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产物,在世界上现已形成一些大型城市群,如美国的西岸都市连绵区、大巴黎地区、大东京都市带等;在我国,城市群也正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有条件的地方逐渐通过建立大型城市群的方式来提升区域竞争力,如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二角”经济区推出营建连接15个城市的基建计划,准备把“长三角”地区建成世界上人口最多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以广东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也计划  相似文献   

2.
在《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和《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得辽宁省政府批准的背景下,关注辽宁中部区域如何抓住机遇,更好更快地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在政府规划指引下,结合辽宁中部城市的现状,遵循市场规律,为确保区域整体的快速发展提出城市整合的策略和竞争。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广州作为与北京、上海、深圳同类型的超大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枯竭、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不仅要保证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注重城市质量的提升,从而最终实现整个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在城市综合承载力上寻找广州城市发展的合理途径,引导城市科学、持续、协调发展.目前政府关注重点更多的在于规划,而且立意在于广州市区范围内.笔者认为,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广州要以产业升级为抓手、为龙头、为引擎,着眼于整个珠三角城市群进行产业输出与布局及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层级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是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城市群内部整合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大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层级关系进行了分析。丈章认为,香港是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广州、深圳为次级城市,而其他城市为普通城市。随着CEPA的签订以及香港与深圳的不断融合,港深都市圈将起到更大的辐射作用,而广州与佛山不断融合形成的广佛都市圈,将成为辐射华南地区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打造华东经济圈,发展势头甚猛,相比之下,珠三角的竞争力明显下降。有专家分析,珠三角与长三角是中国经济的两个发动机,现在长三角发展越来越强劲,珠三角要保持势头,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而整合后的“大佛山”将成为珠三角大经济区西岸的新增长极。现转载《中国新闻周刊》刊登的《广东打造第三城应对长三角》一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行政区划调整既是城市化发展的结果,也是管窥和衡量城市化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以珠三角行政区划调整为主线,从历史视角回顾了珠三角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的过程,并总结归纳出若干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区域空间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单中心城市到城镇密集区,从城市密集区到城市群,从城市群到大都市区(或都市连绵区)。空间演化主要特征包括:“外引内联型”要素配置模式,自下而上的“内部膨胀型”空间演化模式,正式的行政区划调整和非正式的区域协调机制相结合的“双轨制”区域治理演化模式等。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城市区域应逐步从强调城市竞争的“行政区经济”向提倡合作的大都市区治理转变。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并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客观地比较了海西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差距。文章认为,海西经济区的城市竞争力在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服务、社会事业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竞争力均远远落后于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为了加快发展,海西经济区应该构建海峡西岸城市群,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深化海峡两岸的交流,拓宽对外开放广度深度;加大社会事业的投入,提升科技教育竞争水平。  相似文献   

8.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要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成渝经济区147个区、县级行政区整合为124个研究单元,运用城市中心性、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断裂点等模型,分别对2015年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点、线、面"要素特征进行刻画,得到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总体形态。研究发现:1成渝经济区城市群中心城市体系可划分为三级,其中成渝"双核"城市为一级中心城市,绵阳、南充、宜宾、万州等四个城市为二级中心城市,乐山、内江、达州、永川等4个城市为三级中心城市;2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形成了"3—7—4"三个等级的空间轴线网络,以3条成渝互通通道为第一等级,7条"双核"对外放射通道为第二等级,4条地市间互通通道为第三等级;3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经济腹地范围囊括现有成渝经济区中的117个区、县级行政区,边缘地区的30个区、县未能纳入;4成渝经济区正经历从行政经济向区域经济过渡的关键阶段,成渝城市群是推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经济区空间分异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是珠三角经济增长的转折点,在原有优势日趋弱化的新形势下,珠三角经济区的空间组织在“极化-反极化”的分异运动中呈现新的态势。通过对1990、1995、1999年3个年份珠三角经济区各城市代表性指标的因子特征值的分析,可以明显观察到珠三角经济区正由不平衡向平衡、单极核向多极核的方向演变,经济空间增长呈现二元结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珠三角城市群地方政府协调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晓明 《经济师》2010,(9):230-230
国内的区域经济竞争,体现为各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创新珠三角地方政府协调机制目的就是推动珠三角区域合作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实现有序竞争,共赢发展,把珠三角打造成科学发展的示范区、体制改革的试验区、世界级的城市群。文章通过比较法,论证城市联盟相对目前存在的联席会议制度、行政合并等城市群地方政府协调机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一份特殊的提案引起了记者们的广泛关注。这份提案的全称是《关于“将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综合试点区、促进淮海经济区快速崛起”的议案》。代表们在提案中联合呼吁: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加快淮海经济区的低谷隆起。淮海经济区的加快崛起是事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整体推进和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要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鉴于淮海经济区各市地域相连、文化相通、经济基础相近,建议国家把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综合改革及区域经济整体开发试点区,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予以优先扶持,确保重点推进;建立跨省际区域经济联络协调机制,进一步指导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淮海经济区的各类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的共同繁荣。《议案》中还提到“八个整合”:整合工业经济的基础性资源,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整合农业经济资源,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合市场资源,构建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整合交通资源,为加速经济发展创造先决条件;整合金融资源,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2.
佚名 《大陆桥视野》2005,(10):26-26
实际上,日照和连云港是“冤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题目。据说,同位于淮海经济区的“兄弟城市”,鲁南对江苏实施的“一对一”的“盯防战术”,“捉对”的“冤家”分别是:济宁、枣庄对徐州,临沂对新沂(徐州市下属的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县级市),临沂、日照对连云港;策略当然是:产品打过去,投资(项目)抢过来。2003年上半年,山东省就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锁定了学习和追赶的目标。济南——南京,青岛——苏州,烟台——无锡,龙口——昆山,文登——张家港,荣成——江阴等。徐州地处四省交界,是淮海经济区的一个中心城市。2004年,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实现了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在徐州实现“双超”的同时,与徐州毗邻的山东济宁等市也实现了“双超”,在一些经济指标上互有前后,与徐州在淮海经济区形成了竞争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王为达 《商周刊》2015,(7):42-4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战略,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如何当好区域协同发展的龙头,带动山东半岛联盟城市加快发展的步伐,成为区域合作待解的命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水平迈向中高端。国家正在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无论是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都着眼于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胸怀,加强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南望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经济速度之快;北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质性步伐不断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塘三大经济圈,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力量。随着这种由产业链、城市群组成的大经济圈的形成,中国的地区竞争出现了新格局:由过去单一城市之间的竞争,转为依赖大经济圈综合生产力的竞争,进而形成大经济区之间的竞争。 提出建设“武汉经济圈”,把握“武汉经济圈”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测算2004-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经济密度及其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指标,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及差异的变化趋势,并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密度远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并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差距呈扩大趋势;而京津冀城市群的内部差距明显大于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差距呈缩小趋势,而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差距则呈扩大趋势;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差距显著.因此,应通过协同创新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垄断,促进市场一体化;通过顶层设计和推动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200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进行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Means聚类法及莫兰指数分别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差异化特征、空间演变过程及空间集散特征,最后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内,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江苏省与浙江省的经济韧性差异最小,上海市与安徽省的经济韧性差异最大,且各省市间经济韧性的差异逐渐趋于稳定;(3)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经济韧性具体表现为以上海市为核心的“中心外围”格局;(4)城市经济韧性呈现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特征,由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的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模式逐渐演化为多样类型;(5)投资、文化建设、社会信息化程度、行政调控力和环境治理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缩小“东西差距”的区域政策目标不是一个效率与公平的简单顺序选择问题。持续提升东部区域经济效率是中央区域政策目标不可或缺的内容,推动“三大泛经济区”建设及协调发展是通过经济区“内化”(缩小)“东西差距”的区划区域政策目标选择,政府推动公平实现的主要“平台”是规划和提供公共品。  相似文献   

18.
陈章喜  徐通 《经济地理》2011,31(11):1822-1827,1839
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的三大城市群之一,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随着国家城市群战略及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运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为全面评价珠三角城市群的区域运行效率,本文依据相关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珠三角城市群战略实施的整体效率与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结构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珠三角城市群战略的不间断实施,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运行效率与结构运行效率持续有效,且结构运行效率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有效区域不断放大.  相似文献   

19.
中部城市群在区域崛起战略中的目标定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部城市群的总体规模比较小,目前还没有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群,都还处在发展的雏形期,经济实力较弱,此外,还存在等级结构不健全、核心城市实力不强、产业结构层次低、创新能力不高以及范围界定主观性较大等问题。重点建设城市群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一个重要途径。应按照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思想,确定中部城市群的等级结构和功能定位,把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国家级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使其发挥组织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龙头”作用;中部城市群发展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学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城市内部一体化机制与城市群之间协调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联系程度差异会对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产生影响。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看,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也都呈现明显的梯度发展结构。但对三大城市群比较分析发现,城市群中各城市与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联系强度、空间梯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应构建京津冀城市群聚疏有序的发展格局,提升长三角城市群边缘城市发展水平,缓解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过度极化效应,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