务在各业务子系统中进行风险识别和控制。我国商业银行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与本行客户、业务和战略相适应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并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经验的积累调整风险评价模型。信用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银行健全风险控制的组织架构,培育良好的信用文化,构建有效的风险报告流程和信贷组合管理,落实权责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银行体系中,农村商业银行无论从经营管理能力还是从银行实力上来说都是银行体系中的弱势群体,从2013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出现持续“双升”局面,其中,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稳居榜首,不良贷款率在不断提高,表明信贷资产质量在不断下降,尤其是我国目前出现的经济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就预示着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有进一步下滑的风险,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这种风险可能会更大。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必须从抑制信贷资产盲目扩张、规范银行高管职业行为、建立信贷质量追责制度、加强贷后管理等方面加强信贷资产的管理,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我国房地产业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结构失衡等问题,这些导致了对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影响加深、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局面,但若采取合理调控,房地产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宏观压力测试模型,研究宏观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以不良贷款率作为评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指标,根据Logit模型将商业不良贷款率转换为中介指标,然后将中介指标与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及对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向量自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选定的宏观经济变量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都有显著性的影响,同时,在设定的情景压力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