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害,美国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因此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借机抬头,加强了对中国的贸易保护.美国2009年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来,在制造业产值、 制成品出口、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成效,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大国,美国的第二大贸易国,在美国进行制造业回归之时,也在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中美产品有了更多的竞争,随之而来的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本文介绍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分析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的变化情况,总结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提出了中国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的措施,即推动中美在高新技术制造领域的投资合作、 努力拓展中美贸易自由化的新渠道、 鼓励和引导科技创新,力促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从国家层面对制造业产业集聚布局进行科学引导,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等.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上有所专长。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战略由过分倚重服务业向"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转变。为促进本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了以技术进步战略为主,以资金、财税、贸易等相关支持政策为辅的策略。当前,对于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而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编辑手记     
近年来,世界各国围绕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继推出了新的战略,尤其美国的"再工业化"和德国的"工业4.0"计划最引人注目。这些战略反映了技术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黄阳华的文章系统研究了德国在制造业领域推行"工业4.0"计划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和重点工作,并比较该计划与其他版本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提出了德国经验对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4.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国家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的情况下,纷纷将再工业化作为应对经济危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给我国本来就面临升级转型的制造业带来极大挑战。面对挑战,我国制造业必须在技术、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价值链、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再工业化”浪潮:解读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纷纷采取“再工业化”战略重塑本国竞争优势.文章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概念内涵、发生背景以及各国的实现路径、战略举措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以数字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并不是传统工业的简单复苏和回归,实质是一场产业革命。再工业化战略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在影响中国正常贸易的同时,进一步拉大中美技术差距,倒逼中国经济转型。为此,中国需要加大对内、对外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科技人才培养,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经济导刊》2014,(1):48-49
正发达经济体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5年之后逐步走出衰退泥潭,不断加快复苏步伐,"再工业化"战略功不可没。对此,市场关注焦点往往集中于"制造业回归",事实上这并非"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部分。"再工业化"也不是传统制造业的简单回流,而是发达经济体深刻反思过度去工业化的"陷阱"后,推出的应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脱节的纠正机制和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探索。通过与"第三  相似文献   

8.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与美国重振制造业框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的现实背景和历史趋势,认为美国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目的是为了调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将美国过分依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为扩大出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同时,重振制造业更是美国经济去"空心化"战略,是利用制造业作为创新的温床,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实施的创新战略。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的是为了抓住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革命的机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握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之间势必既存在潜在的冲突,又存在合作的可能,文章详细分析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潜在冲突点与合作点,然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和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德国“工业4.0”计划及其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应对新工业革命的战略思路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的重点是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推进生产组织的优化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与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有所区别。文章系统研究了德国在制造业领域推行的"工业4.0"计划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和重点工作,并比较了该计划与其它版本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文章最后提出德国经验对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的若干启示,包括重新认识工业和工业化的意义,产业政策向创新政策转变,拓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调整中小企业政策思路等。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进行反思,应当正视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再工业化发展,呈现出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工业发展、美国和欧盟力求工业领导地位等特点。全球再工业化浪潮对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带来启示,正确看待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加快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完善创新性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再工业化“是时代的要求,实现就业有效增长、重塑产业基础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再工业化“的最重要的主题.其中,经济结构性调整是“再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包括提升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加工业竞争力,发展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等产业多元化战略,而且也包括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以及经济空间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12.
产立业结构长期失衡是导致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景气,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强烈意识到制造业对于改善经济和就业的重要性,站在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高度,陆续推出"再工业化"计划,推动以制造业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中国也正在面临严峻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未来如何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解决产业失衡走向产业优化,是目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悄悄降临,这一次新工业革命不仅仅是由于新技术发展导致一些新兴产业发展,而是由于新的技术革命导致制造业生产方式与制造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美国等发达国家掀起的所谓"再工业化"实质是要抓住新一轮制造业的大变革,占据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恢复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目前制造业产值虽然超过了美国,但就我国制造业总体水平来说,一是技术含量还不够高;二是处在制造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方式与制造模式还停留在工业化初、中期的状态,与新一轮工业革命相去甚远。能不能抓住新的工业革命这一历史机遇,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赶超,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并快速提高、迎头赶上的关键,如果抓不住很可能就要继续落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应对的思路与策略,应该试着找出一条制造业提升、变革、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型产业体系构建、战略性先进制造业选择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匹配模式设计、知识产权保护、高端人才造就、服务创新推动、市场环境打造等方面大胆探索,深化改革,积极响应与投入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14.
德国"工业4.0"战略给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机遇。本文对中国和德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得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有一定程度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企业陷入发展困境以及缺乏高端适用人才等问题,并提出中国应当利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机遇,加强与发达国家制造业合作,尤其是与重要贸易伙伴国德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技术、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15.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较大影响,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我国学者的高度关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该文就美国"再工业化"的实质、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对产业发展的启示等三个方面对现有国内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制造业是美国经济保持繁荣的重要力量,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的"去工业化"发展道路,削弱了美国制造业竞争力。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通过一系列法案以刺激制造业发展,兴建制造业创新研究中心,希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增加就业,推动美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增长的繁荣之路。通过分析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旧金山湾区为重振制造业采取的各项措施和当前形势,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面向内需及亚洲市场,继续保持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加大先进制造领域投入,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跟踪研究页岩气开采工艺和技术,谨慎大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   

17.
国际制造业转移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璐 《经济前沿》2006,(9):26-31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劳动地域分工驱动下,制造业国际间转移波澜壮阔。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积极参与国际间制造业的转移,有利地促进了制造业结构转换,加速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全面推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对国际制造业转移规律作了初步研究,并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转移对我国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对国际制造业转移过程中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面对欧美国家重新回归制造业和"再工业化"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培育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国有制造企业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国有企业沉淀成本高、发展路径依赖、科技创新不确定性大、管理层激励不足及产业组织形式变革滞后等诸多困难。因此,必须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引下,采取相应对策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纷纷实施,韩国制造业竞争优势面临新的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制造强国地位,继续保持本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韩国于2014年和2015年先后出台了"制造业革新3.0"战略及其实施方案,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模式。在我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之际,研究韩国"制造业革新3.0"战略及其特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顺应国际制造业加速转移和长三角工业经济强劲发展的大背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着力培育差异型竞争优势,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全面实施强势扩张战略,建设先进轻工制造基地,是当前事关浙江省海宁市工业化和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海宁市经济工作的全局性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