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旅游起始于欧洲,是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虽然我国乡村旅游兴起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但发展迅速。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吐鲁番葡萄沟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加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对新疆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正>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和农家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特色旅游资源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游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业被认为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欠发达地区多数是农业地区,二、三产业落后、良好的环境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与社会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3.
推动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必由之路,而农业旅游就是发展农业服务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时期,农业旅游是产业融合而形成的新型农业服务业,能够与城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形成良好互动,有助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农村产业融合趋势,探讨了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分析了农业与旅游业实现融合的条件、农业旅游的形成过程及存在意义,在此基础上,基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乡村旅游加强质量建设、提升竞争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实现新型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也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内容,而乡村旅游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首先介绍石台县现阶段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然后总结石台县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不足,最后结合石台县乡村旅游现状和不足之处对于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浅议城市近郊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以郑州市惠济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各城市近郊的“乡村旅游”处于快速增长时期,有利于丰富城市居民闲暇生活,发展近郊农村特色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对农村盘活地方资源、拓宽致富门路,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激活消费市场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郑州市惠济区发展乡村旅游为例,阐述了乡村旅游在城乡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品牌》2015,(7):113-11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乡村旅游的新模式逐渐广泛开来,促使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旅游产业的重中之重,乡村旅游产业不仅解决了我国剩余农村劳动力过多的问题,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更广泛的收入,本文主要阐述了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和乡村旅游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并探究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发展乡村旅游为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农村经济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在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能发挥重大作用。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农村应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创造特色品牌,同时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以推动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而加快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以贵州省罗甸县董当乡大井村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就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旅游的发展代表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态势,但在其繁荣发展之后,凸显了规模小、质量差、千篇一律、档次低等问题。开发农业旅游,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的体验设计,重视对农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开发,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增加活动项目,彻底改善乡村卫生条件,给游客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农业旅游的发展代表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态势,但在其繁荣发展之后,凸显了规模小、质量差、千篇一律、档次低等问题。开发农业旅游,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的体验设计,重视对农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开发,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增加活动项目,彻底改善乡村卫生条件,给游客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时代旅游电子商务采纳扩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本文以江苏省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运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定量分析苏北、苏中和苏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采纳率;并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电子商务网站属性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障碍,提出了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升乡村数字经济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乡村旅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国飞 《江苏商论》2007,(2):100-101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文章首先对乡村旅游的涵义进行了探讨,并总出乡村旅游的特点,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旅游业的意义及其开发现状,并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12.
发展乡村旅游,满足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据河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特色乡村游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关于秦皇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苹  王莉  马莉 《商场现代化》2007,(10):332-333
本文对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开发前景进行探讨,指出秦皇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位置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物产资源优势和客源优势,并指出秦皇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时应充分认识到生态农业旅游的特点,要在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的基础上,保持其自然景观和乡土气息,同时必须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全面规划,突出特色,避免重复布点,以促进农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能够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和周边产业的发展,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能够丰富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促进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为切入点,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模式与对策展开探讨,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浅论我国乡村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文章首先对乡村旅游的涵义进行了探讨,并总出乡村旅游的特点,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旅游业的意义及其开发现状,并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16.
张卉  林茜 《商场现代化》2014,(24):106-107
近年来,随着旅游者追求回归自然,寻求大自然真山水的旅游需求的变化,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热点。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积极推动农业资源整合、拓展农村产业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在解决城乡发展一体化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对其发展也非常重视。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找出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山东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乡村旅游被视为拉动乡村经济、带动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乡村旅游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者必须把乡村社区居民的态度充分考虑到旅游规划中。本文对乡村旅游地居民态度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探讨适合的旅游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8.
休闲垂钓旅游是以农村景观资源为条件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发展休闲垂钓旅游可以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多元化途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现阶段农业农村环境。现阶段,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下,人们的消费观和旅游需求发生变化,休闲垂钓旅游在近些年深受人们的热爱。襄阳市朱集镇袁湾村农业资源主要以大农作物为主,人少地多,处于唐河、白河两河冲积平原,具有发展休闲垂钓旅游的良好资源条件和环境优势。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了襄阳市朱集镇袁湾村农业总体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袁湾村美丽乡村发展路径对策,谋求美丽乡村发展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的相关国家政策帮助我国乡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其中又以"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振兴路径。提出发展"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改变乡村原有的农业经济为主的模式下,打破了以往乡村旅游发展过程当中的局限,使传统乡村旅游产业中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商》2015,(8)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的新型产业。目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国家政策和市场趋势提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方向。以期能用以指导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