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前,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后2020时期,防止脱贫户返贫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任务。以集中连片特困区武陵山片区为例,通过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两个维度分析了武陵山片区返贫的风险构成,并提出了内部环境返贫风险防控及预警机制和外部环境返贫风险防控及预警机制,以达到巩固武陵山片区扶贫成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在努力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更要在建立完善防返贫机制上下功夫,防止边减贫、边返贫,坚持精准"扶贫"和防范"返贫"两手抓、同促进。一是建立完善返贫预警机制。用好建档立卡信息和第三方监测评估成果,对脱贫户、贫困边缘户精准分类,对收入和家庭状况进行风险评估,用大数据为返贫预警提供支撑。二是建立完善稳定增收机制。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相对贫困户,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发展合作扶贫等方式,带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新时期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背景,利用动态贫困理论分析了精确瞄准贫困人口、精确帮扶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机制,提出针对不同贫困动态类型的贫困农户进行动态识别,为其提供相适宜的、精细化的帮扶政策;针对当前非贫困但贫困脆弱性较高的群体,应完善风险防范和社会保障机制,阻止其返贫;建立针对贫困人口的动态追踪和退出机制,及时调整帮扶政策,在巩固扶贫成果的同时实现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精准扶贫效率,发展和创新精准扶贫机制,按期实现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4.
扎实推进南疆四地州脱贫可持续性发展对于南疆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南疆四地州潜在的返贫因素包括资源环境、灾祸风险、制度政策、能力习惯等四个方面。对此,从优化农业基础设施、构建监测预警与动态帮扶机制、优化产业扶贫模式、优化基层激励机制和培育内生动力等方面,提出巩固脱贫成果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欠发达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及扶贫对象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贫困人口返贫率居高不下,返贫正蚕食着我国扶贫攻坚成果。基于实地调研走访,分析返贫的主要风险及原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江西省婺源县贫困村为例,结合历史数据和经验,研究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及之后2年(2020—2022年)各地可能出现的脱贫户返贫现象。从2020年开始收集基础数据,建立预警识别机制,通过大数据对脱贫户返贫准确识别归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脱贫户返贫的具体阻断机制,为江西省决胜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就,绝大多数贫困群众已经脱离贫困。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返贫现象不容忽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是返贫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为增强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效性,需从多个角度,通过优化内外部条件激发贫困群众的自主发展意识,采用适宜的方法去引导贫困群众提升技能。  相似文献   

8.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和底线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基于理论剖析与实践归纳,本文试图构建防止规模性返贫理论框架,以增进中国后脱贫时代防返贫自主知识体系。首先,在明确防止规模性返贫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本文剖析了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内在理论逻辑,提出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要性在于提升个体可行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本质要求。其次,本文从内部传导、环境冲击以及代际传递等层面探究规模性返贫的发生机理,基于内在机理的探究,提出防止规模性返贫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实现机制,即监测评价、风险预警与帮扶路径。防止规模性返贫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止规模性返贫帮扶体制、建立“整体—局部—个体”多层次系统性的帮扶机制、构建“稳定衔接—精准施策—动态调整”目标导向为核心的帮扶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9.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部分地区由于自然禀赋差、发展底子薄,脱贫基础较为脆弱,脱贫后农村低收入人口仍然面临返贫风险。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脱贫群众潜在的返贫因素,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0.
经过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与此同时,习近平强调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不仅要精准脱贫更要防止返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因此,后脱贫攻坚时代仍需着重巩固脱贫成果,优化返贫预警机制是后脱贫攻坚时代的重要举措.本文对返贫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政府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防止返贫、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今后的工作重点。遵循返贫问题的事前干预逻辑,本研究针对现有防返贫预警工具的不足,基于六个国家级脱贫县建档立卡户数据,借助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探索并尝试性构建了一种返贫预警模型,为返贫预警工具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精准扶贫、脱贫战略背景下,产业扶贫是我国开发式扶贫工作的重要战略。现代社会是充满风险的社会,在产业扶贫多元参与的机制下,各经济利益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尽相同,产业扶贫项目落实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本文基于风险社会理论,通过对河南省XC县贫困状况与农业产业扶贫效果的了解,分析了农业产业扶贫面临的风险,并提出要激发贫困主体的参与性,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边界,构建良性互动的风险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临夏州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仍然艰巨而繁重。临夏州脱贫人口增收不稳定,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返贫风险没有完全消除,需要持续巩固扩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等脱贫攻坚成果,构建稳定增收长效机制,克服贫困脆弱性。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国家针对扶贫工作制定了详细的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可以说,我国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乡村旅游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创新路径,对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我国乡村旅游扶贫面临资金投入渠道单一、扶贫难度大易返贫、城镇化加剧农村人口外流、贫困人口观念保守等问题,因而加强乡村旅游扶贫机制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发挥乡村旅游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我国反贫困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国家提出要实施精准扶贫,为有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本文提炼出六种典型的精准扶贫模式,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识别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精准扶贫模式的选择矩阵模型,从而规避风险,达到扶贫效果最大化,实现脱贫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我国反贫困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国家提出要实施精准扶贫,为有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本文提炼出六种典型的精准扶贫模式,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识别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精准扶贫模式的选择矩阵模型,从而规避风险,达到扶贫效果最大化,实现脱贫目标。  相似文献   

17.
贫困被视为人类幸福的敌人。我国脱贫攻坚战略在取得成效的同时面临返贫风险,财政对阻止返贫的机制及效用值得重视。本文探讨返贫发生机制及财政“阻返”作用机理,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数据,在A-F多维贫困测量的基础上识别家庭的多维返贫情况,并使用多元Logit模型分析家庭财政转移支付的“阻返”效应。结果显示:家庭财政转移支付中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能显著阻止脱贫家庭返贫的可能,现金转移支付的“阻返”和阻止致贫或持续性贫困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究宅基地退出在脆弱性视角下的减贫效应,厘清宅基地退出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作用路径。研究方法:基于2019年安徽金寨的微观调研数据,构建广义可行最小二乘法模型,基于期望贫困对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宅基地退出的减贫效应,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宅基地退出影响贫困脆弱性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1)在现行贫困标准下,有18.66%的农户面临未来陷入贫困的风险;(2)宅基地退出具有显著减贫效应,能够有效降低农户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通过PSM方法消除“自选择”偏误后结果依然稳健;(3)宅基地退出通过增加农户生计资本和改善生计策略来降低贫困脆弱性。研究结论: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宅基地退出与扶贫的联动机制,改进返贫预警的识别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农村贫困退出机制的实施情况,就农村贫困退出机制框架体系和贫苦农户的需求意愿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退出机制不灵活,缺乏动态管理;贫困退出机制实施主体没有得到有效监督,缺乏有效衡量标尺;退出机制实施过程中,民主评议和公示环节容易被忽视;贫困退出机制依然面临严峻的返贫形势。应基于实际扶贫情况构建科学的贫困退出机制衡量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检测,并对扶贫对象以及扶贫实施主体适当加入约束、惩罚机制,提高贫困退出机制的运行效率,保护扶贫果实,维护精准扶贫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20.
肖军 《山西农经》2024,(4):40-42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是相对贫困的问题仍然需要克服。在脱贫之后出现的返贫情况不仅影响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还会增加扶贫的成本。因此,分析返贫诱发因素,并研究其预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