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科学技术在中国开始兴起并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纷纷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应用到金融行业中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金融主要是由一些电子商务类的企业为社会大众提供的网络支付、网络投资、网络理财等一些金融类的服务,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并且正在快速发展。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内容,具体分析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方向和创新形式,解析如何促进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策略的提出。  相似文献   

2.
实现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既可以满足金融市场发展需求,也符合商业发展总体趋势。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反正中,大数据下互联网金融存在很多弊端。本文研究分析了大数据下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包括创新服务机制、引入多种发展模式、制定相关针对性政策等,旨在为在大数据下,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工作能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商》2015,(47)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正值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关键时期,是金融体制改革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互联网金融不仅是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而且会推动我国的金融效率提升、交易结构和金融架构的深刻变革。互联网金融对原有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挑战,商业银行需大力发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渠道创新和平台模式,改革创新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那么2014年就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年"。2014年互联网金融创新,不仅在投资理财、产品服务创新上层出不穷,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模式的创新上更加多元化。除了P2P、第三方支付、电商金融和大数据金融外,众筹模式获得长足发展。本文比较了国内外众筹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态势,着重剖析了我国股权众筹融资存在的法律风险、监管措施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那么2014年就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年”。2014年互联网金融创新,不仅在投资理财、产品服务创新上层出不穷,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模式的创新上更加多元化。除了P2P、第三方支付、电商金融和大数据金融外,众筹模式获得长足发展。本文比较了国内外众筹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态势,着重剖析了我国股权众筹融资存在的法律风险、监管措施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都是当今金融领域的新兴模式,也均是完善市场体系、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变革方向。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互联网金融和以全方位服务整个社会群体为宗旨的普惠金融之间存在着诸多契合,互联网金融能够为普惠金融带来众多创新模式与平台,普惠金融所拓展的新服务群体又能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沃土。基于成本角度,探究互联网金融行业对普惠金融的推动作用,目的在于鼓励互联网金融继续创新,为普惠金融发展注入更大活力,进而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7.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企业和金融的发展非常迅速.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盈利不足和客户体验度较差等问题.如何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产品与服务方面的创新,从而实现互联网金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特征,然后探讨了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传统金融行业在互联网金融"鲶鱼效应"的冲击下不断进行着演变和优化,如何在经济新常态大环境下实现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平衡发展已成为整个金融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创新、用户体现创新等角度出发,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并从系统论的角度结合相关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分析互联网金融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池吉呈 《中国市场》2014,(39):35-36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体制改革都离不开金融创新,中国的金融交易结构和金融效率在金融部门和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基于服务主体的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点及其运营模式,对几个重要的服务主体以及风险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互联网金融的合理监管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杨 《商》2014,(44):171-172
随着现代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相互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对现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对经济和金融影响力最大的是电商金融,同时也引起了当代社会的关注。使互联网金融、电子金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服务模式也促使现代电子商务的创新。在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中,本文研究了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分析了电商金融的崛起和发展,通过对阿里金融来分析互联网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的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传统银行的运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提升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策略,提出传统银行强化信息技术支持、鼓励创新、注重消费者服务体验、重视人才培训等转型发展策略,以促进我国金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正式上市,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迎来了一个春天。互联网涉猎于金融行业相关的服务及产品之中。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关金融行业的整体发展,实现了相关服务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一方面,中小微企业相关金融服务存在融资的手续繁琐,成本相对较高,信贷配给量过低,融资渠道单一;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实现了小额信贷的规模化和金融服务的订单化,保证了低成本服务的覆盖面积,实现了融资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这些年互联网金融创新如火如荼,互联网金融创新伴随着这种风险,这些风险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这客观上要求加强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本文对于互联网金融类别、互联网金融创新以及创新风险进行具体的阐述,在广泛借鉴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经验的基础之上,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具体思路,希望能够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带有益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随之出现的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开展带来了冲击。本文将围绕商业银行金融模式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阐述,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商业银行应该转变营销策略,创新服务方式、扩宽营销渠道,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统金融分业经营和信息不对称的业务模式,难以满足实体经济中的融资需求。从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信息金融、平台金融和碎片金融的创新来看,互联网金融实现了金融服务人群的扩大、产品类型的多样和风险管理的个性化。本文从金融发展的三根支柱货币、信用和金融机构的角度对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进行比较分析,互联网金融通过第三方支付打开了以互联网平台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以互联网征信为核心开发出更多种类不同风险匹配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与定制化也丰富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16.
社会在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而出现,它在电子商务、资金融通以及信息服务媒介方面为越来越多的大众消费者和中小型企业生产者提供了金融服务方面的经济便利,这无形中也加快了金融活动发展和创新的步伐。本文就互联网金融在新时代背景条件下的发展,根据相关学说的理论分析方法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及其网络经济特点进行了探讨分析,供相关人士交流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当前金融环境下的一个特定产物,给传统银行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程度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以阿里余额宝为例,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发展模式,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支付地位和存款的影响,并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促使银行体系深化改革,商业银行应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孙倩 《商场现代化》2016,(23):144-145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迅速,给传统金融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金融的一种创新路径,互联网金融能够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但是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本文在研究互联网金融特点及主要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其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提出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品牌》2015,(12)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将工作范畴扩展到互联网领域。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金融业务。金融业在与互联网产业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同时,在提升服务效率、优化服务流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互联网金融将对金融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将有力地推动中国金融行业的创新和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入研究和探讨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模式及其风险,研究有效的监管策略,有利于尽快使其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产物,有着浓厚的创新意识,是区域金融创新的新动力,在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很大。文章首先分析互联网金融概念和发展现状,其次研究了互联网金融与区域金融创新的相关性,最后对如何促进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提升区域金融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