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力建设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课题,为了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中国现代社会的和谐进步,新型城镇化成为了一条必由之路.论文从我国新型城镇化现状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建议等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对当前浙江省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存在的服务业与城镇化差距较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服务业发展滞后、城市供给难以满足城市需求,服务业发展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突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营改增”的浙江省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融合对策:一是以产业联动带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供给水平;二是以财政扶持带动现代服务业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三是以行业规划带动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改善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实现产城相融。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统筹、集约发展、规模结构合理的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相对传统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变革,给现行地方城镇化进程中融资机制设计、公共服务提供财政资金保障机制、户籍管理、土地财政等问题提出了严峻挑战。集中剖析现行财政制度设计在实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了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中国财政制度变革的顶层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识,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驱动机制,基于我国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这种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分维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而数字化程度则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科技创新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基于此,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激发区域科技创新活力对于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常态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也逐渐面临了更多风险与挑战。土地问题、资金困境、人口结构、社会矛盾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陷阱等都将影响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质量和方式。中国需要适时调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其治理方式,通过规划统筹机制、社会融合度建设、社会政策兜底以及社会营销策略,以推进一种健康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推进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世界城镇化道路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城镇化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发展,市场推动和政府导向相结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完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和特殊的农民工家庭生活,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就业环境再造是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应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改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教育培训制度和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积极进行就业环境再造,促进新型城镇化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目前快速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寻求城镇品牌发展的模式,增强城镇核心竞争力,是保证我国城镇化进程健康推进的关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本质是品牌化。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是形势所迫、趋势所需。笔者分析了城镇品牌内涵及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征,探讨了城镇品牌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的辩证关系,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可选择的城镇品牌发展模式主要有地理型品牌发展模式、历史文化型品牌发展模式、城镇产业型发展模式及城镇功能型发展模式等四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施城镇品牌战略要坚持“市场调查一综合评价一提炼设计一规划建设一管理监控一全程营销”路径,建议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打造城镇品牌时应当多元整合、重点突破、合力推进。  相似文献   

9.
如今,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已成为社会热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都进行了剖析。本文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在于以人为本,揭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特征,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县域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建设遵循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组织—民众参与的协同治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城乡融合的理论逻辑,持续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互融互促发展机制,基于居民需求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依然面临进城务工人员尚未完全融入城市生活环境、特色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不够明显、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资源紧缺、城乡融合发展效度不高等问题,应当着重推进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振兴特色产业助推农村创新发展,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全面振兴,协调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创新“地方性”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纵深推进其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