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为研究背景,从金融压力的视角度量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金融市场和部门的金融风险,然后采用TVP-VAR-SV模型实证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与我国金融风险的动态时变关系,并进一步利用动态溢出关联模型和网络分析法,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分别研究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水平,但冲击影响持续性较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另一方面,我国内部金融风险传染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全球金融风险传染溢出效应具有时变性、区域聚集性。因此,为了有效防范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产生的金融风险,一方面,在重点防控关键金融市场和部门风险的同时,还应该谨防输入性风险,尤其要针对性防控重点国家和经济体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溢出。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和完善内外部协同监管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继续深化经济金融改革,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韧性。  相似文献   

2.
区域民间金融风险已经成为近年来金融当局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如何评估和计量区域民间金融风险则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难题。本文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2083个民间借贷案例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设计了反映区域民间金融风险的规模风险与利率风险指标,并构建了区域民间金融风险的probit与ARMA预警模型。实证研究发现,2008年民间金融风险主要由规模风险所导致;2010年和2011年,民间金融风险则由利率风险与规模风险共同促成。预测结果表明,2013年浙江省民间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规模风险方面,采取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将有助于降低2013年下半年可能出现的民间借贷风险。  相似文献   

3.
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供给不足所形成的资金缺口。但不规范、盲目的民间高息借贷行为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对经济乃至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从民间高息借贷的现状及成因出发,分析了民间高息借贷蕴含的风险、民间高息借贷对正常社会秩序带来的冲击以及民间高息借贷对金融机构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重大突发事件冲击下,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话题。通过构建基于非物理空间矩阵的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冲击下国际金融风险的净传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净传染渠道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风险传染的主要方式,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沿线国家金融风险的净传染强度超过了美国金融危机时期和欧洲债务危机时期。其次,不同区域在三种突发事件影响下的净传染强度呈现差异性。最后,实体及金融贸易渠道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风险传染的贡献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短期、长期以及银行主体三个维度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宜昌市银行业的影响。分析发现:短期内疫情对银行业的冲击以间接影响为主,总体平稳;长期来看银行业整体风险较为可控;疫情对不同银行主体不同业务类型的影响存在差别。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应对疫情带来的短期负面冲击,帮助金融机构尽早恢复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构建嵌入各类财政政策的DSGE模型,探讨了在面对新冠疫情引发的总需求与劳动需求下降两大不利冲击时,我国财政政策在短期与长期的政策工具选择问题.研究发现,新冠疫情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公共风险,劳动需求疫情概率冲击所造成的宏观经济衰退幅度大于总需求疫情概率冲击.为应对疫情冲击,在短期,更加关注产出缺口的资本收入税与消费性财政支出、生产性财政支出政策的稳定产出与缓解失业效果最优,而在长期,更加关注债务缺口的转移性财政支出、消费税与劳动收入税政策则有利于消解前期积聚的政府债务风险并减轻长期社会福利损失.基于此,在短期,应扩大政府消费,加大对"新基建"与公共卫生等短板领域的生产性投资,并对微观主体减税,而在长期,则需注重发挥转移性财政支出、消费税、劳动收入税等政策对债务风险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的民间借贷活动日益活跃,风险和违约事件也随之增多。本文针对民间借贷风险难以直接监测的问题,以涉及民间借贷的民事诉讼发案率作为民间借贷风险的代理指标,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司法大数据,对2014-2018年全国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进行了统计梳理,并从省际层面分析了民间借贷风险与宏观经济金融的关系。研究发现,宏观经济金融指标与民间借贷风险存在密切关系;其中,人均GDP和银行不良贷款率与民间借贷风险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经济增速与之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客观看待民间借贷风险、全面加强民间借贷风险监测、防止民间借贷风险与正规金融风险相互传播扩散和完善民间借贷诉讼案件裁判机制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钟震  郭立 《武汉金融》2020,(3):37-41,59
中小银行稳健发展关乎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全局。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不仅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冲击,更是让中小银行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加速暴露。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小银行不仅会受到来自资产端、负债端和权益端的直接冲击,发生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资本不足风险,而且会因"宽信用""宽监管""宽货币"的实施而面临利润下降、道德风险和高杠杆风险。本文建议加快中小银行数字化经营转型,以化解其资产端和负债端冲击;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以应对权益端冲击;用好激励约束机制,以防范政策宽松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使用2017年CHFS数据,实证分析了暂时性收入冲击对家庭违约风险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对不同风险分担工具降低违约风险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暂时性收入冲击显著增加了家庭债务的违约风险,并且对户主年龄较大、教育水平较低、位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家庭影响更大;家庭储蓄、民间借贷、正规借贷、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对于降低违约风险都有积极作用.相比较而言,家庭储蓄效果最大,正规借贷次之,然后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民间借贷效果最小.  相似文献   

10.
使用2017年CHFS数据,实证分析了暂时性收入冲击对家庭违约风险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对不同风险分担工具降低违约风险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暂时性收入冲击显著增加了家庭债务的违约风险,并且对户主年龄较大、教育水平较低、位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家庭影响更大;家庭储蓄、民间借贷、正规借贷、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对于降低违约风险都有积极作用.相比较而言,家庭储蓄效果最大,正规借贷次之,然后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民间借贷效果最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张响贤等(2003)的非典分析框架,复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并且基于长短期的视角,从收入端、赔付端和投资端三个维度关注短期内疫情对保险业的影响,从商业逻辑、发展模式、产品创新和保险科技的四个角度关注长期影响。研究发现,新冠肺炎与非典疫情均给保险业带来正负面影响,但非典时间的负面影响在新冠肺炎时期被部分正面影响所中和;疫情短期内对保险业造成部分负面的冲击,但是整体冲击有限;新冠肺炎疫情将给保险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助推保险转型、信息化运用和"大国家大保险"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杨帆 《中国金融》2021,(7):87-88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和根本性任务。近年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总体上由发散状态趋于收敛。但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影响,我国金融风险仍处于高发易发期。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银行体系风险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银行体系风险中,信用风险是威胁金融安全稳定的"灰犀牛",企业债务风险是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新冠疫情暴发引发全球供应链断裂的巨大风险。本文以新冠疫情对上市公司供应商和客户所处疫情风险为切入点,分别从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供应链稳定性三个维度考察新冠疫情导致供应链断裂带来的资本市场冲击。研究发现:(1)新冠疫情对供应链核心企业总体上造成显著负面市场影响;(2)从上市公司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所在地区暴露于疫情的程度来看,供应商和客户所在地区的风险暴露程度越高,核心企业有更为显著的负面市场反应;(3)从供应链稳定性看,客户稳定性更高的公司受疫情负面冲击更大,但当客户疫情暴露程度越高时,则能缓解核心企业风险。进一步分析表明,相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因客户疫情风险引发的市场负面影响更小;当上下游供应链处在疫情风险较高的地区时,核心企业会调整商业信用配置,从而缓解供应链上下游的疫情压力。本文丰富了宏观经济事件与微观企业行为的互动研究。  相似文献   

14.
徐宏  蒲红霞 《金融论坛》2021,26(7):70-80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实证研究新冠疫情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并与非典和H7N9禽流感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新冠疫情对股市造成显著负向冲击且呈W型趋势,对主板市场影响最大;除医药行业外,其他行业均受疫情负向影响;三次疫情对股市的负向冲击均呈短期性,一般在疫情公告日的第三到第八个交易日达到最大,新冠疫情的冲击最强烈,H7N9次之,非典最小;冲击持续时间上,新冠疫情为16天,非典为14天,H7N9为8天;新冠疫情影响股市的传导机制为投资者负面情绪的传染效应,导致不同地区的公司股价产生共振,造成股市整体下跌.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全球11个主要股指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的收益率与波动率及其长期记忆性变化情况.通过干预分析,研究发现多数股指收益率预期水平均受到新冠疫情的负向冲击,半数股指波动率预期水平受到疫情的正向冲击;通过长期记忆性突变检验,发现半数股指,尤其是美股的波动率在疫情暴发后出现显著的长期记忆性上升.各股指中,上证综指是唯一未出现波动明显加剧的股指,这从侧面体现出资本市场对中国本次抗疫工作的高度评价以及对中国疫情后经济快速复苏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深未见底,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大风险。其中,受冲击较大的是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在当前显得尤为突出。中小企业为寻求资金来源只能求助于民间路径,从而刺激了民间借贷的活跃。但由于民间借贷存在交易隐蔽、风险不易控制、正常的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等刑事犯罪活动交织等特点,极易引发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形成区域性金融风险,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应当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燃眉之急,也是确保经济增长的最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蒙上了阴影。相比于2003年的SARS,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更为深刻和全面。本文阐述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和海外扩散的轨迹,疫情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冲击,和疫情带来的短期、中期以及长期影响,并探讨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何帅 《北方金融》2023,(6):78-85
本文通过IMF资产负债表分析法,基于四川省2015~2021年的经济金融数据,编制了金融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围绕各部门风险指标,测算并分析了四川省区域金融风险综合评价指标情况。研究发现:金融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存在明显的期限错配风险;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因迅速增长的债务,导致其资本结构错配风险上升;新冠疫情冲击下,四川省区域金融风险明显上升,其风险贡献的主要部门源自金融部门和政府部门,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将作为外部冲击的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分析其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情况,并模拟了在无政策干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四种情景下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会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但长期看,社会总需求和通货膨胀受到的影响并不明显,对就业的挤出效应持续时间则较长.同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会产生"政策叠加"效应,促使宏观经济更快复苏,但长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20.
课题组 《福建金融》2014,(11):53-57
民间融资风险既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也系民间投机性借贷泛滥、中介机构违规操作、监管主体缺位和机制不完善等诸多因素所致。当前民间融资风险呈进一步放大和爆发趋势,容易传导金融风险、危及金融生态、冲击实体经济以及影响社会稳定。本文以闽北地区出险企业为例,梳理分析当前民间融资风险递传的路径、原因及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