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煤炭的重要地位及其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及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总结了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内涵和当前存在的可行技术,基于绿色开采的煤炭经济技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提高煤炭采出率、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煤矿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社会生产、生活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量日益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煤炭部门加强了对于煤炭资源的开采以及利用,进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繁荣。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推广,煤炭部门在作业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于机械自动化的运用。本文基于此,主要论述煤矿中综合机械自动化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煤炭资源绿色开采已经是大势所趋,是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阐述了炭资源绿色开采的内涵及原则,然后分析了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背景,最后探究了煤炭资源绿色开采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希望能够对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集聚我国优质的煤炭资源和依托煤炭开采和加工兴盛起来的煤炭城市,以煤炭采掘、加工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煤炭城市产业发展刚性化严重,产业结构初级化且不合理,导致对资源和环境的损耗严重,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重重考验。本文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优化理论,探寻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构建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孙杨 《中国经贸》2009,(18):75-76
我国的目前煤炭资源现状并不乐观,由于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大部分煤炭不经分选就直接燃烧,这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给国家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大量的开采与严重的浪费,也直接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工业经济比较发达。县内有全省最大的煤炭企业华亭煤业集团公司,其资产规模、业务发展、产销状况、经营效益等在近年来都有大幅度增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来自煤炭采掘业。煤炭开采既拉动了该县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诸如产业结构单一、资源环境弱化、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因此,实施煤炭产业延伸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该县面临的紧迫任务。据此,我们从金融支持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推进转型发展所必须具有的金融服务需求。本文主要阐述了煤炭资源型县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介绍了华亭矿区煤炭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金融投入情况,分析了推进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从金融角度提出了银行业支持矿区延伸发展链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金欣 《北方经济》2011,(7):49-50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作为一次能源在能源消费中占很大的比重。"十二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产量还将大幅增长。持续超强度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循环经济所要实现的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煤炭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本是靠煤炭产业来推动的,但是煤炭资源的稀缺性和煤炭产业对环境的污染给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此,发展低碳经济对煤炭城市和煤炭产业来说已是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好的事情。文章将结合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现状从其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攸关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更要求煤炭资源的稳定供应,把煤炭物流产业提升为战略性基础产业。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加快我国煤炭物流的产业发展,构建系统、安全、经济、稳定的煤炭物流运作体系,对于充分发挥煤炭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闫冰 《中国经贸》2011,(12):19-20
我国是能源大国,其中煤炭资源占据明显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逐步发达,煤炭在重工业中占据的比重非常大,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煤炭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煤炭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的制约了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落后、经营者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等现象造成的严重后果而进行探讨,并且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阜新是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而兴起的、并以煤炭资源开发和初步加工为主导的城市类型。伴随着煤炭资源的长期开采,在产业结构方面形成了以煤炭资源开采和矿产品加工为主的比较单一的产业结构,废石、废水、废气等工业结构性污染严重,生态恢复困难,成为制约阜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阜新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中,主动地寻求经济增长方式的新途径,积极进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从而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目标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2.
高科技是尖端科学知识与高超技术能力的融合。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开采会日见匮乏;同时,单一的利用煤炭资源获取利润,投入高效益低、消耗高产出低,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于煤炭企业来讲,发展高科技,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实现安全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煤炭企业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煤炭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煤炭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使得开采压力不断增大,地下煤炭开采量不断上升。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开展煤田地质勘查,合理评估地下煤炭储量和质量。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煤田开采中煤层对比的应用价值,然后介绍了国内常见的煤层对比方法,最后研究了提高煤层对比可靠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煤炭资源的开发、加工和利用,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例如,煤炭开采过程中出现土地塌方、扬尘污染、废弃物污染和环境破坏等问题;煤炭燃烧产生废气污染;洗煤过程中产生地下水污染等。我国煤炭资源总量有限,但是人口数量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因此煤炭企业必须站在环境保护的角度,研究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本文主要研究现阶段煤炭资源的利用技术,提出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煤炭企业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作为世界上的煤炭生产大国,煤炭企业数量也是各国最多的,但是由于煤炭资源本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并且在开采过程中会对地表地貌等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因此煤炭企业发展受到种种限制,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上。较高的税负和繁多的税费项目令目前的煤炭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受到限制。文章就煤炭企业的税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实施基于资源运营的我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在于建立有效的煤炭资源管理体制,即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体系,二要建立一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三要制定一套可操作的实施规程。因此,建议国土资源部代表国家对煤炭资源实行集中管理,制定全部煤炭资源的有偿开采制度,并出台全部煤炭资源矿业权转让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7.
交纳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后才能“买”到一个新采矿证——采矿权有偿使用是正在进行的山西煤炭产权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此前,采矿权主要是通过行政审批,是一种无偿的取得,而现在资源的价值开始得到体现;煤炭资源实行有偿开采,不仅为地方带来千亿计的财政收入,更大的意义在于从制度上规范矿产资源生产秩序,改变目前煤炭开采中“哪肥就吃哪”的低开采率现状——山西省煤炭工业局资料显示,近20多年间,山西共开采煤炭65亿吨,而因此消耗掉的煤炭资源高达400多亿吨;山西采煤新政的实施目标,不仅要实现合理有序地开发煤炭资源,促进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致力解决保护自然环境,减少矿难隐患等现实问题。然而,采煤新政的推行也并非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8.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加速推进经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城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全市藏煤面积35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2%;煤炭地质储量41亿吨,占济宁市的29.2%。煤炭资源的开采,既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大、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加速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为了避免“煤竭城衰”,邹城市立足长远,抓住当前,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9.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在能源供给结构中。煤炭一直居第1位。在产煤大区内蒙古,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更高,约占90%以上。内蒙古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潜在价值巨大。然而,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观念和体制上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开采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忽视生态环境的倾向比较严重。因此,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剖析了济宁市作为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济宁市提升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